馮丹蕾
【摘要】心理健康課作為中小學教育中發展人的各項品質、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課,在內容選材、課程設計上理應是積極向上的,引導學生追求樂觀幸福的,以積極心理學理念作為指導進行小學心育課程設計是符合當代教育觀的需求的。從長遠的人的發展來看,積極心理學對幫助避免心理疾病的發生有一定的作用,更符合小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小學心育;課程設計
在傳統的小學心育課程中,我們能夠看到有較多的德育痕跡,主要體現在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行為修正等方面,主要目的為避免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這樣的課程雖也有很大的必要,但總讓學生覺得虛而不實,老師在授課時也容易以講理論為主,缺乏必要的體驗,無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心靈的觸動,使得小學心理課成為了“消防員”式的課程設置。積極心理學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與傳統的問題導向心理學不同,積極心理學主張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倡導關注個人的資源,發揮優勢,以獲得更高的生活幸福感。對小學生而言,他們的人生剛剛起步,他們的未來充滿無限的可能性,他們更需要的是自我發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2019年,我校提出“童彩教育”教學理念——“讓師生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這恰巧與積極心理學主張的從正面引導人們進行思考、感受,提高人對幸福的感受的理念不謀而合。因此,在這個思路的指引下,我重新對我校的心育課程進行了設計。積極心理學是以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為主要內容的,因此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我著重增加讓學生感受、體驗真實情感的部分,而減少了理論的講解。
一、培養學生感受當下、接納自我的情感
很多老師、家長都說,現在的學生都“身在福中不知福”,生活條件的優越反而讓學生不懂知足。其實這是由于很多學生沒經歷過長輩們曾經經歷過的生活,缺乏對比,沒能從實際中感受到自己當前享受到的優越。同時因為“別人家學生”的存在,更讓學生把自己的不滿足、不幸福的感受放大了。
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心育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培養學生感受當下幸福,接納自我的積極情感。因此,我設計了《我喜歡我》《我愛我的家》《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等適合不同年級學生的內容,幫助他們從個人、家庭、朋友、集體等實際出發,逐步發現身邊的資源,學會發現幸福,接納自我。
二、提高學生對生命的認知能力,從實際出發學會對生命負責
生命教育一直都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以往的生命教育課多以“珍愛生命”為主題,著重講生命的珍貴、艱難、自強不息等,往往是通過很多案例來告訴學生需要愛惜自己的生命。但我們身邊大部分的學生都沒有經歷過什么巨大挫折,也沒有很直接地感受過生命的脆弱,因此在聽傳統的生命教育課的時候往往停留于表面,沒有觸及內心。
因此我改變了傳統的“理論+案例”的方式,改為學生自主探究和體驗來上生命教育課,提出“我的生命天敵”“我能為自己的生命做什么”“為生命之樹增加養分”等小任務,讓學生合作查找資料、討論,感受到生命成長的不容易,并且找到自己目前能為自己的生命成長做的事,最終意識到注重平常生活中的習慣養成,學會自我保護,才是珍愛生命的最好做法。
三、發展學生關注身邊美好人和事的能力,增強學生與環境的連接
當前環境日益復雜,而作為學生學習壓力也隨之增大,很多學生從小學起就不得不參加各種補習班,而家長也對自己的學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成績方面的要求。很多學生為了學習已經付出了很多的精力,每天的生活中看到的似乎只有作業和分數。我在平時與學生的交流中發現,很多學生對當今社會環境、人文環境的認知非常缺乏,對身邊環境的感知也較缺乏,很多實際生活問題都不能獨立解決。
缺乏與環境的連接,必然會逐漸導致學生無法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甚至無法獨立進行思考與解決問題,更嚴重的會讓我們的身邊出現越來越多的“巨嬰”。因此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心育課還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要增強學生與環境的連接,培養他們關注身邊人和事、獨立應對問題的能力。為此,我在課程中設計了《校園的美我知道》《提高我的心理彈性》《我是生活小能手》等內容,從日常生活入手,促使學生觀察、思考個人與生活、個人與社會、個人與環境的關系,不斷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使他們能以更積極地態度面對生活和復雜的環境。
積極心理學挑戰了傳統的以研究心理疾病、心理問題為主要內容的心理學理論,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導的小學心育課程設計,也必定對傳統的小學心育課程造成一定沖擊。但從長遠的人的發展來看,積極心理學對幫助避免心理疾病的發生有一定的作用,也更符合當今小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曹劉霞.兒童積極心理學[M].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2]彭凱平.清華積極教育課程匯編(1-3年級)[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
[3]彭凱平.清華積極教育課程匯編(4-6年級)[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