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廣環
【摘要】客家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主題活動,了解客家鄉土文化資源和探究人文精神,并積極組織和參與研學實踐,能有效幫助廣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培育自信自強的健康心理,提高使命感、家國情懷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研學實踐;優質文化;健康心理
客家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敦親睦族、隆師好學、勇于開拓、愛國愛鄉的客家精神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溯本思源、奮發進取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一代代燦若星河的客家精英,是青少年學生學習的最好榜樣。通過了解和探究客家鄉土歷史、鄉土文化,發掘優質的鄉土文化資源,積極組織和參與主題活動和研學實踐,能深入理解客家文化的要義,能有效幫助廣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有利于培育自信、自強等等健康心理,加強擔當精神、家國情懷和實踐能力。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分享先賢事跡,提升人文意識
客家文化之精神,其厚重者,莫若“耕讀傳家,崇文重教”,此是頗值稱道的客家優良傳統之一。雖區域不同,族姓有別,貧富有異,但好學進取、登科及第,出仕為官、造福一方的文化基因,代代相傳。
在客屬地,以興學為樂、讀書為本,文章為貴、知識為榮。客家人把讀書先于一切、重于一切、高于一切,通常通過族譜、堂聯、童謠、諺語、豎楣桿等多種方式,激發后代勤勉自礪,崇尚“三立”;并普遍設立族學、私塾、書院和新式學堂,使教育普惠大眾。
國家之可繼者,乃于人文之傳承,故而,客邑地區,為先賢立祠,為科甲立名,或為功勛卓著者立傳,是為常態。客家先賢之事跡,輩輩口耳相傳,婦孺皆知,并以其楷模,激勵來茲;也由此,一代代有志者,文教相承,人才輩出。
例如,開展本地先賢趣事等主題分享活動。有同學就舉例了大埔百侯楊之徐少年讀書故事,邊看書邊吃粽子,因專注書本,錯把墨當糖蘸了。故事雖與史上雷同不鮮,卻也很好詮釋了楊氏后代三翰林輝煌的內在緣由,并足以力證專注學業,上進追求,對做人成才的意義。
還有同學列舉了熱心教育的大慈善家田家炳和曾憲梓,這些客家先賢都有一種鮮明的客家精神——“不要怕吃苦,要上進,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感恩”。其中,“百校之父”田家炳大愛至誠,他的財富和人生幾乎都獻給了教育。早在80年代初,就成立了純公益的機構——田家炳基金會,資助大學近百所、中小學及幼兒園二百余所、鄉村學校圖書室近二千間,幾乎每個省市都有他的資助。而曾先生也說,若無國家,何有曾某,飲水思源,當回報祖國。因此,早在20世紀90年代,成立“曾憲梓教育基金”,專門獎勵優秀師生,力行公益。
這些客家先賢,奮發好學,崇文重教,情系國家,熱心公益,大愛無疆等等精神,光照人心,啟迪后輩。
二、開展研學之旅,增強文化體驗
近年來,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讓學生領略祖國大好河山,感悟中華傳統美德,感受光榮革命歷史,關注客家特色文化,感悟民族復興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對國家社稷的熱愛之情,著力提高勇于擔當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實踐能力,多次開展本地區域文化的研學實踐活動。
第一,參觀博物館,其千年古邑、人文秀區、閩粵贛邊區革命歷史紀念館、民居大觀、客風奇葩、粵東瓷都、華僑之鄉、綠色崛起等等一個個主題展廳,學生通過認真聆聽講解員的介紹,時而仔細關注展出的圖片、文字、實物和模擬場景等,時而拿起手機拍下珍貴的資料,時而用筆記下自己的心得……不僅領略了大埔的人文歷史、民俗風情、文化藝術、山水風光等,還深刻感受到了先輩們歷經五次遷徙之不易,當代盛世之美好。
第二,研學大埔三河壩烈士紀念園和中央蘇區紅色交通線青溪中站紀念館。黨史專家稱,“沒有三河壩戰役,就沒有井岡山會師”,可見歷史地位之重。青溪是大埔北部的重要門戶,是中央紅色交通線必經之地。中央紅色交通線被譽為“摧不垮、打不掉的地下航線”,曾護送過周恩來、鄧小平等200多名軍政要人到過中央蘇區瑞金。了解和銘記這些歷史,學生明白大埔優秀兒女為蘇區的創建和中國革命的勝利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以傳承紅色基因,弘揚蘇區精神。還有在教官的指導下組織學生參加軍事訓練拓展活動,不僅考驗了耐心和意志,而且培養了團隊協作能力。
第三,研學大埔小吃文化城。首先,美食老師介紹了大埔的飲食文化,激起了大家對大埔美食的濃厚興趣。其次,大廚現場示范如何制作大埔美食之筍粄和“算盤子”。接著,學生們現學現做、大顯身手,分組制作。最后,品嘗親手制作的美食,成就感十足。通過此項活動,學生既對大埔美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又掌握了制作美食新技能,還能一飽口福,收獲滿滿。
第四,開展徒步拉練和助農活動。例如,師生們一起徒步登覽大埔蜜柚公園,往返15公里,讀在心間,行在路上。游覽山川美景的同時,主動向柚農學習,認真聆聽我縣蜜柚種植情況和相關技術,不時結合所學書本相關知識,向柚農提問和交流。還通過幫助果農鋤草,參與采摘等活動,做到用知識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學習,深入體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要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明白勞動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的道理。
通過一系列的研學活動,大大提升學生對本土人文歷史、文化藝術、紅色文化、美食文化、勞動文化等優質文化資源的認知和深刻體驗。
三、融通課堂內外,感受特色魅力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好學者,莫如樂學者。活用本土優質的文化資源,融通課堂內外,打造特色品牌,是開展素質教育,同樣也是培養健康心理,健全品格的有效途徑。
隨著一曲吹打樂《迎賓客》在綜合大樓漢樂廳歡快地響起,古箏、琵琶、笛子、揚琴、中阮、提胡、二胡等各色樂器逐一登場,數十名虎中學子以嫻熟的手法演奏出悠揚婉轉的漢樂,令聽者如癡如醉。這是大埔縣虎山中學每周三演練廣東漢樂的獨特風景。
廣東漢樂,傳承宋元古韻遺風,歷史上曾有“國樂”“中州古韻”“客家音樂”之稱,在大埔流傳至少已有700年,是廣東三大樂種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大埔縣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廣東漢樂之鄉”。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單是地方獨特的,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對展現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多年來,為了傳承發展廣東漢樂,學校高度重視,廣大師生熱情參與,從十多年前成立“廣東漢樂興趣小組”到正式組建校園廣東漢樂團,開設了頭弦、揚琴、琵琶、二胡、古箏、嗩吶、笛子、中阮、打擊樂、大提琴等特色課程。積極與大埔縣漢樂傳承中心合作,邀請專業的器樂老師來校授課輔導。經過努力,多次在省市縣大型比賽和演出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例如,樂團演出曲目漢樂大鑼鼓《錦上添花》,榮獲梅州市中小學文藝匯演比賽中學器樂類一等獎,該節目還被選送參評廣東省中小學生文藝匯演器樂類獲三等獎。通過融通課堂內外,不斷加大了對后繼人才的培養力度,不僅為廣東漢樂注入了新活力,也使得這個古老樂種煥發出新的光彩,為廣東漢樂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更為廣大學生培育了調適身心健康,陽光自信成長的能力。
總之,客家鄉土文化資源是豐厚的,人文歷史是悠久的,文教精神是歷久彌新的,只要秉承奮發進取的客家人文精神,推動豐富多彩的客家鄉土文化研學活動,大膽融通課堂內外,積極開展生活氣息濃厚的主題活動,樹立人文品牌和特色教育實踐,必定更能讓莘莘學子健全人格,自信自強,陽光健康成長;也必定更能激勵廣大學子立志成材,賡續傳統美德,創造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譚元亨.客家文化史[M].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