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泉
【摘要】伴隨著教育改革的春風,萌發出前一些所未有的教學模式,然而生活情境教學模式一直被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領域,為此數學教師借助生活素材,構建各種不同的數學教學場景,一方面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解決數學問題,另一方面利用生活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鑒于此,本文以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運用策略為題,結合多年的從教經驗,提出幾點相關策略,以期有效改善小學數學教學效果,促進小學生數學解題思維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情境;運用策略
數學是小學階段的主要學科之一,但是數學知識通常比較抽象、難懂,再加上小學生年齡小,各方面都尚未發育成熟,特別是邏輯思維能力,與成人相差甚遠,根本無法理解枯燥的數學知識。由此,有些教師開始運用生活情境教學模式,通過構建生活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也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中讓學生愛上數學這門學科。
一、生活情境的概況及運用價值
何為生活情境?簡單地說利用生活中學生比較熟悉的情境,并將其與小學數學知識點有機融合,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之中。生活中隱藏著數學知識,只要用心發現和觀察,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但是最重要的是構建生活情境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學領域最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運用生活情境,不僅僅是為了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更為重要的是體現其運用的價值和現實意義。因為借助生活情境,便于將學生帶入數學課堂教學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若數學教學脫離生活情境去講解,勢必枯燥乏味,學生很難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點。由此可見,運用生活情境開展數學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價值所在。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運用策略
第一,構建生活情境對話,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任何學科教學的目的都不相同,其中數學教學的終極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可以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期間,應結合生活具體案例,引導學生思考所學的數學知識點,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例如,《乘除法》一課,教師可以圍繞班級人數展開生活情境問題對話,同時設置問題供學生回答,問題之一是“現在班級里有多少人?”學生爭前恐后地回答“50人”。問題之二是“班級里有50人,2人共用一張桌子,一共需要多少張桌子?”有的學生回答“25張桌子”,有的學生回答“20張桌子”……究竟哪個同學回答正確,下面請一名同學,數一數班級里一共有多少張桌子?通過數數來驗證班級里桌子的個數,以此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并運用所學的數學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可見,構建生活情境對話,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隱藏數學知識,使其明確學好數學知識的重要性,真正做到數學知識為我所用。
第二,開展生活情境實踐活動,提高數學教學價值。數學是小學生的基本學科之一,那么,如何讓學生學會數學知識點,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目前,不少數學教師開展生活情境實踐活動,根據學生的數學知識內容,安排不同的生活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對數學課程內容的學習,同時提高數學教學價值。例如,《空間與圖形》中所涉及的“三角形分類”知識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排隊到商店購買三角尺,三角形面包以及三角形彩旗等,購買完以后,引導學生觀察這些三角形事物并回答問題。問題一是“三角形有幾條邊”,問題二是“三角形有幾個角”……通過學生的思考,幫助學生逐漸認識三角形事物,進而更清楚地掌握三角形有三條邊、有三個角等基本特點。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期間,利用生活情境實踐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小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也便于學生記憶和理解數學知識點。再如,《統計與概率》一課,教師課前應帶領學生生活情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統計班級女生人數、男生人數,其中戴眼鏡的學生人數、女生梳短發的人數、女生梳長發的人數等。經過開展生活情境實踐活動,一方面鍛煉小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強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并堅持學用結合,切實提高小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第三,創設合理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首先,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在此基礎上制定教學方案。其次,整合數學知識點,并對其進行歸類,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知識體系,為數學知識的系統學習奠定基礎。 最后,融入生活素材,為學生打造一個相對輕松的學習氣氛,同時也應積極調動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切實感受生活情境教學模式中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所在。例如,《圖形的運動》一課,教師要講解圖形運動的方向、旋轉的方向等,但是學生一時間很難理解何為順時針旋轉、逆時針旋轉,而且對其知識點也相當容易記混。為此教師可以創設合理的生活情境,并利用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事物進行講解,如家用電風扇、家用旋轉時鐘等生活常見事物,讓學生倍感熟悉,也激發其學習熱情,最終實現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點的目的。
第四,借助生活情境,創設故事情節,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小學生年齡尚小,對生活中的一些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不少教師根據這一點,借助生活情境,創設故事情節,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創設生活故事時,應選擇有趣的故事或有情節的故事為代表,有助于學生快速融入故事情節之中。除此之外,還應注意與數學知識點的有機融合,教師在講故事期間,應注重數學知識的滲透,一步步引領學生主動思考數學問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借助生活故事,創設其情境教學必須遵循學生自主性原則,將學生作為生活故事的主角,循序漸進地講述數學知識點,使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數學課堂之中。例如,《乘除法》一課,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游樂場的故事,創設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教學情境,首先為學生播放《小火車》歌曲,引導學生一起隨著音樂演唱,演唱結束后,教師詢問學生“在游樂場玩過小火車嗎?”學生回答“玩過。”下面我們就講解游樂場里的小故事:游樂場有一個小火車,一共有8節車廂,每節車廂可以做2個,有4輛碰碰車,每輛可以做2人,坐一次小火車要收費5元,而碰碰車則收費3元。今天游樂場里的小火車和碰碰車恰巧都被坐滿,請問不計成本費用,這一天游樂場會收益多少元?經過教師的詢問,學生開始思考如何計算收益問題,隨后教師再講解乘除法的相關知識點,最后由學生運用所學的乘除法知識計算上述故事中闡述的問題。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領域,生活情境教學法發揮了主要作用,教師必須將所傳授的數學知識點與生活場景、生活素材等有機結合,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同時對數學這門學科產生一定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最終實現小學生數學成績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馬恩余.淺析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考試周刊,2021(13):75-76.
[2]劉利紅.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探究[J].中外交流,2019,26(28):38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