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峰
【摘要】幼兒階段,正是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習慣的好壞,關乎其未來的發展走向。良好的收拾整理習慣,是一個人一生中生活、學習、工作必備的本領,也是家庭、單位、社會對人的基本要求。為此,我們幼兒園特開展了“幼兒收拾整理習慣養成之研究”的課題研究工作,旨在通過課題研究的研討實施,幫助全園的孩子從小養成愛整潔、喜收拾、善整理的好習慣,讓他們有信心,有能力去應對未來的挑戰。
【關鍵詞】幼兒;收拾整理;習慣;教師能力
幼兒園階段正是孩子個性品質、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幼兒園工作規程》強調,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當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以及各項活動之中。良好的收拾整理習慣,能培養孩子細心觀察周邊的環境變化,理清收拾整理思路,有序表述整理過程,這是我們的教育目標之一。為此,幼兒園特開展了《幼兒收拾整理習慣養成之研究》的課題研究工作。在兩年半的課題研討、實施過程中,作為課題負責人,我與老師們一起,參與了研討與實施全過程。每一種方法的有效性,都進行了反復研討、實踐,最終形成結論。
為了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習慣,老師們總是不厭其煩地與孩子們商討這樣做的好處在哪里,弊端在哪里;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明白了更多的道理,逐步改掉了壞習慣。從老師們的研討實施中,我總結了幾點經驗。
一、始終記住“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
在最初研討幼兒收拾整理的方法時,我聽到老師們說的最多是“這個方法不行,這要做起來,老師們多累呀”,或者說“這個方法好,我們很輕松就能做到”。這就是典型的“只想到自己,不考慮他人”。沒有考慮到這些內容和方法是否適合孩子們,是否真正對孩子們有利,嚴重違背了《規程》《綱要》《指南》“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更違背了作為一名幼兒教師的職業操守。因此,作為新時代幼兒教師,我們應懂得自己的工作職責——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應明確自己肩上的責任——為社會的飛速發展培養人才。如果我們只考慮到自己,何談孩子的健康成長,何談為社會培養人才。
為此,我們重新學習《規程》《綱要》《指南》和《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讓老師們明確教育目的和教師的職責,明白“以幼兒為本”的重要性。同時,我們教務處通過跟班督導的方式,在大中小三個年級組,各挑選出一個幼兒收拾整理習慣養成較好的班級,組織全園老師進班觀摩,讓老師們看看自己口中的“不可能”,別人是怎樣變為“可能”的。也讓老師們明白,幼兒收拾整理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我們長期關注孩子的表現,時時提醒他們的行為,才能讓孩子們從會做,到能做,最終到自然而然地去做。
隨著老師們觀念的轉變,在現在的研討交流中,老師們談論的焦點,不再是以自身為出發點了,說得更多是,“我們小班孩子一次接受不了,只要我們有耐心,再訓練兩次,孩子們一定能做到”“沒關系,只要我們多關注、多提醒,孩子們的習慣一定能養成”……老師們改變了教育理念,明確了教育目的,孩子們接受起來輕松、愉快、有趣。
二、在不斷學習中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校80 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 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的講話中專門提出“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中也強調:幼兒園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為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合格人才,在教會孩子不斷學習的同時,老師自己也要不斷學習。也許有人會說,幼兒收拾整理習慣,隨著生活經驗的增長,就可以自然養成,還需要學什么理論知識呀!諸葛亮曾說:“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人們的才能是在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學習就難以增長才干,不立志就難以學有所成。如果我們沒有幼教理論的指導,就不了解孩子們的心中所想,就會盲目亂干,收效甚微,事倍功半。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又組織老師學習了幼兒生理學、幼兒衛生學、幼兒教育學的理論知識,將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熟記于心。只有真正了解孩子們的個性發展趨勢,習慣的培養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同時,又重新溫習了《規程》《綱要》《指南》等綱領性文件,讓老師們以此為藍本,隨時隨地檢驗自己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否科學合理,讓自己在學習中不斷改進,不斷提升。
再次,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每個時間段的孩子關注的熱點和談論的焦點,都有所不同,我們的習慣培養也要與時俱進。如:原來我們習慣用搖鈴鼓的方式,組織一日常規;現在我們用彈琴的方式來組織一日活動,這不僅是對孩子們發出的信號,更是對孩子們進行藝術的熏陶。現在,還有更多的老師彈奏當今流行的《小蘋果》《你笑起來真好看》《大王叫我來巡山》等樂曲,組織一日活動,孩子們聽到琴聲,跟著一起唱,使活動既顯得輕松活躍,又不失秩序井然。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因此,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老師們應相互學習,共同研討,取長補短,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為此,我們組織了觀摩展示、經驗交流等活動,讓老師們相互借鑒、相互取經,從而達到了相互提高的目的。
三、在積極思考中改進自己的教育方法
數學家華羅庚說:“獨立思考能力,是科學研究和創造發明的一項必備才能。”在課題研究中,我們要做一個善于思考的人。要善于思考分析孩子們行為表現,探究他們內心真實想法和能力水平,才能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在每天的走線取書還書環節中,很多老師都按照集體研討的辦法,在地上貼一條即時貼的單線,孩子們走在線的兩邊,有序地取書。但小六班老師,將單線貼成了雙線,因為她們發現,線與墻面和桌子距離太近,走單線時,孩子們總喜歡兩腳放在單線上,走路時東倒西歪,不是碰著桌子,就是把墻上評比欄的小紅花蹭掉,有時還會摔倒。老師及時發現了問題,就把單線改為雙線,孩子們的小腳不越出雙線,也就不會再出現東倒西歪和物品被破損的現象了,及時糾正了孩子們的不良行為。這就是老師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結果。
總之,在教學中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不斷思考,讓自己的教學方法與時俱進,這是我們對教師的要求。培養發展型、創新型人才,這是我們的宗旨。因此,我們不僅要有高度的責任心,有強烈的博愛之心,我們更要做人類靈魂的守護者,成為新時期需要的育花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課題研究雖然結束,但對教育方法的探討之路,依然艱難而漫長,讓我們共同求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