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紅
【摘要】小學一年級小學生從幼兒園進入到小學校園生活,由于幼兒園的教育與小學教育的差異,往往會給學生帶來很多的不適應,在一年級時必須重構學生的日常管理,加強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這樣才會讓他們更快地適應小學校園生活。基于此,本文對如何系統規范地培養一年級小學生的行為習慣作了探析。
【關鍵詞】小學生0;教育;學習;培養;行為習慣
學生的幼兒階段以活動為主,在幼兒園里多關注唱歌、跳舞、畫畫、游戲等輕松愉快的學習,沒有小學的任務型學習,在對學生的管理要求沒有那么的嚴格,或許有些學生的幼兒園學習存在父母的包辦現象,甚至大部分的學生會在爺爺奶奶的溺愛夸贊中成長,這讓他們自律性不強,大都會以自我為中心,不懂關心他人,更不會去體諒別人。因此讓幼小銜接工作做得好,讓一年級學生更快進入小學生的角色,最關鍵的一步是培養好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一、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認識規范內容開始
一年級的小學生剛進入校園,對于老師的要求都是不清楚,甚至是一無所知,這些都需要老師在開學初對學生進行規范統一的教育,老師要利用班會課教育引導學生,讓學生認識《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懂得上課專心聽講,課下按時按質完成作業等;知道尊敬師長,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等;還必須具體知曉小學生在校的一日常規。只有他們對《守則》和《規范》有了初步的認識后,在以后的學習中,老師不斷加以提醒,督促,強化,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
二、嚴格要求,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小學一年級小學生剛開始小學階段的學習,最重要的不是學習文化知識,而是養成良好的習慣。他們活潑好動,加上年紀小,很多方面都沒注意到,從而會做出一些讓人難以想象的事情來。一年級的小學生剛進入校園生活,會出現有些學生因辨不出男女廁所而走錯;不會聽上下課鈴,而出現上課鈴響了,有些學生還往外跑或在課室里玩東西;課堂上回答問題,不會聆聽,只管著自己說話等現象。這些其實都是很常見的問題,有教育經驗的老師這個時候都會有意識地把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發現問題時,老師必然是馬上對學生進行引導,教導學生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并且是多次的反復教育,直至學生能按《守則》《規范》要求做好為止。只有這樣,才能固定學生的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
三、持之以恒,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小學生年紀小,他們的行為習慣容易養成,但也容易受外界一些因素的影響而導致發生改變。所以需要對小學生做出的很好的行為時給予認同和鼓勵,讓他們持之以恒,反復再反復地堅持去做,直到做得很好為止。對此,我頗有感受。開學初,為了讓小學生學會課前擺好課桌椅,我在課室的每一張桌子的四只桌腳的位置固定后畫上了四個小黑圈,設想小學生看到小黑圈能照著圈圈的位置把桌子擺整齊,但往往理想和現實會有一定的差距。我想小學生按著我的想法去做,但實際上他們就越達不到我的要求,有的擺來擺去都擺不正;有的剛擺好,不一會又打回原形,更有的擺正了自己的就把別人的弄歪。我走到他們當中,逐一耐心地教他們如何擺好如何擺正。接下來的日子,每次我上課,課前第一件事就是讓小學生們把自己的桌子擺好,對整齊,就這樣不停地教,不停地擺,漸漸地出現了會擺桌子的學生去幫助不會擺的小生,到現在,他們也養成了課前擺好擺正桌子的好習慣。
四、以身作則,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老師的行為,往往會成為愛模仿的小學生的學習榜樣。作為低年級的老師必須謹言慎行,處處作學生的表率,老師的言談、走姿、坐姿、穿著打扮都會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就拿見面打招呼來說吧!一年級的小學生剛來到新的學習環境,當老師進入課室時,有很大部分的學生都可能表現出視而不見的樣子,只有一兩個小學生會走到跟前跟老師打招呼。這行為表現得不太好,如果不及時糾正,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地會變成不講禮貌的學生,對小學生的成長不好。這個時候老師就要利用班隊課,以“文明有禮”為主題開展針對性的班隊活動,增長小學生對禮儀方面的知識,及時表揚能主動與老師同學打招呼的小學生。
五、關愛學生,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育需要用心,更要用愛,對學生懷以關愛的老師,所教的學生也是充滿希望,滿懷星光的。老師要關心愛護班里的每一個學生,對一些表現不太好的同學,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關心,扶著學生,帶著他們前進。課下,老師可以和學生說說話,了解他們近期的心理活動,抓住他們的閃光點鼓勵他們,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課堂的積極性,還助于他們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我曾經有這樣一個學生,他比較多動,回到教室經常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書包里的書、文具盒里的文具全翻到桌面,不用一分鐘,他的桌子、座位的周邊都會看到他剛散落的書、作業本、鉛筆、橡皮等學習用品。我每見到他這樣,都會走到他身邊用溫和的語氣跟他說要把桌面的東西收拾好,他卻表現出慢悠悠的愛理不理的樣子,在我的監督下好不容易收拾好了,可是過不了多久,我又看到凌亂的場面,可我仍然要求他馬上把桌面收拾好。我意識到這學生應該在自理能力上需要幫助,通過與他媽媽了解和溝通,要求他在家里家長要放手讓他做些最基本的力所能及的事情。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現在該學生在收拾方面有了一定的進步。其實每位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與關心,這時候老師給予的力量能很好地緩解學生心中的緊張。老師的細心與關愛,對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是十分重要的。
六、家校共育促進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
家校共育是家庭和學校互相溝通,互相合作。首先,家長要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積極協助學校,老師要做好必要的教育,克服過去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如溺愛學生、包辦代替等,要多提醒學生要認真聽從老師的教導,畢竟老師是專業人,對教育有著比較全面的認識。其次,家長需及時把學生在家的表現反饋給老師知道。因為有些小學生在家與在校的表現是有很大反差的。再次,老師要堅持與家長溝通,要把學校、老師對學生的要求清楚告知家長,也需及時把學生表現反饋給家長,共商教育的方式、手段,及時調整教育策略。
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是一項講究方法,需要時間和學生、家長、老師三方互相配合才能做到的事情。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花期,有些花期很長,但不要因此而忽略了他們。熱愛學生是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當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心與關愛時,他們也會從內心尊敬和愛戴教師。這樣,這一群小花苞,一定會盛情綻放的。
參考文獻:
[1]李映蘭,原瑞豐.如何抓好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C].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2009.
[2]賈希貞,關鴻羽.關于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研究[M].接力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