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蘭 周志鋒



【摘要】中小學生心理危機事件層出不窮,步入青春期的學生尤甚,因此步入青春期的學生抗挫折能力備受關注。為了解該部分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水平,減少心理危機事件發生,筆者所在課題組借助《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開展了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學生心理韌性水平整體表現良好,但家庭支持與人際協助水平相對較低;中小學生心理韌性水平與是否獨生子女、學生干部及學段三個因素有相關。
【關鍵詞】 抗挫折能力;青春期;中小學生
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能有效地預防和減少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從而提升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筆者課題組開展《心理第二課堂培養中小學生抗挫折能力的研究》,了解目前步入青春期的中小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水平的高低,能為開展抗挫折的心理校本課程提供依據,切實提升步入青春期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一、對象與研究方法
第一,研究對象。本次調查是步入青春期的中小學生,即小學高年級及初中一年級,隨機抽取三水區3所初中學校和3所小學的學生,共發放問卷1667份,回收有效問卷1364份,有效率81.8%。
第二,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胡月琴和甘怡群2008年編制的《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該量表包括個人力和支持力兩個因素,五個因子。五個因子α均大于 0.7,復測中量表內部一致性 0.83。該量表與心理韌性量表(RS)相關系數為 0.53,中學生生存質量相關系數 0.49,證明該量表具有良好的外部效度,能較好體現學生的抗挫折水平。
第三,量表發放、收集與統計方法。線上發放《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由課題組成員的各校心理老師為主試,利用釘釘客戶端對所有參與填寫量表學生進行指導語、問卷內容以及施測注意事項的說明,并把問卷的網絡鏈接發送給學生。
二、結果
1.中小學學生心理韌性整體分布情況
本研究對三水區中小學學生心理韌性量表所得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具體見表1。
由表 1 可得,中小學生(小學高年級及初中一年級)整體心理韌性水平(M = 3.445)稍大于均值,整體表現良好,尤其在目標專注因子(M = 3.648)、積極認知因子(M = 3.753)得分較高。在家庭支持因子(M = 3.311)、人際協助因子(M = 3.346)得分相對較低,其中家庭支持因子(M = 3.311)得分為最低。而兩個分量表個人力(M = 3.476)比支持力(M = 3.416)得分稍微高一點。
2.中小學學生心理韌性在是否獨生子女上的差異
為了驗證中小學生(小學高年級及初中一年級)心理韌性在是否為獨生子女的差異,采用獨立樣本 T 檢驗進行差異檢驗,具體見表2。
結果如表2所示,心理韌性總分均值在是否為獨生子女的差異顯著且支持力維度得分均值在是否為獨生子女上差存在顯著差異。是否為獨生子女對積極認知因子、家庭支持因子得分及支持力影響存在顯著差異。
3.中小學學生心理韌性在學生干部上的差異
為了驗證中小學生(小學高年級及初中一年級)心理韌性在學生干部上的差異,采用獨立樣本 T 檢驗進行差異檢驗,具體見表3。
結果如表3所示,心理韌性總分在是否為學生干部的差異顯著;個人力維度得分與支持力維度得分在是否為學生干部上存在顯著差異。是否為學生干部對目標專注因子、積極認知因子、人際協助因子得分均存在顯著差異。
4.中小學學生心理韌性在學段上的差異
為了驗證三水區中小學生心理韌性在學段上的差異,采用獨立樣本 T 檢驗進行差異檢驗,具體見表4。
結果如表4所示,心理韌性總分在學段上存在差異顯著并且在個人力維度得分與支持力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學段對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人際協助等因子的影響均存在顯著差異。
三、討論
第一,三水區中小學生心理韌性總體情況。本研究得出三水區中小學生整體心理韌性總分為3.445±0.633,處于中等水平,說明三水區中小學生心理韌性整體水平表現良好。但在家庭支持因子與人際協助因子相對較低,這跟進入青春期的學生心理需求發生變化有關。
第二,三水區中小學生心理韌性水平在是否為獨生子女的差異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三水區中小學生心理韌性總分在是否為獨生子女差異顯著,尤其在積極認知、家庭支持和支持力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獨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獨生子女。
第三,三水區中小學生心理韌性水平在是否學生干部的差異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三水區中小學生心理韌性總分在是否為學生干部差異顯著。而在目標專注、積極認知、人際協助三個維度以及個人力和支持力上存在顯著擔任班干部差異,擔任班干部的學生得分高于沒有擔任非學生干部的學生。
第四,三水區中小學生心理韌性水平在學段差異的分析。研究發現,三水區中小學生(小學高年級及初中一年級)心理韌性總分在學段上差異顯著,并且在其他的維度上都存在顯著學段差異,初中一年級學生的得分高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剛步入青春期的小學高年級學生,由于邏輯和決策能力尚未完善,他們在處理事情的應對能力會相對弱于初中生。
四、對策與建議
第一,希望學校自上而下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雖然現在大部分學校都有專職心理老師,但據調查發現,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學校沒有專職心理老師,兼職心理老師流動性也比較大,學校沒有足夠的人力支持心理健康的開展。只有學校真正重視心育建設,才有可能動用更多人力與物力投入其中。
第二,研究發現,學生在面對心理困惑或問題時,首先求助的是心理老師,其次是朋友或同學。但朋友和同學可能缺乏相關的知識和經驗,能夠給予的幫助十分有限。因此,建議學校建立朋輩互助輔導體系,心理老師加強對心理委員的崗前培訓。
第三,來自家庭的支持是壓力的緩沖器。研究結果得知,學生對家庭支持的需求較高,側面反映出,家長心理指導能力有限,心理健康意識和輔導能力有待提高。
參考文獻:
[1]向紅.福州市中小學生抗挫折能力培養的實踐探究[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2.
[2]湯朝霞.新高考背景下高一新生生涯輔導需要調查[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