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斌

【摘要】生態體驗教育在教育改革浪潮中被廣泛應用,我校在傳承原有“體驗教育”的基礎上,把生命教育與生態體驗實踐深度融合在一起,以基于和潤文化的“體驗式”生命教育引領學校內涵發展,構建校園文化三重生態系統,開展體驗式生命教育活動,從教師的引領、學生的培養、課程的設置、活動的載體以及校園環境建設等方面構建生機勃勃的生命化校園,促進學生科學正確地認識生命、珍愛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潤澤生命、完善生命。
【關鍵詞】體驗教育;生態體驗教育;生命教育;和潤文化
“體驗教育”是指教育對象在實踐中認知、明理和發展,這里的“體驗”至少應包括行為體驗和內心體驗兩個層面。行為體驗是一種實踐行為,是親身經歷的動態過程,是學生發展的重要途徑;內心體驗則是在行為體驗的基礎上所發生的內化、升華的心理過程;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對促進少年兒童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結合中國的國情強調“教育即生活”,提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為體驗教育在中國的實踐探索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當代著名學者劉驚鐸將體驗教育運用到學校的德育改革和教育教學實踐中,提出“生態體驗教育”,形成三重生態觀(自然生態、類生態、內生態)和體驗本體觀等八大觀,推動了體驗教育思想理論在我國教育實踐中的廣泛應用。生態體驗理論倡導生命成長的生態多樣性,強調體驗是教育的本體,學校教育應通過三重生態系統的圓融互攝,優化師生生命樣態。與此同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到“學校要堅持全面發展,要重視生命教育,要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基于上述的教育理論和要求,在當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學校要沖破固化的樊籬,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德育的生命成長出發,對學生進行生態體驗式教育。創新生命教育的內容、形式,營造和諧平等、寬松愉悅的教育環境,創設豐富多彩的親驗、想驗活動,激發生命潛能,誘發生命感動,在朋輩體驗、自我體驗中感受生命的本質。我校在傳承原有“體驗教育”的基礎上,把生命教育與學校生態體驗實踐深度融合在一起,走上了“和潤教育”的康莊大道。下面,結合學校近幾年的實踐,談一談基于和潤文化的“體驗式”生命教育的建構和實施。
一、構建“和潤”文化三重生態系統
學校需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全方位的可感可知的生態體驗系統,以生命教育為目的,融合體驗式課程和德育活動,整體規劃教育教學行為,幫助學生從生命的認識、成長的體驗和生命的態度等維度體會到生命的價值意義,突破傳統教學中生命體驗教育孤立化、形式化的問題。
“和諧發展,潤養生命”是學校的核心辦學理念:“和”是文化土壤、陽光和雨露,是萬事萬物的聯系和規律,是最佳存在狀態;“潤”是愛的撒播、情感的傳遞,是教育教學質量、品味,是溫潤的教學藝術;“和潤”是教育生態與教育藝術完美結合的一種辦學形態,是生命成長的一種形態。
和潤校園文化具有生態屬性,而生態由最基本的兩大要素:活動主體(即人)和相應的環境要素組成。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發展理論認為,個體的發展與周圍的環境之間相互聯系構成了若干個系統:個體直接參與并產生體驗的微觀系統;兩個或兩個以上微觀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構成的中系統;未直接接觸或參與但對個體產生影響的外系統。反射到和潤文化生態體驗系統,具體表現是:班級里的人與班級環境形成了班級文化生態微系統;課程活動里的人和課程活動環境形成了課堂活動生態中系統;學校文化環境和學校與家庭、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形成了家校與社會生態外系統。
1.微系統:開展花品班級文化,形成生命認識體驗
學校位于千年花鄉陳村,地理位置優越,文化底蘊深厚,將花作為生命認識的開始,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以花品為主題,開展特色班級文化建設活動,按照花所蘊含的品格象征,結合學生年級年齡特點進行分類,形成適合年級的花品密語系列,以花品育人。班主任帶領學生觀賞形式各樣的花,了解不同的花語,讓學生根據班級的特點各抒己見,選出最有代表性的花作為班花。各班級根據班花的主題挖掘深刻寓意,共同設立班名、班徽、班訓、班歌、班級口號、班級目標、班主任寄語等欄目,從而更好地引領學生塑造良好品格,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成為班級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學生評價方面,變單一維度評價為綜合多維評價。學校采用“五色花少年”評價體系,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個性發展,根據品德行規、學習情況、才藝特長、生活實踐、探究創新等指標,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結合少先隊爭章活動,在班級和年級層面,根據細化的評價指標,分別評出健康少年、慧學少年、博藝少年、創新少年和感恩少年。
2.中系統:開發生態文明課程,形成生命成長體驗
當前,生命教育在學校的課程設置中常常被等同于安全教育、生理衛生教育、品德紀律教育等,更多體現在理論層面上,而真正用到生活實踐中的比較少。在生態體驗教育理論的引領下,我校把生態文明課程作為體驗式生命教育的抓手,設置種植體驗活動課程、自然環保課程,通過植物的生命成長過程認識人的生命成長過程,形成對生命本質的理解,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學校編寫了極具花鄉特色的校本生態教育系列課程教本《小學生生態文明自然環保課程》及相應的學生讀本。通過開展“自然觀察之窗”“書包里的森林”“我是種植小能手”“我在校園找春天”“我是大自然的攝影師”“美化環境我能行”“聽聽大自然的聲音”等課程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生態教育體驗活動中,欣賞自然之美、發現生命之美、創造和諧之美。
例如,每年立春,學校會布置不同的種植體驗任務。一、二年級體驗種子種植,三、四年級體驗塊莖種植,五、六年級體驗扦插種植。學生一邊記錄植物生長的全過程,一邊獲得生命成長的感悟,從而懂得了生命成長具有不同的方式和表現,但生命成長的過程和本質具有同等的屬性,生命的價值同等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