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軍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長期以來,大家對如何引導小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提出過很多建議。但是一些教師卻只將其停留在口頭上,在實際教學中忽視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未達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建議和要求。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必須重視起來,讓進行課外閱讀成為學生的習慣。
一、“快樂讀書吧”讓閱讀快樂起來
隨著統編版語文教材的全面鋪開,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常態。“快樂讀書吧”版塊彌補了以往把閱讀單一地放在課外的情況。“快樂讀書吧”是一種引領、一次召喚和一個導向,是課內閱讀延伸至課外閱讀的紐帶,更是提升閱讀素養的主陣地。
筆者在教學中已經經歷了第一學段“快樂讀書吧”的實踐過程,這個學段重在激發興趣。我在教學一年級“快樂讀書吧”中《搖搖船》和《小刺猬理發》時,采用了下面的一些做法:出示課件先引導學生借助拼音讀讀童謠和兒歌,然后出示“多種方式讀”讓學生選擇,可以在小組中拍手讀,可以加上自己設計的動作讀,也可以采用比賽的形式讀。每個小組的學生都讀得輕快愉悅,趣味盎然,朗朗上口的童謠和兒歌,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讀后,在“班內進行展示讀”,每個小組都推薦了最強的誦讀能手。接著,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背誦環節我采用了“我會用方言背童謠”這種形式,學生樂此不彼,爭著搶著要展示。最后是“分享感受”,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閱讀展示的平臺,分享收獲,體驗自己閱讀之后帶來的成就感。學生通過大膽表達既鍛煉了口語能力,又感受到了讀兒歌和童謠的快樂。
由此順理成章地進行到“拓展課外讀”環節,教師出示兩首童謠后,閱讀氛圍一下子形成了,為接下來的“分享交流書籍”做好了鋪墊。課件上展示《中華童謠》《最愛中華老童謠》兩本書作為推薦書目,學會分享圖書,享受閱讀的快樂。
對二年級學生來說,“快樂讀書吧”中書里的故事比較長,學生既要學習初步閱讀的方法,又要感受其中閱讀的快樂。雖然一堂課不能一次讀完,但是教師可以精心設計每本書的閱讀環節。如在閱讀《沒頭腦和不高興》這本書時,首先,我選取了其中的某個片段通過繪聲繪色地朗讀吸引學生。比如:“沒頭腦”設計了一座300層高而沒有電梯的少年宮大樓,結果孩子們為了去少年宮里看戲,只好帶著鋪蓋、物品爬了半個月的樓梯……學生一下子被帶入到故事情境中來。然后,帶領學生觀察封面中呈現的基本信息,書名、作者、出版社及圖畫,還有里面的目錄。接下來,通過小組協商制訂閱讀計劃,比如每天至少讀半個小時書,讀后和誰先交流,怎樣完成記錄卡(事先已確定)等。
隨著閱讀的推進,我們組織了一次讀書交流會,將一段時間以來自己的閱讀收獲、感受以及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先在小組中說說讀這個童話故事的過程,再說說在親子閱讀這本書過程中的樂趣。通過討論,學生可以積累一些讀書的方法,從此愛上閱讀。接下來設計一些有趣的問題進行交流,比如,“沒頭腦”設計的一座300層沒有電梯的樓,除了書中介紹的困難,還會遇到哪些困難呢?你有什么好辦法改變“不高興”嗎?通過問題的引領,可以幫助學生感受童話故事的樂趣,享受閱讀的快樂。
所以讓“快樂讀書吧”快樂起來,才能達到課標的要求,才能吸引學生走進課外閱讀,讓閱讀豐富起來。
二、“親子閱讀”讓閱讀流行起來
“親子閱讀”是當下小學低年級階段閱讀習慣養成一種重要的方式。這種方式不僅能讓學生從閱讀中吸收到不同類型的知識,而且滿足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需要,因此,“親子閱讀”一直得到很多人的贊同。小學生年齡小,自主閱讀自控力弱,如果有家人的陪伴,對他們來說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習慣養成上都會有極大的幫助。
要想堅持下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我在倡導“親子閱讀”活動時先要求父母進行閱讀打卡活動,每天固定時間一起讀書,可以拍攝下孩子閱讀的畫面,也可以按照班級設計的讀書卡做記錄,當然也可以自己設計更有趣的方式來記錄閱讀時刻,使之不間斷地進行下去,這樣也改變了很多家長沒有與孩子共同閱讀的習慣。
我會跟家長及時溝通,這種堅持最后就是一種習慣。雖然操作起來對于一些家庭來說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大家形成了一種共識,畢竟閱讀對于孩子來說太重要了。可以這樣說,閱讀就是孩子學習的“任督二脈”,打通了,學生形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后的學習道路將會更加平坦。閱讀與學習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喜歡讀書,熱愛閱讀,從書中汲取營養,學生的學習態度會更加積極。
相反,不喜歡閱讀的學生,雖然短期內可能會取得較好的成績,但這可能就像浮萍,沒有根基,很難說什么時候學生學習動力就不足了。 因此我號召家長每天抽出30 分鐘,與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一起體驗閱讀的樂趣。
“親子閱讀”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營造書香家庭的氣氛,親子共讀同樣勾勒出了一幅幅感人、幸福溫馨的家庭生活畫面。我們要讓閱讀流行起來,讓孩子和家長們共同在閱讀中成長。
三、“課前分享”讓閱讀熱愛起來
“課前分享”就是要求學生在每節語文課前,把前一天的閱讀感受分享給同學。這是一個既增加課外閱讀量,又可以豐富學生閱讀體驗的雙贏活動,同時也能起到調動其他同學閱讀興趣的目的,又不影響教師授課。隨著活動的開展,我們看到學生對閱讀逐漸熱愛起來。
課標對不同學段的閱讀有不同的要求,同樣“課前分享”對不同學段的學生閱讀書目的難易程度也有相應的變化。小學中高學段的閱讀書目的內容越來越有深度,他們的分享是要下一番功夫的。所以我首先教會他們寫讀書筆記,無外乎就是把自己在閱讀中的心得體會記錄下來,或者把書中吸引你的精彩部分整理出來,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讀書方法,更為自己的每一次分享做好了準備。
看到學生寫的滿滿的閱讀筆記,就知道了他們的閱讀態度。“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每一次的閱讀分享,都是基于前一天學生的閱讀筆記。
其次,高學段的學生試著做閱讀分享的PPT,可以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他們會把書的封面、作者的簡介、精彩的片段、喜歡的句子、自己的體會用清晰的課件展現出來,其他同學一目了然。被輪到的學生像比賽一樣,展示著自己閱讀的所得所獲。今天你分享了《魯濱遜漂流記》,明天我就分享《列那狐的故事》,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越來越高。
閱讀分享之后,班級會有兩名到三名同學對其進行評價,然后教師總評。短短三分鐘,鍛煉的不僅是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有表達和積累的能力。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小學階段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積累一定的閱讀量,對于他們以后的學習成長是大有裨益的。“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在每名學生心中,播撒一顆閱讀的種子,讓它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是我們每一個語文人的希望。
編輯/李 ?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