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山
黃大年17歲時考入了廣西第六地質隊,成為一名航空物探操作員。這份工作讓黃大年有機會從高空欣賞中國的大好河山,他也因此對地質產生了濃厚感興趣。之后,黃大年考入長春地質學院應用地球物理系(現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1992年獲得了去英國讀博的機會。臨走時他鄭重許下諾言:有朝一日,自己會帶著國外的先進技術回到祖國。
黃大年在英國長期從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動平臺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場探測技術,這種技術可以讓人在復雜環境下探測大面積的海洋和陸地之下的油氣與礦產資源,該技術已經在很多國家得到了應用,在民用、軍用領域都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戰略潛力。
2009年,黃大年得知了“千人計劃”(即“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時,他的熱情被激發起來:落葉要歸根,該是回饋祖國的時候了。
于是,他說服家人、辭去職位,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祖國,成為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讓自己的學術之樹扎根在這片黑土地。黃大年說:“人的生命相對歷史的長河不過是短暫的一現,隨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我覺得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
1982年1月15日,黃大年在給同學的畢業贈言中寫道:“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 (圖片來源/新華網)
黃大年(左二)帶領科研團隊成員研究問題(圖片來源/新華網)
回國不久,黃大年被邀請擔任“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制與實驗項目”的首席科學家,該項目任務繁重,但黃大年沒有絲毫猶豫就答應下來。他說:“只要國家需要,我就干!沒什么好說的。”
黃大年主要負責的是“航空重力梯度儀”,這是一種新興的勘查技術,被人比喻成“地球的CT儀”,能像給人檢查疾病的CT儀一樣精準的掃描地球,探索地球的內部情況,該技術在地質研究、石油勘探、天然氣勘探、地球物理調查和軍事防御等領域有重要用途,它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關鍵,也關系到國家安全。國外早在多年前就開展了對地下探測技術的研究,因其巨大的民用和軍用價值,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嚴格的技術封鎖,中國在這一領域遠遠落后于世界其他國家。黃大年和研究團隊攻堅克難、日夜奮戰,讓中國只花了5年多,就達到了其它國家發展20多年的水平。
黃大年還提出了萬米鉆機的構想。鉆機是一種大陸科學鉆探設備,猶如一部伸向地球的超長望遠鏡,能用于研究地震、氣候變化、地殼形成等問題,還能應用于深部油氣鉆機和海洋鉆機鉆井包。2018年,中國自主研發的地殼一號萬米鉆機在松遼盆地鉆探二井工程中成功應用,鉆井深度達到了7015米,刷新了當時的亞洲記錄。這項技術的攻克填補了中國在深部大陸科學鉆探裝備領域的空白,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重任在肩的黃大年爭分奪秒地工作,導致他因勞累過度而幾次暈倒。更不幸的是,他被查出了癌癥,不得不接受手術。即便如此,黃大年還是惦記著工作。
對于自己的貢獻,黃大年這樣說:“父輩們的祖國情結,伴隨著我的成長、成熟和成材,并左右我一生中幾乎所有的選擇。這就是祖國高于一切!”
黃大年極其看重自己的教師身份,一心撲在培養技術人才、教書育人的事業上。他認為,一個好的科研人員必須是即博學又專業的。他也按照這種思路培養學生并且尊重學生的興趣,在培養學生時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因材施教。無論何時,他的辦公室的門都為學生敞開。他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的愛國情懷,他培養的許多到國外留學的優秀學生,都在學成后回到了祖國,成為科研的中堅力量。
如今,黃大年的愛國情懷和雄心壯志已經化為真實的貢獻,被科研技術人員付諸實踐。他的科學追求和奉獻精神也將激勵著更多人融入到建設祖國的偉大奮斗之中,振興中華,我們需要更多的黃大年。
(責任編輯/王佳穎 美術編輯/胡美巖)
黃大年給學生們授課(圖片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