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很多文藝演出按下了“暫停鍵”,卻阻擋不了中央歌劇院探索前行的腳步。作為歌劇創演的“國家隊”,中央歌劇院激活新思路,開拓新天地,在疫情攻堅期創造性地推出微歌劇和線上演出,原創與經典并舉,精雕細琢每一場演出,用心用情創演每一部作品,用多彩音符歌唱新時代。
2020年4月10日微歌劇《陽光燦爛》線上首發,作曲劉云志,編劇劉靜、劉云志,視頻設計張夢丹,主演李爽、阮余群、李想,中央歌劇院合唱團演出。一上線,便迅速圈粉,好評如潮。網友紛紛點贊,“國家院團一出手,小視頻都做得這么高級。”“微歌劇讓高冷的歌劇接地氣,原來歌劇可以離我們的生活這樣近。”隨著疫情趨穩向好,《陽光燦爛》線下主題音樂會也被廣泛關注,赴福安大劇院、福建大劇院、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大劇場、民族劇院、南寧劇場、首都圖書館劇場等六地演出10場,引發大家紛紛點贊,爭相赴現場感受微歌劇的魅力。
體裁“新”嘗試。雖是“特殊時期特殊條件”,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次“新”嘗試開創了歌劇史上的很多“第一次”。其一是創造性地運用“微歌劇”這一體裁。《陽光燦爛》在21分鐘的時長中,選取醫生、病患和病毒這三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清晰明了地講述了從被病毒突襲的驚慌,到舉國同心戰勝疫情的全部歷程。其二在于線上首發的新方式開創了歌劇傳播的先河。這種方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讓高雅藝術放下“架子”,真正走進百姓生活。其三在于創作制作速度之快。《陽光燦爛》從劇本和音樂創作到拍攝成片僅用了短短一個月,“達到了紀實新聞的速度和歌劇藝術的高度”,這些“新”嘗試將在歌劇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為歌劇普及提供新的思路。
設計“新”構思。小制作大新意,劇情層層推進。《陽光燦爛》僅有病患、醫生和病毒三個主要人物,但卻濃縮了疫情眾生相,特別是病毒的設計極具新意。編劇將反面形象病毒擬人化,既易于展現戲劇沖突,也可以以其視角自述,令觀眾產生代入感。七曲唱段推動劇情發展,搭起全劇骨架。大合唱《迎戰迎戰》表達了人們面對疫情的復雜心情和戰勝疫情的信心;病患獨唱《陽光》歌頌生命美好,感謝醫生的無私幫助;反面形象“病毒”伺機而動,唱著《我來了》向人類叫囂;醫生詠嘆調《春天必將到來》訴說著肩上責任與親人陪伴無法兩全之難;醫生與病患的二重唱《一切會更好》表明勝利在望;病毒唱著《我還會再來》不甘撤退;終曲大合唱《陽光燦爛》,致敬祖國,歌頌英雄。
音樂“新”突破。有別于傳統歌劇,《陽光燦爛》選擇了更為靈活的弦樂五重奏,在上乘的作曲和編配加持下,弦樂五重奏既能與獨唱、重唱、合唱唱段完美融合,也能以提琴音色獨有的聲樂化優勢補足演唱的留白之處。片頭弦樂尖銳刺耳的不協和音劃破夜空,一如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人們寧靜的生活。大合唱《迎戰迎戰》“烏云遮日,驚雷乍現,刺穿天空,沖向人間”一字一音字字頓唱,似是對病毒的控訴。小提琴奏響《紅旗頌》的旋律,表明黨和國家的堅強領導為抗疫帶來希望。《培爾·金特》組曲中《晨景》的主題音調響起,更加堅定了戰勝疫情的信心和決心。病患的詠嘆調《陽光》溫暖柔和,旋律動聽感人。病毒唱段《我來了》以弦樂五重奏的不協和七度暗示其正悄然潛入,聲樂旋律以二度進行為主,刻畫病毒的狡猾和可憎。醫生的詠嘆調《春天必定到來》感人至深,唱出了醫務工作者的不易。醫生與病患的二重唱《一切會更好》中男高音與女高音重唱的歌詞與音樂均不相同,具有較高演唱難度,考驗歌者的水平。病毒唱段《我還會再來》的旋律依然詭異,但弱化了不協和音的密度,暗示病毒不復之前的囂張。最后一曲《陽光燦爛》大氣灑脫,合唱各聲部層次分明,弦樂五重奏編配恰到好處,充滿希望和光明,將全劇推向高潮。

中央歌劇院以國家級藝術院團的責任與擔當,探索歌劇傳播新形式,為抗擊疫情助力發聲,貢獻力量。除微歌劇《陽光燦爛》外,線上推出小型作品3首,音樂會5場,歌劇2部,講授網課8期。
在疫情防控最艱難的時期,中央歌劇院用音樂致敬戰役英雄。2020年1月底,中國歌劇院院長、小提琴演奏家劉云志與朗誦藝術家康莊隔空合作詩朗誦《中國力量》,鼓舞士氣,為戰勝疫情增添信心。2020年3月7日,發布《長江之歌》特別版,由中央歌劇院副院長李丹陽為原院長王世光作曲的《長江之歌》重新填詞,致敬戰疫英雄。2020年4月8日,與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中國康復技術轉化及發展促進會聯合出品《在一起(together)》,中意藝術家隔空演繹經典,《茉莉花》與《今夜無人入睡》親情交融,用音樂向全世界人民發出命運與共、共克時艱的聲音。
應華中農業大學的邀請,中央歌劇院第一時間為駐武漢高校學子開設“中央歌劇院心系疫情之藝術欣賞”系列網課,每周一課,共開設8期。授課內容包括尤泓斐主講的《從〈白毛女〉到〈茶花女〉——東西方歌劇的對比》(2020年3月14日)、康莊主講的《朗誦藝術淺談——未成曲調先有情》(2020年3月21日)、李想主講的《平凡的“聲活”》(2020年3月27日)、李嵐主講的《聆聽與感受——淺談合唱藝術的魅力》(2020年4月3日)、趙一巒主講的《享受歌劇的舞臺》(2020年4月10日)、微歌劇《陽光燦爛》主創團隊主講的《我與微歌劇的云端之約》(2020年4月17日)、杜玄主講的《不變的匠心——從音符到音樂 從腳踏實地到仰望星空》(2020年4月25日)和金久湝、韓鈞宇主講的《青年歌劇演員——我們那些事》(2020年4月30日)。藝術家們的精心備課和傾情講授收獲了華中農業大學師生的好評,特地發來感謝信:“這一切讓我們感受到了共克時艱、守望相助的深情厚誼,更給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心靈力量。”
從2020年5月15日起,中央歌劇院原創歌劇《道路》作為2020年全國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在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網站展演。2020年開年第一演是1月3日慰問大劇場工程一線建筑者的專場演出。2020年6月18日在“學習強國”上線。2020年12月4日作為首都市民音樂廳系列音樂會之一,再次與大家線下見面。該劇是第一部聚焦我國重工業發展的歌劇,于2019年10月首演,作曲撈仔,編劇朱海,導演廖向紅,指揮楊洋、袁丁,舞美設計丁丁,中央歌劇院歌劇團、合唱團、交響樂團演出,塑造了頑強奮斗、心懷家國的重工業人形象,折射出中國重工業自強不息的發展道路,得到了雷佳、曹其敬、喬佩娟、王曉鷹、居其宏等專家推介。雷佳認為該劇“大開大合,有氣勢、有靈魂、有力度,令人油然而生出民族自豪感”。曹其敬認為這是“一曲中國工人階級的頌歌,充滿浩然正氣,錚錚硬骨鏗鏘作響,是揚威立志的戰斗篇章”。喬佩娟認為“要肯定中央歌劇院下決心啃重工業題材這塊硬骨頭的壯舉”。王曉鷹認為該劇“具有獨到氣質,具有大工業感的視覺沖擊力”。居其宏認為“《道路》集中代表了‘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所取得的成績和特色,希望展演能促進中國歌劇繼續發展繁榮。”
隨著疫情趨穩向好,中央歌劇院積極籌備豐富的線上精神食糧。2020年6月21日,攜手愛奇藝直播“貝多芬《命運》云端交響音樂會”,演奏《C大調鋼琴、小提琴、大提琴與樂隊協奏曲》(Op.56)和《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Op.67)紀念貝多芬誕辰二百五十周年。鋼琴陳薩,小提琴劉云志,大提琴莫漠,指揮楊洋,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演奏。2020年8月12日,參加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和“央視頻”5G新媒體平臺聯合舉辦的“云端藝術季”,用高雅藝術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國形象,奏響中國旋律。2020年9月27日,攜手騰訊視頻藝術頻道推出“色彩斑斕的意大利歌劇”云端音樂會,演繹《鐵砧合唱》《今夜無人入睡》《飲酒歌》等歌劇經典曲目。2020年10月16日,再度攜手騰訊視頻藝術頻道,推出“聲與樂·釋深情”詠嘆·交響云端音樂會,聲樂作品和交響樂作品花開并蒂,給觀眾以多層次的藝術享受。2020年12月5日,中央歌劇院制作的歌劇《圖蘭朵》登陸騰訊視頻,播放量近20萬次,藝術指導么紅,指揮袁丁,導演王湖泉,復排導演施晶芙,視頻導演王珩,中央歌劇院歌劇團、合唱團、交響樂團演出。2020年12月28日,“到人民中去”2021海淀劇院新年音樂會受疫情影響改為線上演出,“央視頻”等8個平臺同步直播,云上迎新年,共襄音樂盛會。
2020年線下演出數量銳減,但品質更上一層樓,4場開年演出好評如潮,60余場基層慰問深入人心,4部5場歌劇音樂會再現經典,9場經典作品音樂會出色完成。
2020年開年第一演是慰問大劇場工程一線建筑者的專場演出,用18個精彩的節目為向中央歌劇院劇場建設付出辛苦和努力的一線建筑者致敬,為新時代添彩,為劇場建設著色,引發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人民網等十余家媒體的關注,好評如潮。2020年1月5日,中央歌劇院“歡樂頌”交響合唱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上演,以《d小調第九交響曲“歡樂頌”》(Op.125)紀念貝多芬誕辰二百五十周年,共唱歡樂旋律,同享經典樂章。2020年1月19日,中央歌劇院在吉林人民大劇院演出新春音樂會,原本只計劃演一場的音樂會,由于反響熱烈,臨時在吉林市第一中學大禮堂又加演了一場,現場座無虛席,鼓掌和叫好聲不絕于耳。
中央歌劇院深入基層、扎根人民,2020年開展基層慰問演出60余場,包括“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系列演出和文化扶貧系列演出。1月4日至11日深入湖南湘西鳳凰縣、瀘溪縣、花垣縣、古丈縣、龍山縣、永順縣以及邵陽城步縣等七縣,傾情演出并講授聲樂大師課。1月12日至16日赴重慶,為彭水縣、酉陽縣、石柱縣三縣送去慰問演出。1月16日至21日赴云南,深入怒江瀘水縣、福貢縣和貢山縣三縣。受疫情影響,線下演出暫停,但藝術家們停演不停練,摩拳擦掌,在疫情穩定的第一時間奔赴基層。8月6日至10日赴內蒙古阿爾山市、突泉縣,8月12日至16日赴西藏拉薩市、曲水縣,8月17日至24日赴云南廣南縣、屏邊縣、瀾滄縣、普洱市。9月1日、2日,赴山西靜樂縣、永和縣開展文化扶貧、聯學共建活動。11月24日至30日赴甘肅臨夏市、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東鄉族自治縣、康樂縣、武威市及其所屬的天祝藏族自治縣等六地。12月20日、21日,赴溫州市文成縣文化館開展“央地牽手 藝術潤心”文藝演出,并講授聲樂大師課。中央歌劇院的藝術家們追尋著歌劇人的中國夢,讓嘹亮的歌聲響徹高山草原、河流山川,把熱切的問候帶給各地百姓、各族同胞,把音樂知識帶給辛勤園丁、莘莘學子,與大家共唱歡歌。
4部5場歌劇音樂會再現《馬可·波羅》、普契尼“三聯劇”、《道路》、《鄉村騎士》和《丑角》等經典。2020年10月22日,《馬可·波羅》音樂會版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上演。作曲王世光,編劇胡獻廷、王世光,指揮許知俊,導演金小山,中央歌劇院歌劇團、合唱團、交響樂團演出。該劇講述了殘酷的宮廷權力之爭和馬可·波羅與索倫的愛情悲劇,于1991年由中央歌劇院首演,時隔近30年依然回味無窮,歷久彌香。2020年11月15日,普契尼“三聯劇”《外套》《修女安杰麗卡》《賈尼·斯基基》在國家大劇院上演,創意性地用中世紀繪畫藝術瑰寶“三聯畫”為載體,將原本各自分散的三部歌劇通過三個畫面有機結合起來。指揮楊洋,導演王珩,中央歌劇院歌劇團、合唱團、交響樂團演出。2020年12月4日,歌劇《道路》音樂會版在首都圖書館復排上演,此為“首都市民音樂廳”系列活動之一,旨在以公益演出形式,向更多市民普及高雅藝術,讓大家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的紅利。音樂會在公共文化云網絡同步直播,點擊量達23萬人次。2020年12月18日、19日,真實主義歌劇“雙子星”(馬斯卡尼的《鄉村騎士》和萊昂卡瓦洛的《丑角》)在新清華學堂上演,讓觀眾一場演出看兩部歌劇。指揮楊洋,導演李衛,中央歌劇院歌劇團、合唱團、交響樂團演出。
經典作品音樂會精心籌劃,座無虛席。2020年10月28日、29日,“英雄生涯”理查·施特勞斯專場交響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中央歌劇院、中國交響樂團聯袂演出,為觀眾獻上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Op.67)、理查·施特勞斯的三首藝術歌曲和《最后四首歌》、交響詩《英雄生涯》,指揮李心草、楊洋,樂團首席劉云志,可謂“雙團合璧奏華章,致敬音樂獻英雄”。2020年11月28日,該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上線。2020年11月7日,“唱響龍崗 樂動深圳”中央歌劇院歌劇交響音樂會在深圳龍崗區文化中心大劇院上演,助力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2020年11月8日,由中央歌劇院擔綱的深圳蓮花山草地音樂節閉幕演出“中外經典歌劇古典音樂會”在深圳經濟特區紀念園舉行,此次演出秉承文化惠民理念,以露天全公益的方式,推動高雅藝術走進人民生活。2020年11月21日,中央歌劇院在福建南平大劇院舉辦“交響音樂會”,以強大演出陣容,攜中外音樂精品,慶賀南平市第四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2020年11月22日,剛剛結束演出的藝術家們在南平市書坊鄉小學展開文化幫扶,指導學生排練并同臺演出。2020年12月24日、25日,“世界歌劇經典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上演,精選歌劇《鄉村騎士》《丑角》《修女安杰麗卡》《外套》《賈尼·斯基基》中的經典唱段。2020年12月30日,中央歌劇院赴青海演出“2021青海大劇院新年音樂會”,藝術歌曲、歌劇選段和管弦樂曲交互呈現,多維度滿足觀眾的視聽需求。
從最早引進西方歌劇藝術并在中國發展壯大,到現今創演大量弘揚中華文化、傳播中國故事的歌劇作品,中央歌劇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以攀登藝術高峰為己任,高標引領、追求卓越、攻堅克難、開拓創新。回望2020年,中央歌劇院克服疫情影響,步履不停,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劇院圍繞藝術創作生產中心,全年演出120余場,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強化人才立院、人才興院戰略,多層次成立藝委會,加強和完善制度體系建設,不斷提高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劇院始終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洋為中用、融會貫通,用心打磨藝術作品,展呈藝術魅力,承擔起了高雅藝術普及、傳播、示范的社會責任與擔當,培養了一大批高雅藝術受眾群體。作為歌劇創演的國家隊,相信2021年中央歌劇院將繼續乘風破浪,砥礪前行,在奮斗中書寫輝煌,在追夢路上再續華章。
王坤彤 中央歌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