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倩 張黎明
富川瑤族山歌在富川瑤族人民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是瑤族人民的生命,是他們的靈魂。瑤族山歌種類繁多,數量也多不勝數,對人民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在瑤族人民心目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富川瑤族自治縣是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的賀州市,緊挨著湖南省,所以湖南省也有一個龐大的瑤族分支,在很多的文章以及調查報告中,有很多關于湖南瑤族的文化調查。賀州市最著名的景區就是姑婆山,海拔大約1700米。作為一個爬山愛好者,當然是必須得上去的。可以開車到半山腰,海拔并沒有那么高,上去的天氣不是很好,風景自然也不是那么優美。但是路很長,徒步需要一天的時間。我們先去了八步區,同學家在那里,下午一點我們又坐大巴車到富川縣,瑤族的村民是在縣里的一個村子里,叫上洞村。緊鄰富川縣旁邊還有恭城縣,該縣以柿子、油茶最為出名。富川瑤族自治縣占地面積大約1572.36平方公里,總人口29萬。因為廣西是屬于喀斯特地貌,小山居多,該地種植水稻,也有養殖。氣候相對桂林來說熱一點,而且富川縣四面環山,中間地勢低洼,成了一個小盆地的形狀。
采訪時間:2015年,清明節三天(4月3日—4月5日)。
采訪地點: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葛坡鎮上洞村委上門村。
采訪人物:富川瑤族自治縣葛坡鎮上洞村委上門村村民和村支書。
采訪情況:2015年我讀大二,那時我認識一個師弟,家住在富川縣,這也是我讀大學最敬佩的一個有志向的年輕人。為什么這么說呢?很多年輕人大多不會去學習祖輩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但沒想到我這個師弟在自己大二的時候輟學,回自己的家鄉發展瑤族的音樂文化。那一天去的是村長家,有幾個當地的村民,也就是接下來為我們唱歌和跳長鼓舞的演員。在村長家吃的晚飯,發現他們鄉下每家每戶都會掛著一個毛主席的照片。剛好是清明節幾天,感覺過清明好熱鬧,自己家做的各種小吃、艾葉糍粑還有自己家釀的米酒。晚上從九點開始表演,聽老人家講解,因為講的都是方言,全程都是我朋友在旁邊翻譯,說實在的,讓年青人傳承這些確實有點難,雖然時間非常短暫,但足以讓我們這一群“小白”學習到點什么。回來時,是凌晨一點半,兩個人騎著一輛摩托車走在崎嶇的山路上,大概有半個多小時的山路……
1.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葛坡鎮上洞村委上門村位于富川縣北部,東與石家鄉交界,南與福利鎮和富陽鎮相連,西與城北鎮接壤,北同麥嶺鎮相鄰。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5公里,交通工具大多以摩托車、電動車為主。富川以沙壤土和紅壤土為主,種植水稻,水牛耕地,還保留著20世紀70年代的一些習慣。中部是平地,海拔250米。該村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人口約1200人。這里的人民大多以務農、外出打工為主。他們種植的農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花生、黃豆為主。該村的主要姓氏有:盤、沈、李、廖、唐、楊六大姓氏。20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版的一個《廣西瑤族社會歷史調查》的報告按內容形式將當地的山歌分為:愛情歌、創造歌、盤歌、祭神歌等,但具有特色的是《蝴蝶歌》《哭嫁歌》等,而這次我們去調查采風時,當地居民給我們介紹的信息也是和上述情況差不多。
該村瑤族山歌的分類:
(一)祖宗歌
1.演唱場合:在家中的神臺前、廟里,初一到十五做禱告時會唱;清明上墳時會唱。據村民講,瑤族人民對水有崇拜性,根據自己的生辰八字,去井邊河邊唱祖宗歌。砍牛節的時候也會唱祖宗歌,每年農歷的6月20日是該村人民的砍牛節,一開始要先請牛到廟里,請牛的時候會唱祖宗歌。
2.歌詞:
自從盤古開天地,媧仙神農制萬民;
孔夫制出書義禮,周公制出禮來行;
劉三制出歌來唱,制出歌來人傳人;
上世傳出下世聽,傳下子孫戀源流;
千年不忘劉三歌,萬年不忘劉三情。
3.演唱形式:以對唱、單人唱形式,多以對唱為主,一般是兩人一組,因為高低聲部要分明,主要為紀念瑤人先祖盤古王而創的敘事歌曲。
4.伴奏樂器:可以以二胡伴奏(瑤族人民的二胡,他們稱之為碰弦筒,琴身是由竹筒和木桿制作而成,拉弓還是由馬尾制成)。
5.演唱者:該村的村民。分別是:盤淑艷、潘青鳳、盤興艷、沈英蘭。年齡:40—50歲之間。兩人一個聲部。
6.該曲調風格:悲傷、哀怨,講述當時瑤族人民被壓迫的情況,被趕出千家洞的情景。
(二)哭嫁歌
1.歌詞:
一歲在娘手上抱,二歲在娘手上爬;
三歲學行又學走,四歲穿衣齒齒齊;
五歲提籃去尋菜,六歲青頭學紡紗;
七歲拿梭學織布,八歲拿針不問人;
十一耕犁又織布,十二飛梭賽過人;
十三梳出盤娘結,十四梳出鳥屋人;
十五媒人來勸解,十六媒人拆不開;
十七爺娘接過禮,十八爺娘辦嫁妝;
十九郎陪箱肉滿,二十上轎做新娘。
2.此歌曲是女兒出嫁時要唱的,女兒出嫁前三天開始唱,要一直哭到男方家,歌聲哭聲不能斷。
(三)賀郎歌
1.和哭嫁歌相對應的歌曲,男方去接親時唱的歌曲,唱法是說唱形式。如果男方對不上歌詞就要喝酒。
2.歌詞:
一根蠟燭亮堂堂,今晚新娘坐高堂;
今晚新郎高堂坐,兩邊坐的賀勢郎;
柑子黃來柑子亮,剝開柑子賀新郎;
新郎不想嘗柑子,一心想到入洞房;
一張桌子四個角,四個角上掛吊籮;
今年吊籮做喜事,明年吊籮接外婆;
新郎生的高又高,身上背把殺豬刀;
今年殺豬辦喜事,明年殺豬大三朝。
(四)少年歌:包括情歌或者逗趣歌。情歌是男女對歌,不受場合的約束。逗趣歌是大家沒事時候來唱著玩的,其旋律不怎么歡快。
(五)勞動歌:在田間勞動或作休息時演唱的歌曲,其演唱形式是合唱、多人對唱,該山歌不同于勞動號子。
(六)路上歌:瑤族人民自己的解釋為在大路上唱的歌,隨時采來的歌,看到啥唱啥,想到啥唱啥。沒有固定的歌詞,曲調是固定的,歌詞以七字四句為多。
例:6? 1? 2? 3? 6
Nei nuo nuo wu? ni (這是平地瑤特有的記譜法)
問:你們的山歌有沒有借助外來的音樂呢?
答:沒有,我們都是幾百年流傳下來的。
問:你們這有沒有職業藝人呢?
答:沒有,我們懂得最多的有師公(師公是瑤族最大的載體,他需要承傳瑤族的各個方面,例如:經文唱誦、法事、祈福舞蹈等,在外面我們有時會稱其為法師)。
經過村子里的村民和村支書的述說,我們了解到他們的歌曲主要是口傳心授的,沒有文字記載。由于現在社會發展迅速,年輕的瑤族人民已經受到了各種文化的洗禮,他們比較喜歡通俗的東西,流行的歌曲,從而對自己民族傳承下來的東西有點失去興趣。當我們去調查他們民族的山歌的時候,村民們和村長非常高興,他們希望我們把有關瑤族山歌的東西給流傳下去,認真學習。由于正好是清明節,家家戶戶做了好多吃的,艾草糍粑,家常菜,自己家里釀的米酒,我們也是大飽口福了。其實在20世紀70年代,富川縣政府就成立了專門整理富川民間文學的小組,收集了各種素材包括舞蹈、器樂、民間故事等等,現將它整理出來并且收入了《中國民間舞蹈集成·廣西卷》。其實在村莊相對來說經濟還是比較落后的,如果要想使瑤族民間藝術發揚光大,繼續傳承的話,是需要后代人的努力以及政府的支持,在教育方面,也可以加強發展,例如在當地的中小學開設瑤族文化課程,并且可以請瑤族傳承人進校園開設講座。總之我們希望政府對瑤族民間藝術給予更多扶持,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來學習。
參考文獻:
[1]徐丹:《湖南九嶷山瑤族民歌的傳承與創新研究》,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2]鄭長天:《瑤族“坐歌堂”的結構與功能——湘南盤瑤“岡介”活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3]胡鐵強,陳敬勝:《族群記憶與文化認同:瑤族史詩〈盤王大歌〉的文化學解讀》,湘潭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趙洪倩 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
張黎明 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