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從湖南邵東一學生持刀將班主任殺害,到黑龍江15歲女孩殺母藏尸,近年來,時而發生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令人觸目驚心。那些向親友、師長舉起的拳頭和利刃,讓我們看到了一些孩子對于生命的殘忍和漠視。
不知從何時起,不少孩子開始表現得遲鈍、麻木、冷漠。他們看不見春花秋月、聽不見鳥語蟲鳴,對國家的未來、社會的發展、他人的命運漠不關心,眼里只看得到分數,一心只關注自身的利益。
我們的教育怎么了?為什么會教出如此無感而冷漠的孩子?這樣的教育能否托起國家的未來?中國教育應該向何處去?針對這些問題,《教育家》雜志邀請一線教師、校長和相關教育專家進行了討論。
章樂:總體而言,當下的孩子感受力并不缺乏,情感也不冷漠。當然,未成年人兇殺案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反映了一些孩子存在感受力缺乏、情感冷漠的潛在風險,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看待問題、對待事情從自我視角出發。人在發展過程中,必然要經歷自我中心階段,只不過,由于獨生子女政策的后續影響及當前社會對個人自我實現的過分關注,現在的孩子走出自我中心階段的難度日益增大。感受力缺乏、情感冷漠的實質就是不能走出自我,從他人的視角理解和思考問題。
其二,不會正確地表達自己的負向情緒。每個人生活中都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產生負向的情緒,這很正常。但是,負向情緒產生之后,如果不會正確地處理,就可能使之在心中積聚,等心理不能承受之時,極可能以某些過激的方式進行宣泄。
其三,不善于應對他人的負向情緒。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帶有負向情緒的人,如果一個人不善于應對他人的負向情緒,不僅可能激化人際沖突,還可能影響自身的情緒。不善于應對他人的負向情緒,在生活中常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對他人的情緒狀態視而不見,即不能識別他人的情緒;二是感受到了他人的情緒狀態,但不知該如何應對。
崔志鈺:孩子感受力缺乏、情感冷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缺乏同情心。一方面,對周圍的人漠不關心、態度冷淡,看到別人有困難不愿伸手幫忙,對弱勢群體冷漠旁觀甚至幸災樂禍。另一方面,對周圍的事不關心、不熱心,對學校組織的捐款捐物等活動排斥、抵制,對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校園欺凌、同學矛盾等不理不管,對學校組織的群體性活動態度消極,對重大災害或災難反應麻木。
二是缺乏同理心。一方面,不能設身處地理解他人,個人中心、自私狹隘,凡事只想到自己,忽略身邊人的感受,學習、生活一不如意就遷怒他人;不懂得感恩,對于別人給予的幫助沒有任何謝意,視他人的關心和愛護為理所當然,一旦不能滿足自己的物質或精神需求,就產生情緒性反應。另一方面,怨恨他人不能理解自己。一旦自己的想法或做法得不到家人、老師和同學認同,就不滿、賭氣。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當他們變得無感而冷漠,將對國家和社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章樂:當下的兒童掌握著未來國家和社會的命運。如果孩子感受力缺乏、情感冷漠,對未來國家和社會一定會產生諸多消極影響。
其一,暴力事件增多。暴力事件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事人無法預測自己的行為會給他人、國家和社會造成什么樣的傷害。
其二,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冷漠。華東師范大學高德勝教授曾指出:“道德冷漠是指對道德的冷淡與不關心。這種冷淡與不關心既可能是一種主動的責任推拒,也可能是一種無意識的道德麻木。”道德冷漠產生的重要原因就是道德敏感性缺乏,如果一個人喪失了感受力,情感冷漠,就難以識別他人的需要,難以喚醒內心的道德沖動,也就難以采取相應的道德行動。近些年,諸如“小悅悅”事件等,讓人們感到了人與人間的冷漠與無情。如果我們不去關注當下孩子感受力缺乏和情感冷漠的問題,未來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冷漠現象一定會加劇。
其三,社會的去道德化。如果說道德冷漠發生在人與人之間,那么社會的去道德化就發生在制度等宏觀層面。如果那些缺乏感受力、情感冷漠的孩子進入人類生活的重要領域,他們在設計各項制度時,也會缺乏一種對人類需要和情感的考量。比如,一些從事基因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的科技工作者,如果缺乏倫理道德維度的考量,不關注自己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的倫理問題,那么極可能引發無法估量、無法挽回的后果。
崔志鈺:孩子感受力缺乏、情感冷漠將對我們的社會、國家產生難以預估的消極影響。
首先,將導致道德敏感弱化,進而形成道德冷漠,對善的行為不贊許,對惡的行為不指責,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造成的社會危害冷漠視之,推脫和回避產生的責任和后果,對他人和社會的譴責與批判無動于衷。如此是非不分、善惡不辨,將對社會的主流價值產生沖擊,導致價值觀扭曲。
其次,將導致人際關系疏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漸淡漠,甚至高度物質化,親情、友情、愛情這些社會最真摯的情感將日益稀缺,社會、集體不再是溫暖的大家庭,而成了冰冷的利益場,將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產生重大消極影響。
最后,將導致社會責任感缺失,人們只想享有權利、不愿承擔義務,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傳承的民族精神將會削弱。
孩子的冷漠折射教育的冷漠。在您看來,教育的“冷漠”表現在哪些方面?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如何避免“教育冷漠”?
章樂:雖然教育不是造成孩子感受力缺乏、情感冷漠的唯一原因,卻是重要原因之一。當下教育的“冷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不尊重學生的需求。在著名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看來,成人與兒童之所以會產生沖突,其根源就在于成人世界和兒童世界的不同。因此,我們在看到兒童感受力缺乏、情感冷漠之時,更要看到成人對兒童的真實需要和情感缺乏感受力。在很多父母和教師的眼中,孩子要做的事情就是好好學習,進而升入好的學校,找到好的工作。這種想法從成人的視角看,當然沒錯,但是兒童世界有其特有的邏輯,當成人用自己世界的邏輯去規訓兒童時,兒童在自我保護本能的驅使下,必然會反抗。最近有個熱門詞“內卷”,指大家都在進行一種超越階段的競爭式學習,結果還是只有少部分人能“成功”,對于大部分人而言,不僅沒有“成功”,反而失去了童年該有的快樂。“內卷”這個詞在反映病態教育競爭的同時,也反映出成人對兒童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