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 喻承甫 張曉紅
時有報道言及中小學生采取極端手法對待自己的生命,起因多是寒假作業未做完擔心受罰、考試成績優秀被老師懷疑、校內使用手機被告密、考試成績下滑等看似很小、不值一提的事情。現在的孩子怎么了?為什么一點點挫折都經受不起呢?
孩子心理韌性差的原因
孩子的心理韌性受內外雙重因素影響,重點在于以下兩個方面——
面向現實世界的教育不足。不管是人生還是社會,都如自然一般,今天陽光燦爛,明天狂風暴雨,后天陰雨連綿,大后天漫天黃沙。一位心理學家說過,人的進化實際上源于焦慮,源于對生的渴望、對死的焦慮、對未知的困惑。不停地抗拒死亡、抗拒焦慮,人才得以進化并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存活下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我們的教育,有時會讓孩子覺得生活就該是無憂無慮、笑口常開,就該是鮮花一片、掌聲雷動。那是極不現實的、虛假的。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待改進。當下需要改進的家庭教養方式,其一是溺愛。在孩子的人生初期,父母往往不愿意讓孩子面對殘酷的現實,尤其是曾經受過很多苦的父母,認為就該讓孩子享福。其二是不懂如何教育孩子。有學者提出做父母應當持有“上崗證”,從教育角度來說不無道理。有些父母不知如何教育子女,甚至肆意將怨氣、怒火發泄在子女身上,讓子女茫然不解,無所適從,覺得“人生無意義,世界多恐怖”。其三是家庭關系割裂。早些年,大家庭一起居住,爺爺甚至祖爺爺輩能夠循循善誘,做一些家族成員如何努力的案例教育,讓孩子效仿。但現在很多小家庭要么跟上一代人分開居住,要么直接把孩子留給老人帶,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使得這一優良的家庭教育傳統無以為繼。
培養孩子心理韌性的措施
作為當下的教育工作者,面對諸多問題,如何應對呢?
體育鍛煉要有制度。運動不僅強身健體,而且是很好的挫折教育。建立體育鍛煉制度,讓孩子們形成運動習慣,是學校必須堅持的一項工作。廣東省云浮市鄧發紀念中學十分重視體育鍛煉,建立了完善的制度并嚴格執行,全校師生一起鍛煉,數十年不輟。一位從鄧發紀念中學畢業多年的校友表示,學校帶給他最深的影響是:運動帶來快樂,帶來積極人生。
傳統經典教育要有章法。傳統經典流傳數千年,凝結了先賢圣哲的智慧,往往朗朗上口、易于傳誦。如《道德經》,全文僅5000余字,字字珠璣,給予人們很多心靈的指導。如此經典,時時默念,自會對修煉道德品質有所助益。孩子即使不解其意,若能熟讀成誦,亦能得到有益的啟發。
挫折教育要從真實情境入手。學習、教育絕非理想國中的,更非象牙塔中的,孩子一定要直面現實生活中復雜的問題和困境,并學會應對方法和策略,在自我歷練中勇擔大任、挑大梁。同時,明曉挫折不是終結,而是新的開始,甚至是高維度的開始,學生才會把自己的生活過得有意義、有價值,而不會倍覺無聊。
理想信念教育要接地氣。理想信念是人生中的指南針、大海中的信號塔。理想信念教育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結合其興趣愛好,與他們一起探討想做什么、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如果孩子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愛好,不妨從觀察他們大部分時間在做什么出發,幫助孩子進行定位。即使孩子在游戲方面投入的時間多,也不妨跟孩子談談,他是喜歡手動的感覺、贏的感覺、競爭狀態還是某個人物。借此對孩子進行深度引導,讓孩子明了最能觸動心靈的那個點。
家校共育要重視。孩子的成長,學校教育非常關鍵,家庭教育同樣不能忽視。學校應重視發揮家長的積極教育作用,促進家校共育。當下,不少標桿學校開設了“家長學校”,擔起教育家長的社會責任,與家長共同完成教育目標,家校共育達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李昊系華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部副部長、副研究員;喻承甫系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張曉紅系華南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
【本文為高等師范院校基礎教育工作研究會2020年度課題《學生抗挫折心理教育的研究與應用》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周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