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霽
◎葉濤 初二學生:班主任對我們說的一些流行詞語,以及各種“梗”和“段子”比較反感,不讓我們在班里提及。有一次我們班贏了籃球比賽,同班男生說了一句游戲“王者榮耀”中的人物臺詞“吊車尾的家伙們,羞羞羞”,結果被班主任好一通批評,還在班會課上強調不要把網絡和游戲文化帶到班級里。其實電競早就成為正式的國際賽事了,可是在老師們眼里,電子游戲就是阻礙我們學習的“洪水猛獸”。我還是希望老師能真正了解一下這個行業,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沈邊垚 高一學生: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帶我出國旅游,美洲、歐洲、澳洲我都去過,所以總覺得自己有比同齡人甚至老師更多的“見識”,經常在地理課、歷史課上接下茬,有時還在英語課上大聲和同學討論老師的發音來給自己“長面子”。直到我看了長征七號甲火箭首飛任務失利后,一名中學生給航天科研人員寫的一封信,專業的詞語、嚴密的邏輯令我震撼。我為自己膚淺的“博學多見”自慚形穢,于是基于興趣,開始深入研究世界人文地理知識。后來,在去自然歷史博物館參觀時,我覺得領隊介紹得太籠統,申請為同學們深入講解,可班主任卻說“咱們參觀時間有限,你那半瓶子醬油就別晃了”,那一刻我覺得丟臉極了。
◎孫瑾 五年級班主任:在我們想象中,“后喻”現象往往會出現在年齡更高的學段,可是我班里的小學生常常讓我刮目相看。最讓我震驚的是有一個學生,能讀一整版的China Daily,還給我講解世界局勢,跟我說“老師管著我們班,就像聯合國秘書長管著世界各國一樣,需要平衡不同的力量”。我聽后覺得醍醐灌頂,從此再也沒有以師者“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待學生了。
◎張華軍 高三班主任:對于“后喻”文化中的一些現象,我不是很贊同。作為一名教師、一位班主任,我們要做的不僅是在專業上教授知識、在生活中普及常識,還要用自己的人生閱歷和經驗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如果在這三個方面教師不能為人師表,還要被學生所指導,那么教師就失去了“教”的意義和師者的“尊嚴”。當然,我們不排除有極小一部分學生能夠在某一領域有專業且深入的研究,可以“為人師”,但這種天賦同樣需要教師去發掘、去培養。
“后喻”現象的出現,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素養有待提升,班主任的管理模式不符合學生發展的要求等。如果一個班主任面對一些常識性問題還需要請教學生,那我認為這位班主任是不合格的。同時,作為語文教師,如果“后喻”指的是某位學生多看了一些“青春文學”“網絡文學”就以“文化先鋒”的姿態指導我的教學和管理,那我對這種“后喻”也是不認同的。從本質上說,這是教師培養和教師職業發展的問題,而不是“后喻”的問題。
●班級管理中,“后喻文化”為班主任教師帶來哪些困擾,對師生關系產生什么影響?
●張賽——7年班主任經驗: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知識的不斷更新,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也不斷改變,教師在很多方面不再是“壟斷”的,學生從各種渠道獲取知識后反而還會對教師進行“反哺”。我擔任班主任的同時,也承擔歷史學科教學工作。許多我沒有時間看的歷史劇,學生們看完之后總愛找我討論看劇時產生的疑惑。面對一個個“刁鉆”的問題,我有些尷尬,也有些不知所措。我覺得我作為班級管理者,應該扮演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領導角色,被學生觸及知識盲區令我丟掉了作為班主任的“面子”和“權威性”。
于是,我把這種情緒轉化成壓制,告訴學生影視劇并不能真正讓他們了解歷史,同時讓家長加強對學生看電視的管理,建議學生觀看電視的時間不要超過40分鐘,內容要以新聞為主。后來我發現,那些原本對歷史感興趣的學生開始變得沉默,與我也不再像原來那樣親密。思考良久,我意識到,這是因為我心里所謂的“師道尊嚴”在作祟,扼殺了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和探索,也拉遠了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
信息化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速度超乎我們的想象,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的傳統權威有所減弱,有些經驗不足的教師會變得焦慮、緊張,生怕自己在學生面前“丟了面子”;還有一些教師,可能會“惱羞成怒”,間接扼制甚至直接駁斥學生的想法以維護自己威嚴的教師形象。未來社會的接班人理應保持進取心和好奇心,而班主任作為“引路人”,不僅要維護好班級的整體秩序,更要呵護每個學生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愛與探索。
經過“電視禁令”事件,我接受了自己“不如學生”的一面。我開始和學生們一起“追劇”,并經常給他們拓展一些歷史典故、生活知識,遇到不懂的問題,我大膽承認并且和學生一起想辦法解決。結果,我又變成了那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班主任,只不過現在我多了一種品質——真誠。過去的班級管理講究“服從”,現在,班級管理需要尊重和追趕,除了做好“領導者”的角色,還要尊重學生,不斷追趕后輩們日益豐富的知識和技能。
●侯曉璐——8年班主任經驗:社會對“文化反哺”現象的接受度越來越高,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師生之間的關系逐漸從傳統的依賴型、權威型轉向平等溝通、教學相長。“后喻文化”輻射到教育上,勢必會對教師的教育教學產生影響,班主任工作的難度與挑戰也不斷升級。面對“后喻”環境下學生對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如果班主任處理不當,就會失去學生的支持和信任,甚至因此而破壞師生關系。
有一次,地理老師在班里講到“澳大利亞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畜牧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地位至關重要”時,一位學生發言道:“最近的中澳貿易戰,足以見得鐵礦出口才是澳大利亞的經濟命脈,就連地大物博的中國都對澳大利亞鐵礦資源有所依賴。”地理老師表揚了這個學生的時政素養,但在與我提起這件事的時候,還是希望我在班級內強調要“尊師重道”,不要隨意打斷教師的授課思路,如果有不同意見可以下課單獨找教師探討。為此,我疾言厲色地批評了那位“不懂禮貌”的學生,還特意在午自習時召開了簡短的班會,讓那位學生解釋自己為什么要“頂撞”地理老師。學生委屈地解釋自己并不是要和老師“對著干”,只是覺得老師講的與他所接收到的信息有偏差,便直言了自己的看法。了解了學生的想法后,我為自己魯莽的處理方式真誠向他道歉,本以為他會恢復“直言不諱”的風格,但直到畢業,他都與我保持著禮貌卻疏離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