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
當今的教育,猶如一面湖水。課堂革命,治理創新,教育轉型,有勁風陣陣吹來,波瀾迭起,拍岸聲聲。許多學校乘風踏浪而來,各顯神通,競相爭鋒。特色化創建,便是其中的一個熱點。
辦學辦出特色,當是水到渠成。只是,一些學校唱走了調,踩錯了點,生生將諸多創新變成了幾番折騰——
創特色文化:理念、校訓,教風、學風,都要有超凡脫俗、獨樹一幟的標榜,或搜腸刮肚引經據典,或禮聘公司專業打造,抓發展千頭萬緒唯此為大。創特色課程:憑借一些零散的民間傳說歷史掌故地方風情,東拼西湊敷衍速成校本教材多多益善。創特色活動:層層選拔人才,集中優質資源,只為奪牌而戰。創特色景觀:大興土木,不惜重金,打造最美環境,以雕塑長廊亭臺樓閣小橋流水裝點公園花園樂園。……
琳瑯滿目,妙趣橫生。殊不知,多少弊端正是假汝而生!
形式主義盛行,污染的是校園的風氣。
許多高大上專精深流光溢彩的口號式“理念”“校訓”,有多少能夠落地生根,與學校的文化積淀地域特色相契合,與教育的治理變革教學探索相對接?缺少廣大師生主體參與和價值實現的“頂層設計”,又能給他們帶來多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說穿了,許多學校精心打造的就是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值此教育向著高質量發展的轉型變革期,理念的創新、文化的引領,于學校的品質提升全面進步不可或缺。但如果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只為博得一個虛名,一道光環,那它就無異于墻上的一張紙,紙上的幾行字,而已。
放松警惕,一任形式主義風潮侵襲,難免會蛀蝕立德樹人的教育根基,污染清新剛健的校園文化。倘如此,對于以學校文化建設為使命的校長們來說,豈不是一個嘲諷?
舍本逐末之舉,帶偏的是辦學的取向。
創建“美麗校園”是時下不少校長們著力的又一亮點。在愈演愈烈的攀比競爭中,精致的、典雅的、豪華的校園景觀流派紛呈,層出不窮,令人驚嘆。但對許多地方而言,這還是奢侈了。著名教育家梅貽琦講過:“所謂大學之大,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誠哉斯言!切不可以大樓之大遮蔽大師之大,否則,就真的是舍本逐末。
義務教育尤應警醒。當下的國家投入不斷增長,但還不能算是豐裕。走進中西部地區,盡管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和學校校舍標準化建設工程早已實施,但不少基層村小和教學點還在為校舍陳舊、功能教室不足、缺少教學設備尤其是音體美設備、信息化教學設備等問題困擾不堪,不少地方的政府官員,還在為如何讓每一個家庭不出村也能享受有質量的義務教育而夙興夜寐。罔顧城市鄉村教育發展水平的巨大鴻溝和不同地區教育資源配置的明顯失衡,站到一個制高點上去頌揚“如詩如畫”,去責難“千校一面”,令人不免回想起那遙遠的“何不食肉糜”的詰問。倘若不能跳脫這一特色化校園景觀建設的思維窠臼,就很難杜絕類似剛脫貧的陜西鎮安縣“7.1億元豪華學校”那樣的新聞再次發生。
隨意折騰師生,干擾的是教學的秩序。
翻開報刊,瀏覽網絡,吐槽教師工作如牛負重的話題密集,經久不息。癥結何在?媒體鋒芒所向,直指各種督導評估、達標驗收、檢查評比。無疑,政府部門難辭其咎,也多已出臺種種嚴厲整治的政策舉措。但是,人們常常忽略,教師承擔的許多額外事項,恰恰源自學校的隨意折騰。每一項特色創建活動,從項目的創意策劃,到方案的組織實施,到結果的總結評價,每一環演進,每一個細節,都要由老師去推動,去落實,都要由學生去踐行,去呈現,相互纏繞,欲罷不能。折騰不止,減負不息。教育功能錯位,教學秩序紊亂,教師如何集中精力去鉆研教學方式,去投入學生成長?
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當是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校長們的責任擔當,還是要更多地聚焦于推進教育的普及、均衡、優質,聚焦于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聚焦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增進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提升家長的教育滿意度。離開這些根本去追求花樣翻新的特色化創建,即使轟轟烈烈,但又有多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