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凌暉 褚艷秋

學生“學會”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實現這一目標,既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由關注教到關注學,也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學到主動學,還要改變課堂重“做題”輕“做事”、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方式,設計指向學習目標的評價任務,實現真實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
評價任務要指向學習目標
課堂教學評價是通過評價任務設計與執行來檢測學習目標達成情況,評價任務是檢測學生是否“學會”的學習任務,它和教與學一致性地指向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源于課程標準,并基于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而確定,它是課堂教學的靈魂與核心,是評價任務的關鍵指向。
如何保證評價任務始終指向學習目標?首先,評價任務不應是簡單的習題設計,或無目標、大雜燴式的習題組合,而要圍繞學習目標進行整體規劃,通過真實學習情景的創建,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其次,評價過程也并非無目標地讓學生“做題”和“對答案”,而是在學習目標的統領下,鼓勵、引導學生多層面、多緯度、多視角持續反饋學習信息,并依據學習目標適時對學習信息進行分析判斷,以檢測評價學生是否達成學習目標。這一過程中,要確保評價任務從設計到執行始終指向學習目標。
如八年級歷史《三大改造》評價任務與學習目標的對應關系。學習目標1.閱讀教材內容,結合史料,概括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過程、結果、意義。評價任務1.認真閱讀教材第一子目,用表格形式概括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過程、結果;評價任務2.結合第一子目內容,按要求填寫學案,概括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意義。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本節課的評價任務無論設計還是執行,毫無疑問全部指向學習目標。
評價任務要服從學生立場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角,課堂教學的最終追求是讓學生“學會”,包括評價任務在內的一切活動的開展都應該圍繞學生進行。課堂教學現場,學生的學習開始于清晰知曉學習目標和評價任務,因此,教師清晰展示評價任務,讓學生明確要做什么事、該怎么做、要做到什么程度,至關重要。
其關鍵在于教師要從服務學生的立場對評價任務進行展示。首先,教師要徹底摒棄“完全自我”意識,站在“學生學會”的立場設計“做事”式的評價任務,并確保學生能明白這一任務,且在評價任務執行中持續學習。其次,教師要樹立“服從學生立場”的意識,讀懂學生并從學生思維的視角展示評價任務,讓學生明白評價任務是什么,了解怎樣做才能更有效地執行評價任務,最終要做到什么程度。如八年級歷史《三大改造》中的評價任務4.先自主閱讀分析學案中史料,小組內合作交流,全面歸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過程、特點、意義;認識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在班組內展示分享。教師出示評價任務后,特別從學生思維的視角強化幾個關鍵詞:先自主學習、再進行小組合作、最后展示分享,學習過程中重點任務包括全面歸納與認識問題兩方面內容。這樣的展示,從評價任務的文字表述到解讀提示,完全服從學生立場,有利于學生達成學習目標。
評價任務要融入教學活動
要在教學中實現學生“學會”,離不開教師有效的教和學生高效的學,也離不開對學生“學會”與否及時的判斷和評價。學生“學會”的過程中,教、學、評三者一致性地指向學習目標,形成一個由“教學鏈”“學習鏈”和“評價鏈”組合在一起相向而行的“閉環”,為“學會”提供重要基礎與關鍵支撐。這個“閉環”中居于樞紐位置的是評價任務。圍繞評價任務,教和學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生為完成評價任務而“學”,從而不斷產生新的評價信息;教師為催生學習信息而“教”,從而不斷組織、觀察和指導學習。學生產生評價信息,教師催生學習信息,收集、分析、判斷處理信息,如此循環往復,“教—學—評”由淺入深逐漸推進,最終實現課堂教學“學會”的目標。
如上所述,在這個“教—學—評”的閉環中,評價任務與教學活動深度融合在一起,學生完成評價任務的過程就是產生學習信息的過程,教師催生與處理評價信息的過程就是組織指導教學的過程,教和學都圍繞評價任務有序展開。如九年級《美國內戰》評價任務與教學活動的有效融合(見上表)。
從案例看,評價任務是一個“做事”式的設計,教學活動既包括評價任務的執行,也包括對學生信息的處理評價。教師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學生展示交流探究學習成果,反饋學習信息,教師收集信息,進行分析評價。活動過程既有對學生學習信息的處理,也有對學生學習的指導,評價任務與教學活動完美融合在一起。
評價任務要保證持續完整
學生“學會”的標志在于學習目標的達成,這使得承擔評估學習目標達成度的評價任務及其有效實施顯得尤為重要。保證評價過程的完整性和持續性對于促使學生高效達成目標不可或缺。只有在持續的線性學習過程中,評價才會更有效地催生學生學習信息,從而完整地分析學生學習信息,判斷學生學習目標是否達成。
如何確保評價任務執行過程的持續性和完整性?關鍵在于避免將評價任務設計為碎片化、零散式和點狀式的泛習題化狀態,而是進行持續性整體評價任務設計。所謂持續性評價任務,即將評價從“做題”轉為“做事”,通過完整的學習情景創設,讓學生在一個持續的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學習狀態,保證學生持續圍繞學習目標產生足夠豐富真實的學習信息,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學習和信息反饋過程,從而有效評價學習目標達成狀況。在這一持續完整的評價過程中,學習評價不再糾纏于零散的低效習題,而是以“做事”的方式持續完整地進行。完整“做事”體現了豐富多元化的評價任務設計,保證了情景活動化的評價實施,評價功能得到了很好發揮,確保了大部分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部分學生還有可能創造性實現目標之外的精彩。
如九年級歷史《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的評價任務設計:學習目標3.通過組內合作探究,分析宋元時期科技發達的原因。評價任務3.小組合作,分析史料,完成合作探究的問題,歸納宋元時期科技發達的原因,并進一步分析科技與交通的關系。
這一案例中,評價任務的設計為學生提供了完整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過程中不間斷地完成學習任務,并據此判斷學生是否達成了學習目標。這使得評價任務在一個持續的過程中不斷推進,不僅有利于完整地評價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更有利于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評價任務從“做題”走向“做事”,保證了教學評價的有效性與真實性,是“教—學—評一致性”基本原理在高效課堂中的重要體現。它改變了低效無序、有量無質、缺乏明確目標的課堂教學評價模式,使得課堂評價更注重整體性和持續性,不僅有利于檢測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度,更有利于學生通過完整的學習任務進行持續的深度學習與探究,從而提升學習的真實效果。
(作者逄凌暉系山東省濰坊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褚艷秋系山東省濰坊一中教師)
【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課程標準的市域中小學教師教學行為改進研究”(課題批準號:YC2019215)階段成果】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