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婧 張利萍 姜冬 潘丕克



摘要 以丹東地區主要栽培的7份軟棗獼猴桃資源為試材,采用田間自然收集枝條和一次采集枝條放于人工控制低溫(4? ℃)2種不同方式進行需冷量計算,研究其在不同方法下的需冷量差異。結果表明,不同低溫處理方式對萌芽的影響結果不一致,在室內人工低溫條件下軟棗獼猴桃的需冷量在480~912 H ,在自然條件3種不同的計算方法下軟棗獼猴桃的需冷量分別為246~491、545~1 744、363~480.5 C.U,且人工條件下龍成2號和丹鳳一號的需冷量均低于自然條件下,而海佳和見豐魁綠高于自然條件下。
關鍵詞 軟棗獼猴桃;需冷量;萌芽率
中圖分類號 S-66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12-004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2.01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Study on Cooling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Kiwifruit in Dandong Area
CHANG? Jing, ZHANG Li ping,JIANG Dong et al (Liaoning Institute of Forest Management, Dandong, Liaoning 118002)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 cooling requirements of 7 main cultivated kiwifruit in Dandong area were calculated by two different methods: natural field collection of branches and one time collection of branches placed at artificially controlled low temperature (4 ℃). The cooling requirements were studied under different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ow temperature treatments on germination were not consistent. Under the indoor artificial low temperature conditions, the cooling requirements ranged from 480 H to 912 H. Under the natural conditions, the cooling requirements were 246-491, 545-1 744 and 363-480.5 C.U,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he cooling requirements of Longcheng 2 and Danfeng 1 under artificial conditions were lower than those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while those of Haijia and Jianfengkui were higher than those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Key words Kiwifruit;Cooling requirement;Germination rate
軟棗獼猴桃(Actintdia.arguta Sieb.et Zucc),是獼猴桃科獼猴桃屬落葉藤本果樹[1],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其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的不斷認識,軟棗獼猴桃在水果市場占據重要地位,同時其栽培面積和引種范圍不斷增加[2]。然而落葉果樹的休眠芽必須經歷一段時間的低溫積累才能打破休眠,若未能達到其需冷量的要求必然會影響其植株的發育,還會引起萌芽率低和開花延遲等現象,而過早地滿足其需冷量會出現開花過早而遭早春凍害等問題[3]。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對不同物種和不同品種果樹的需冷量進行研究,為不同果樹品種的設施栽培和引種提供科學依據。高東升等[4]認為大部分果樹的低溫累積在200~1 500 H,陳登文等[5]對39個杏品種進行了需冷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其需冷量在440~770 H,劉聰利等[6]利用0~7.2 ℃模型研究了66個櫻桃品種的需冷量,認為其在516~852 H。軟棗獼猴桃作為一種新興果樹,對其需冷量研究較少,沒有全面系統地進行需冷量的研究,而了解軟棗獼猴桃的生長發育和生態適應至關重要,同時軟棗獼猴桃的溫室栽培也需要達到一定的低溫累積,否則會出現萌芽生長不整齊和生長結果不良的問題,因此,準確地估算軟棗獼猴桃需冷量對其露地、溫室栽培以及引種都是必不可少的條件。筆者通過對7份丹東地區不同品種軟棗獼猴桃的需冷量進行研究,以期摸索出各份資源的需冷量,為軟棗獼猴桃栽培和引種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材料為龍成2號、丹鳳1號、海佳、遼鳳1號、見豐魁綠、魁綠、LD133 7份軟棗獼猴桃資源,株行距3 m×2 m,樹勢良好且無病蟲害,均種植于遼寧省森林經營所實驗基地。
1.2 試驗方法 參考王力榮等[7]0~7.2 ℃有效低溫評價模式,并結合實際進行枝條的采集。①室內人工低溫處理條件下的枝條采集,在秋季軟棗獼猴桃自然落葉后,將溫濕光記錄儀DJL-18置于田間1.5 m處,當田間日平均溫度連續3 d低于7.2 ℃,于2019年11月8日開始采樣,選擇長勢健康沒有病蟲害的1年生枝條,一次性將枝條全部采集完畢,每個種質選取30根左右枝條,直徑在6 mm左右為宜,保存在4 ℃冰箱。處理20 d,于11月28日開始每隔2~3 d取出,置于溫室水培。②田間自然低溫處理,當田間日平均氣溫連續3 d低于7.2 ℃時作為累積溫度的起點,于2019年11月18日開始第一次采樣,11月28日第二次采樣,間隔10 d,12月后每3~4 d重復采集一次,并將采集的枝條放入溫室水培。
1.3 測定項目與方法
溫室條件為自然光照,溫度為22 ℃左右,每3~4 d換一水,并剪去枝條基部2~3 mm,露出枝條基部新茬,在水培21 d后開始觀察發芽情況,以芽體露綠、發芽整齊為標準,調查發芽率。當某份軟棗獼猴桃品種的萌芽率連續2次超過50%,則判定為該品種已經順利通過休眠期,需冷量的數值按前一次的處理時間計算。
1.4 數據處理
利用Excel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分析,田間自然低溫的需冷量統計采用7.2 ℃模型、0~7.2 ℃模型和猶它模型進行比較統計。
2 結果與分析
2.1 室內人工低溫處理條件下的需冷量
由表1可知,不同軟棗獼猴桃品種在相同低溫處理條件下的需冷量有顯著差異,其中龍成2號軟棗獼猴桃的需冷量最低,在處理20 d后,第一次取出時就已經完成自然休眠,雖然沒有得出該資源需冷量的準確臨界值,但明確了其需冷量在480 H之內,丹鳳1號和海佳的需冷量為576 H,遼鳳1號的需冷量為816 H,見豐魁綠和LD133的需冷量為864 H,魁綠的需冷量最高,為912 H。
2.2 自然低溫處理條件下的需冷量
2.2.1 7.2 ℃模型、0~7.2 ℃模型需冷量起點的確定。
用7.2 ℃和0~7.2 ℃模型來計算需冷量是應先確定其有效低溫累積的起點,因2種評價模式起點相同均為秋季日平均溫度穩定通過7.2 ℃,所以于2019年10月末至11月上旬對田間溫度變化進行連續記錄,平均溫度見表2。
從圖1可以看出,2019年11月5日開始,連續3 d測得室外平均溫度分別為6.675、6.225和5.5 ℃,已穩定通過7.2 ℃,因此,2019年11月8日為低溫累積的起點。
2.2.2 7.2 ℃模型、0~7.2 ℃模型需冷量計算。
應用≤7.2 ℃模型和0~7.2 ℃模型對7個品種的需冷量進行計算,將通過有效低溫累積的起點日期至萌芽率達到標準的取樣日期之間小時數值進行累計,據物候觀測將度過休眠期的時間按從小到大進行排列,海佳時間最短,于12月3日度過休眠期,見豐魁綠次之,于12月19日度過休眠期,遼鳳1號和丹鳳1號于12月23日度過休眠期,龍成2號于1月10日度過休眠期,魁綠和LD133最晚分別是1月19號 日和1月23日(表2)。
2.2.3 猶它模式需冷量起點的確定及計算。猶它模型是加權低溫模式,不同溫度范圍的加權效應值不同,冷溫單位為C.U,其冷溫的計算轉換見表3。
以秋季旬平均氣溫低于18 ℃時,開始逐日計算冷溫單位數值[8]。負累積低溫達到最大值為有效積溫的起點。由2019—2020秋冬季低溫累積變化可知,10月1日負累積積溫達到最大值,因此10月2日為猶它模型估算法有效低溫的起點日期,結合自然休眠結束日期統計出其品種的累積低溫量,海佳的需冷量最少為363 C.U,見豐魁綠次之為410 C.U,遼鳳1號和丹鳳1號相同為419 C.U,龍成2號需冷量為449 C.U,魁綠和LD133需冷量最多為455和480.5 C.U。
2.3 不同條件下的需冷量差異分析
在不同處理條件下,7種軟棗獼猴桃表現出不同的差異,在室內人工低溫條件下各種質資源需冷量表現為龍成2號<丹鳳1號和海佳<遼鳳1號<見豐魁綠和LD133<魁綠,而自然低溫處理條件下各種質資源需冷量表現為海佳<見豐魁綠<遼鳳1號和丹鳳1號<龍成2號<魁綠 3 結論與討論 近年來由于不適宜的栽培引種現象時而發生,給種質資源的保護造成一定影響,隨著設施農業的不斷發展,溫室栽植成為大趨勢,若低溫累積達不到其發芽所需要的冷量累積,會導致開花結果參差不齊的現象,同時給果農造成一定程度的經濟損失[9],該研究基于丹東地區主要栽培的7個種質資源,估算其需冷量,為其栽培和引種提供理論依據,通過對需冷量的初步研究發現在室內人工低溫條件下龍成2號的需冷量最低在480 H以內,而石廣麗等[2]對軟棗獼猴桃需冷量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龍成2號需冷量在672 H之內,該研究進一步縮小了龍成2號的需冷量范圍值,7個品種在室內人工低溫條件下的需冷量在480~912 H,楊義伶等[10]以4個中華獼猴桃栽培品種和4個美味獼猴桃栽培品種為試材的研究結果相似,該研究結果表明7份資源的需冷量為552~888 H,僅1份資源的需冷量超過936 H。 該研究發現猶它模型的起點均早于7.2 ℃和0~7.2 ℃模式的起點,且7.2 ℃模式和0~7.2 ℃模式的起點相同,這與陳湖等[8]和李先明等[11]的研究結果一致,在自然低溫條件下,對7個軟棗種質資源的需冷量進行研究,結果表明≤7.2 ℃模型計算的需冷量均高于其他2種模型,且0~7.2 ℃模型和猶他模型的計算結果相似,這一結果與姜衛兵等[12]和封雷[13]的研究結果一致。無論是在室內人工低溫條件下還是在自然低溫條件下早熟品種“魁綠”的需冷量都很高,這與王海波等[14]、高東升等[4]的研究結果一致,他們認為成熟期與需冷量無明顯關系。 植物低溫累積量不同地區、不同品種以及不同的需冷量模型計算都會對結果造成較大差異。且該試驗僅采用2019—2020年一個生長季的數據,不能說明不同年份環境條件對軟棗獼猴桃需冷量的影響,因此需要連續多年進行觀測計算,尋求一種適合的軟棗獼猴桃需冷量評價方法。 參考文獻 [1] 樸一龍,趙蘭花.軟棗獼猴桃研究進展[J].北方園藝,2008(3):76-78. [2] 石廣麗,艾軍,秦紅艷,等.不同軟棗獼猴桃資源的需冷量[J].北方園藝,2018(16):81-84. [3] 趙婷婷.中華獼猴桃栽培品種需冷量研究[D].武漢: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植物園),2016. [4] 高東升,束懷瑞,李憲利.幾種適宜設施栽培果樹需冷量的研究[J].園藝學報,2001,28(4):283-289. [5] 陳登文,高愛琴,王飛,等.杏品種的低溫需求量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1999,19(2):331-336. [6] 劉聰利,趙改榮,李明,等.66個甜櫻桃品種需冷量的評價與聚類分析[J].果樹學報,2017,34(4):464-472. [7] 王力榮,朱更瑞,方偉超,等.桃品種需冷量評價模式的探討[J].園藝學報,2003,30(4):379-383. [8] 陳湖,張新生,傅友,等.春雪桃樹休眠需冷量計算方法及休眠操作要點[J].河北果樹,2007(S1):83-84. [9] RUIZ D,CAMPOY J A,EGEA J.Chilling and heat requirements of apricot cultivars for flowering[J].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2007,61(3):254-263. [10] 楊義伶,高潔,曲雪艷,等.獼猴桃不同品種需冷量的研究[J].中國南方果樹,2010,39(1):75-76. [11] 李先明,秦仲麒,涂俊凡,等.梨品種需冷量評價模式[J].西北農業學報,2013,22(5):68-71. [12] 姜衛兵,韓浩章,戴美松,等.蘇南地區主要落葉果樹的需冷量[J].果樹學報,2005,22(1):75-77. [13] 封雷. 南京地區梨需冷量及設施栽培關鍵技術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3. [14] 王海波,王孝娣,王寶亮,等.設施葡萄常用品種的需冷量、需熱量及2者關系研究[J].果樹學報,2011,28(1):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