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宏偉
摘要 新時代下我國高職教育正處于由專科層次向本科層次延伸,因此在教育方面要注意進行創新。高職生主要是學習技術方面的內容,而本科生主要是學習理論知識,因此為了培養出社會需要的綜合性人才,需要對新時代下的農林類高職學生思政教育路徑進行研究,找出符合新時代發展規律的教育方式。
關鍵詞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路徑;網絡育人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12-028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2.075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Education
LING Hong wei
(Hu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 Hengyang, Hunan 421005)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in the extension from the junior college level to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so we should pay attentions to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mainly study technology, while undergraduates mainly study theory. Therefore, in order to cultivate comprehensive talents needed by the society,?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nd find out the education mode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law of the new era.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ath;Network education
目前我國正處于一個新時代,在這個時代下我國各項事業都在全方位發展,因此教育也需要進行革新,尤其是在這個時代下高職院校學生的教育方式,高職教育中的思政教育應該得到新的發展和創新。筆者以湖南某職業技術學院795名農林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對該校農林類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分析了該類學生思政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解決辦法。
1 農林類高職生概況
高職教育已經是近年來我國教育領域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農林類高職生來說,加強思想教育、培養綜合性人才是社會的需要。在多數人的印象中,農林類專業學生可能畢業后就是做一些又苦又累的工作,其實農林行業的公司需要的是創新型人才,更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對農林類高職生的教育應該注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這一任務的提出更推動了農林類專業的發展,因此更新對農林類高職學生的教育迫在眉睫,尤其是在思政教育方面[1]。
2 農林類高職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2.1 部分教師對思政教育的認識不夠全面
對接受教育的高職學生來說,教師會對其產生直接影響。經過調查發現,少數思政教師認為思政教育就是一種“洗腦手段”“管理方式”等。這種對思政教育的認識是不正確的,思政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塑造,讓學生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不僅有利于學校管理,而且關系著學校能夠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怎樣去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如果思政教師僅僅是將思政教育作為完成任務的手段,那么就無法將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傳遞給高職學生,很難培養出新時代需要的人才。
2.2 部分思政教師的思政教育缺乏針對性
學校為完成任務讓學生背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卻沒有告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含義。在調查中發現少部分的學生只知道背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高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識不充分、不全面的一種表現。因此,教師在教育時缺乏一定的針對性,要讓學生理解,而不只限于記憶[3]。只是簡單記憶不能讓一個人樹立正確的道德品質,只有通過理解真正將思想教育內容在自己身上體現出來,才能起到立德樹人的作用。缺乏針對性的教育不僅不會發揮教育本身的作用,還會使學生形成錯誤的認識。
2.3 移動設備占據學生的大部分視線
在科技發展較為成熟的今天,手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街上看見“低頭族”是司空見慣的。大家在享受網絡信息發達的同時卻忘記它其實占據了人們的大部分生活,并且互聯網傳遞消息的及時性使得人們更喜歡通過網絡去了解世界,這對于人們對事物形成正確認識是不利的。很多網友評論中出現過“三觀跟著五官走”的評價,在網絡上,因為無法感同身受,當事人受到傷害時會簡單地認為長得好看的人做什么都是正確的。這種現象表明人們的三觀會因為網絡語言而發生改變,因此教師開展的教育不容易被同學們所接受。高職院校同樣如此,高職院校對課堂教育的控制其實并不如中學的課堂教育那樣嚴格,因此上課玩手機、不專心上課的現象也比較普遍,大大降低了課堂教育的質量。
2.4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對高職院校學生缺乏吸引力
思想教育是從小學開始就要接受的教育,對學生來說思想教育的課堂是乏味的、沒有吸引力的[4]。思想教育不如高難度的數學題那么有挑戰性,不如英語那么具有新鮮感,也不如生物課堂那么有趣,因此思想教育在各科的教育中不占有優勢。學生認為思想教育的內容千篇一律,對自己的發展沒有任何好處。但是,思想教育是教育的基礎,任何專業的學生都必須接受思想教育,同時思想教育也可以幫助同學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幫助學生用正確思維看待事物的發展,這樣既可以幫助人們鍛煉自己的能力,也可以提高人們的思想素質。
2.5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受限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是課堂授課和開展講座等,因此這些傳統的教育方式并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思想教育本身就缺乏吸引力,如果在教育方式上不能進行革新,就很難將思想教育的內容傳遞給學生[5]。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思政教育的方式影響著思政教育效果。湖南某職業技術學院農林類高職學生更喜歡自己去進行實踐,傳統的課堂授課反而不受學生們的喜愛。
3 新時代下的農林類高職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
3.1 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認識
新時代下思想教育工作者對思政教育的認識應該符合新時代的特點和觀念。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認識會直接影響高職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開展思想教育時既要注意結合歷史,縱觀世界,也要根據新時代的發展需求進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教育,而且要讓學生學會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思考問題的思維。當前社會要重點培養學生的思想觀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真正傳授給學生。高職院校的思想教育課堂要有新時代的特點,因為是在新時代下做教育,所以教育是否符合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尤為重要[6]。在新時代下開展與時俱進的教育內容,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這也是高職學生步入社會走上求職道路的必備條件。總而言之,新時代下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為新時代培育新時代人才。
3.2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要有針對性
高職院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做到針對性教學,思想政治教育是任何專業的學生都要接受的,學生類型較多,針對性的教育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使學生的思維進入思政教育中[7]。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因此學生的感受和體驗是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學生會對自己認為沒有幫助的教育內容產生厭煩心理,這不利于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如果針對性地進行思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思政教育的內容不只需要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記憶和背誦,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教學內容。只有學生對教學內容深刻理解后才能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質,對一些人生態度不正確的學生也有糾正作用。
3.3 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師要有意識上的轉變
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師要有意識上的改變,順應新時代的發展。新時代下高職院校的學生對自己喜愛的事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變和創新,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就容易被時代淘汰,教育同樣如此。在服務業發達的今天,服務意識從以前的“要我服務”轉變成“我要服務”。在教育行業也是如此,要有將“我要讓學生學習”的意識轉變成“學生自己想要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成績威脅學生進入教室學習,不能從本質上讓學生樹立主動學習的意識,甚至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尤其是高職院校的教育。高職院校的教育應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學生除了要進行課堂學習外,還要進行各種專業證書考試準備。中小學教育是學校承包一切過程,學生只需要專心學習。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要有意識上的轉變,幫學生樹立主動學習的意識[8],而不是一味地讓學生跟著教師走。
3.4 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師應該增強個人魅力
教師的個人魅力與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積極性有很大的關系。有趣的教師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讓學生覺得這些知識都是有趣的。當然,增強教師的個人魅力不僅需要教師具有風趣、幽默的品質,而且要了解新時代下學生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三觀,讓學生形成正確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思維。豐富的知識體系、有趣的靈魂和與時俱進的思維才是教育工作者最應該具備的。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能力普遍較差,因此教師更應該增強自身的個人魅力,吸引學生主動學習,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為新時代培養綜合性人才。
3.5 高職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創新教育方式
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有效吸引新時代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學習,因此需要順應新時代發展,高職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也應該對教育方式進行創新,創造出新時代下的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思想教育課程不同于高職院校中的專業課程,專業課程對不同專業的學生來說是不同的,并且其直接關系到學生畢業之后的工作,所以學生會主動學習相關內容,但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職院校中每個專業的學生都要接受的教育,可以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果做事”。因此,只有將教育方式進行革新,才能滿足新時代下學生學習的需求。例如,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參加實踐[9]。學生通過參加實踐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而且會對該內容的記憶更加深刻。
4 新時代下農林類高職教育中學生應該怎樣做
4.1 與時俱進,主動學習
教育從來就不是教師單方面的工作,這也需要學生的配合。新時代下的教育中學生應該做到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吸取知識,為國家的發展作貢獻。教育需要學生積極配合,在新時代教育中學生要樹立主動學習的意識,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學生。高職院校的學生應該將學習當作自己的事,而不是教師的事。
4.2 熱愛祖國,熱愛生活
高職院校的學生要有愛國主義精神,要熱愛生活。愛國主義精神會激勵學生努力學習,拼搏奮斗,為祖國的發展作貢獻。熱愛生活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態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10]。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看待事物的觀點,了解事物發展的規律。
4.3 鍛煉自己,開拓進取
新時代下高職院校的學生應該不斷鍛煉自己,開拓進取。鍛煉不僅是指鍛煉身體,而且需要進行能力和意志的鍛煉。新時代下人們的生活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雖然人們的生活因為有各種科技產物的出現變得更加方便和舒適,但也不能忽視高強度的生活壓力。因此,為了在畢業后能更好地融入社會,高職院校的學生必須鍛煉自己的能力。較強的意志可以幫助學生在生活中不易被困難打敗,擁有面對困難的勇氣。
鍛煉身體,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能讓高職院校的學生擁有更健康的生活,遠離疾病的折磨。學生的身體素質也是教育部門關注的重點,因此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學習之余要加強身體鍛煉。高職院校不僅要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而且要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交際能力和協調能力。只有全方面發展才能成為新時代需要的人才,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堅強的意志品質也是高職院校學生必須具備的,否則學生很容易因為過大的社會壓力而崩潰。
5 結語
新時代下,各行業都會因為時代的發展進行相應調整,目的就是為了讓行業在新時代下得到更好的發展。在新時代下,科技的發展使得生活變得更加舒適和方便,但也要順應時代發展,尤其是教育行業。針對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教育工作者和學生都要做出調整和改變,達到順應新時代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馬尚宇,王艷艷,黃正來,等.從實踐應用視角探索農林類科技論文寫作課程教學改革[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20):280-282.
[2] 高曉偉.高職院校農林類專業安全教育發展策略研究[J].現代農業研究,2020,26(10):47-48.
[3] 黃文龍.基于生態文明視域下農林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科教導刊,2020(25):90-91.
[4] 王方怡,張瑋尹,蘭思仁.生態文明視野下農林類高校綠色校園建設的研究[J].中國林業教育,2020,38(3):6-10.
[5] 洪千里.農林類高校推進文化自信教育探析[J].福建茶葉,2020,42(3):366-367.
[6] 潘鶴立,鄭超明,劉勝,等.農林類高校創新創業實踐教育的探析[J].武夷學院學報,2020,39(3):105-109.
[7] 韓明秋.農林類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實施方案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20(3):72-73.
[8] 尚磊,王習勝,吳玉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規律初論[J].思想教育研究,2020(9):41-46.
[9] 曹占奇,趙仲麟,吳璐璐,等.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在農林類高校有機化學教學改革中的實踐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9(51):103-104.
[10] 莊陽.漫畫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