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菡玨


摘要 以宜興市芳橋街道作為案例地,采用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當地鄉村旅游資源情況、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探索了“兩山理論”視域下鄉村旅游綠色發展模式,以期為構建“兩山理論”視域下鄉村旅游綠色發展模式提供參考。
關鍵詞 “兩山理論”;鄉村旅游;芳橋街道;綠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 F-590.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12-0133-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2.03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The Green Developing Mode of Rural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wo Mountains Theory”
FAN Han jue (Yixing Municipal Party School of CPC,Yixing,Jiangsu 214221)
Abstract Taking Fangqiao Street in Yixing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use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ze the local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green development model of rural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wo mountains theory”,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model of rural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wo mountains theory”.
Key words “Two mountains theory”;Rural tourism;Fangqiao Street;Green development
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及發展原動力,近年來很多鄉村發展成為旅游目的地,帶動地方百姓脫貧致富,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在鄉村旅游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村貌建設過于商業化、鄉村體驗活動形式化、本土文化挖掘失真、鄉村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如何貫徹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協同鄉村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鄉土文化挖掘與傳承,實現一二三產與鄉村旅游綠色可持續發展,已然成為諸多學者的研究熱點,備受關注。
鄉村旅游的綠色發展模式一直是鄉村基層政府關注的焦點,工作的難點。以宜興市芳橋街道為例,采用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當地鄉村旅游資源情況、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困境,探索“兩山理論”視域下鄉村旅游的綠色發展模式。
1 “兩山理論”與鄉村旅游綠色發展
2005年8月,習近平同志在考察浙江安吉余村時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簡稱“兩山理論”),歷經多年發展,“兩山理論”得到不斷深化及完善(圖1)。“兩山理論”這一科學論斷明確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1]。在新時代踐行“兩山理論”,就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尋求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發展。
“兩山理論”是鄉村旅游綠色發展的理論支撐及行動指南,鄉村旅游綠色發展是踐行 “兩山理論”的良好載體和重要路徑[2]。其一,“兩山理論”蘊涵著綠色即發展的理念,鄉村旅游綠色發展本質是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以生態發展、綠色發展為核心理念,最大程度上減少了對鄉村生態環境的破壞,避免了本土文化的失真和資源的過度開發,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的“多方共贏”格局[3]。
2 研究區域概況
芳橋街道位于江蘇省南部,長三角中心,宜興市中北部,距太湖6 km,東臨周鐵鎮,南靠新莊街道,西依屺亭街道,北接萬石鎮,總面積44.10 km2。地形以平原為主,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豐富。芳橋街道擁“九山四蕩”,境內有陽山、磨盤山、浮山、架弓山、岱華山等九山佇立,陽山蕩、芳橋河、龍游河為主要水系,其中陽山蕩處于核心地位,東北西三面分別被陽山、岱華山、架弓山環抱。芳橋自然風光得天獨厚,人文資源豐富,歷史文物遺存眾多,忠孝文化源遠流長。2018年被評為江蘇省“味稻小鎮”,其中陽山蕩景區作為該區域的代表性鄉村旅游景觀,是國家3A級旅游景區,江蘇省水利風景區及省級濕地保護單位,被譽為江南“小西湖”。陽山蕩荷葉地上的江南第一古剎潮音寺,周處孝感動天的孝感墩,祭祀先輩英烈的五忠閣,聞名遐邇的四方碑,古老的扶風橋,德育教育基地周培源故居,孝侯試劍石,馮氏老宅,徐氏宗祠舊宅,第六蠶種場舊址,江南美專舊址等,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連文化,芳橋踩面、扶風羊肉、扶風豆腐等,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演繹著芳橋的歷史文明。
3 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及面臨困境
3.1 發展現狀 通過對問卷調查數據、實地調研及訪談結果進行分析,發現芳橋鄉村旅游發展潛力大,總體呈現良好發展態勢。①鄉村旅游已成為該街道各村的重點發展產業。2019年接待游客量達到10萬人次,其中80%的游客來自常州、上海、無錫,充分說明周邊游占比較大。鄉村旅游直接帶動該街道各村600多人就業,包括返鄉就業人員及吸納外鎮就業人員。②鄉村旅游產業結構合理。從事景區接待工作的占5%,從事民宿運營及服務的占22%,從事餐飲接待的占48%,從事旅游商品(包括文創產品及農副產品)銷售的占60%。③當地鄉村旅游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好。因為發展鄉村旅游,提高了當地百姓的經濟收入水平及生活質量,加強了當地百姓的文化自信。修葺民居、完善旅游公共設施、基礎服務設施、保護及傳承忠孝文化等方面工作落實到位,有效推動了本土鄉村文化復興。④發展鄉村旅游,助推一村一品建設,改善了各村的村容村貌及生態環境,鄉村旅游綠色發展空間巨大。調查顯示,有85.4%的百姓認為發展鄉村旅游改善了各村的衛生環境,63.2%的百姓認為發展鄉村旅游使得通往外界的交通更加便利,47.6%的百姓認為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及提升,68.6%的百姓認為傳統文化得到了傳承,65.2%百姓認為古建筑得到了修復及保護。⑤地方百姓積極參與鄉村旅游,大幅度提高了經濟收入。芳橋積極開展鄉村旅游,提高了當地百姓的直接就業率,成為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的“綠色通道”,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
3.2 面臨的困境 筆者對調研數據進行系統分析,結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得出芳橋鄉村旅游正處于初期發展階段,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綠水”與“青山”豐富,生態環境優美,是宜居宜游的鄉村旅游目的地。但是在實際開發過程中,鄉土資源開發及保護深度有限,力度不夠。②當地百姓鄉村旅游綠色發展觀念薄弱。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積極參與,但關注點集中在經濟利益上,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個別鄉村旅游點污水處理及垃圾處理措施不當,造成二次污染。③鄉村旅游 “農業+文創” 產品開發欠缺,體驗項目同質化嚴重。芳橋在鄉村旅游產品開發過程中,品類及形式單一,缺乏核心競爭力。農副產品深加工力度不夠,一村一品的個性化特征不明顯。體驗項目與周邊的鄉鎮大同小異,同質化嚴重,沒有結合本土農耕文化深度開發差異性體驗項目。④鄉村旅游數字化、智慧化建設不足,有待進一步加強。芳橋發展鄉村旅游未依托本土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實現與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有機結合,沒有實現鄉村旅游體驗智慧化及鄉村旅游點運營管理智慧化。⑤開展以忠孝文化為主題的鄉村節事活動挖掘力度尚淺。芳橋每年在農歷四月初八都會舉辦傳承忠孝文化的目連文化節,截至2019年,已成功舉辦六屆,主要圍繞陽山蕩水上體育賽事、傳承地方傳統文化展開,但是目連文化節事活動,存在對忠孝文化挖掘的力度不深,游客參與體驗項目有限,忠孝文化傳承執行力度不強等問題。⑥鄉村旅游點運營及管理缺少專業化人才。芳橋80%的鄉村旅游點由當地農民運營管理,在游客接待、民宿服務、農副產品銷售及旅游點的規劃設計方面都沒有配備專業的運作模式,導致服務質量不達標、線上銷售途徑有限、游覽游線單一、服務設施不配套等問題。
4 鄉村旅游綠色發展理念及模式
4.1 發展理念 首先,芳橋發展鄉村旅游務必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以芳橋“九山四蕩”的綠水青山地脈與忠孝文化文脈作為鄉村旅游資源環境的根本,正確處理好生態保護與鄉村旅游發展的關系。其次,培育綠色新業態。整合現有及潛在鄉村旅游資源,針對不同的游客群體培育鄉村旅游新業態[4]。借助芳橋忠孝文化、培源文化、植物文化、宗教文化,大力發展研學游、康養游、休閑游、鄉愁游等綠色旅游新業態。最后,推進鄉村旅游服務設施綠色化建設與運營。芳橋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減少村貌建設過于商業化、鄉村體驗活動形式化、本土文化挖掘失真及鄉村生態環境破壞等情況的發生,通過政府正確引導,使當地百姓成為環境保護大使,參與綠色鄉村旅游開發建設,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的“多方共贏”格局,推動芳橋鄉村旅游綠色發展進程,助力鄉村振興戰略[5]。
4.2 綠色發展模式 鄉村旅游的綠色發展模式如圖2所示。
4.2.1 將“兩山理論”作為行動指南。發展綠色鄉村旅游,必須堅持把“兩山理論”作為行動指南及理論支撐,樹立綠色即共生、綠色即發展的理念,引領鄉村旅游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6]。從鄉村旅游發展視角來看,就是科學踐行經濟綠色化和綠色經濟化。經濟綠色化是指轉化原有發展方式,優化鄉村旅游功能及產業結構,依托科技創新,推動綠色循環生產方式落地生根。綠色經濟化是指突出“綠水青山”的綠色生態價值,依托健康的生態系統、豐富的生態資源及優良的生態環境,發展鄉村旅游相關產業,將其轉化為經濟價值[7]。
4.2.2 鄉村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并舉。鄉村旅游發展以資源為基石。首先,需要對所轄區域內自然資源、人文資源進行實地調研,并結合旅游資源評價賦分標準,將現有資源及潛在資源進行評分,劃分資源保護的類型及級別,并根據實際開發情況,制定具體的資源保護規章制度[8]。第二,按照山體、水體、道路、設施、景觀機理及文化脈絡,優化景觀的空間布局及建筑形制,整合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打造融合本土文化的綠水青山生態景觀。第三,傳承本土文化。如豐富鄉村節事活動、打造山水文化景點節點、成立工藝傳承大師工作室、開展鄉土文化大講堂、民間藝術大舞臺等活動,傳承鄉土文化。第四,由鎮政府主導,成立鄉村旅游發展委員會,設立基金,主要負責鄉村旅游景區修繕維護、環境整治美化、旅游服務設施建設、鄉村旅游經營者培訓等事宜。
4.2.3 設計綠色鄉村旅游產品。綠色產品是發展鄉村旅游的核心。第一,遵循綠色生態、地域特色原則,運用“文創+產品開發”模式,將文化創意理念、模式、智慧融入鄉村旅游開發中,結合鄉村旅游中綠色生態、傳統文化、農業產業、民俗民風等多種元素,開發多功能化、重視體驗性、休閑性、教育性的旅游產品,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第二,依托生態資源,開發設計低消耗、零污染綠色旅游產品。重視康養度假型、科普研學型、運動休閑型鄉村旅游產品的推廣。如宜興芳橋可依托“九山四蕩”的生態環境,結合忠孝文化、培源文化、宗教文化、植物文化,將芳橋打造成為江蘇省集康養度假、科普研學、運動休閑鄉村旅游樣板地。第三,明確旅游產品差異化定位,整合周邊周鐵、屺亭、萬石等鄉鎮鄉村旅游資源,發展區域特色旅游。
4.2.4 構建綠色化服務體系。基層政府引導,構建綠色化服務體系,促進鄉村旅游的轉型升級。首先,以落實“兩山理論”為抓手,優化綠色、生態、低碳鄉村旅游空間布局。按照規劃先行的原則,分步驟做好整體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有效改善鄉村旅游空間布局,為發展綠色鄉村旅游做好保障[9]。其次,完善綠色交通體系,包括在交通要道設置鄉村旅游一站式咨詢服務中心、自行車休閑綠道、慢跑綠道等。再次,完善綠色配套設施建設,如生態停車場的建設、露營基地基礎設施的建設、休閑農業配套、WIFI基站建設等,已確保鄉村旅游配套設施的智慧化、人性化及生態化。最后,充分利用“互聯網+”模式,完善鄉村旅游智慧化服務體系。如芳橋可以發揮自身資源優勢,開發“山水流芳”APP,自媒體渠道全覆蓋,游客可以通過APP、微信公眾號、微博、官網等任何一種方式,在線享用便捷化一站式服務。
4.2.5 開發多渠道綠色營銷途徑。綠色營銷是指將鄉村資源的消耗降至最低程度,保障鄉村旅游可持續健康發展[10]。第一,政府引導,開發“山水流芳”APP,線上全能服務管家“小喬”(管家名字來自芳橋地名),幫游客定制專屬“菜單”,游客可以直接預定餐廳、民宿、實地向導、電子導游等,也可以通過線上商城,直接購買農副產品,提供免費配送到家服務。第二,與地方高校合作,發揮高校師生專業優勢,直播帶貨、運營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拓寬綠色營銷渠道。第三,重視公關宣傳,整合周邊資源,通過線上線下開展忠孝公益講座、培源大講堂等活動,提升芳橋“山水流芳”形象。
4.2.6 構建新時期高效管理運營體制和機制。新時期高效管理運營體制和機制是鄉村旅游綠色發展的保障[11]。第一,確立管理構架及主體。由政府主導成立鄉村旅游發展管委會。按照統一管理、整體規劃、分區建設、協調推進、同步營銷、各負其責的框架體制,構建新時期高效管理運營體制和機制,承擔集中統一管理和建設主體責任。第二,搭建資本運作平臺。如芳橋創設山水流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由鎮政府以土地、基礎配套及適量現金投入并控股,吸收社會多元資本入股,開展企業化運作。第三,適用優惠扶持政策。向上爭取,將芳橋打造成為江蘇省集康養度假、科普研學、運動休閑的鄉村旅游樣板地,投入適用的優惠扶持政策。
5 研究結論與展望
5.1 結論 以宜興市芳橋街道為案例地,以管理學理論為基礎,運用文獻綜述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調研訪談法相結合的方法,深入分析當地鄉村旅游資源情況、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探索“兩山理論”視域下鄉村旅游綠色發展模式。
(1)芳橋“青山綠水”資源豐富,以“九山四蕩”為代表。人文資源眾多,主要有忠孝文化、培源文化、植物文化及宗教文化。
(2)鄉村旅游已成為該街道各村的重點發展產業,鄉村旅游產業結構合理。鄉村旅游成為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的“綠色通道”,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
(3)芳橋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資源開發利用及保護的深度及廣度有限;當地百姓鄉村旅游綠色發展觀念薄弱;鄉村旅游“農業+文創”產品開發欠缺,體驗項目同質化嚴重;鄉村旅游數字化、智慧化建設不足;開展以忠孝文化為主題的鄉村節事活動挖掘力度尚淺;鄉村旅游點運營及管理缺少專業化人才。
(4)以“兩山理論”為指導思想,構建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并舉、設計綠色鄉村旅游產品;提供綠色化服務體系;開發多渠道綠色營銷途徑、運行新時期現代化高效管理運營體制和機制的鄉村旅游綠色發展模式。
5.2 展望
該研究成果可推動鄉村旅游可持續健康發展,促進休閑農業的綠色發展。但是,目前針對鄉村旅游綠色發展理論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值得進一步深入探索研究。僅以芳橋作為案例地進行分析,研究結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性。今后應結合不同區域、不同發展模式的鄉村旅游綠色發展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以豐富相關理論成果。
參考文獻
[1]
唐承財,鄭倩倩,王曉迪,等.基于兩山理論的傳統村落旅游業綠色發展模式探討[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9,33(2):203-208.
[2] 王會,姜雪梅,陳建成,等.“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關系的經濟理論解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7(4):2-12.
[3] 徐忠勇.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旅游發展對策探析[J].農業經濟,2020(9):64-65.
[4] 申斯春.爭創省域旅游特色的江蘇路徑[J].唯實,2019(11):25-29.
[5] 賀萬榮.全域旅游視角下鄉村旅游發展問題與對策探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14):40-41.
[6] 國家發展改革委.踐行“兩山理論” 助推鄉村旅游發展——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J].中國經貿導刊,2020(10):68-70.
[7] 崔昕.全域旅游理念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鄉村旅游開發的有機結合[J]. 農業經濟,2020(9):43-45.
[8] 齊天鋒.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現狀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金融與經濟,2020(5):2.
[9] 李兆勝.鄉村旅游項目優化的實施方案探討[J].科技經濟導刊,2020,28(19):100.
[10] 張志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研究:以漳州市為例[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8,16(6):34-37.
[11] 譚波,陳靜.基于產業融合發展的鄉村休閑創意旅游運營對策[J].農業經濟,2019(1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