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劉紅葉
(西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蘭州730030)
產業結構的調整將會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同時良好的經濟水平需要通過合理的經濟結構作為依托,那么對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便成為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核心工作。遼陽市是遼寧省具有代表性的化工業城市,一直以石化和鋼鐵為主要經濟支柱。一方面,遼陽市化工業起步較早,依托沈陽和本溪的有利地理位置,化工業發展迅速。另一方面,遼陽市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第一產業發展緩慢,第三產業相對落后,產業結構相對單一。面對日益枯竭的資源、僵化的體制機構和愈發嚴重的產業結構等問題,如何能抓住新一輪政策機遇和紅利顯得尤為重要。在全面振興東北的大背景下,關鍵在于找出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因此,現以產業結構問題為研究重點,進一步探究其中的有關機理與合理的政策選擇方式。同時,為振興東北提供一個很好的思路,也為全國具有類似問題的城市提供參考與借鑒。
萬宇佳運用中介效應模型,利用1994 年至2016 年地級市的數據,發現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中,調整產業結構合理化對吉林省的經濟增長并不明顯,通過一定程度上限制產業結構高度化可以推動吉林省經濟增長。因此,要提高吉林省經濟增長,就要發揮其第一產業的優勢,促進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同時強化吉林省與東北地區的產業關聯,推動傳統產業與高技術產業良性互動。王銀銀、翟仁祥等運用空間杜賓模型研究了2001年至2017 年間,中國沿海11 個省域海洋產業結構調整及其空間溢出效應與沿海經濟增長的關系。發現了海洋產業結構調整與沿海經濟增長存在較為顯著的空間依賴性,且呈現非均勻分布特征,空間因素、投資規模、產業集聚等影響因素的持續提升顯著地促進了地區經濟增長,因此在制定海洋產業方案時,要制定科學有效的海洋產業規劃,充分釋放海洋經濟要素潛能。
昌忠澤、陳昶君等運用多元回歸模型分析1996年至2017 年間中國三十個省際面板數據,考察了中國四大板塊經濟區的技術進步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及其差異性,發現了東、中、西部地區的資本投入和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均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勞動力投入在東北部地區為負向顯著,中、西部地區表現為不顯著。因此,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圍繞產業發展方向打造創新鏈,圍繞各地區要素稟賦特殊性,探索合適的產業結構升級路徑。李魯和李學華通過比較分析,發現供給側的企業、需求側的家庭、要素稟賦和貿易開放條件四個方面構成中國產業結構變遷的主要影響因素。因此,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亟須深化要素市場改革,加快轉變內外平衡戰略。Hong 和Cheng 研究表明,科技水平對海洋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為負,外商直接投資對海洋產業升級為正,勞動力投資、資本投入、消費水平、開放度和政府支持在不同樣本中存在較大差異。
郭克莎等認為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推進產業結構升級關鍵在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加大“六穩”政策力度,做好“六保”工作,推進結構調整,提升供給質量,完善資源配置在市場中的決定性作用,注重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邵光學、欒淳鈺等基于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背景,從產能過剩現象突出、產業技術結構不合理、產業集中度不高、區域結構不協調、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這五個方面,對產業轉型升級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進行了論述。為解決上述問題,要優化產業總體結構、有效化解產能過剩、優化產業技術結構、優化產業組織結構、促進各類企業共同發展、優化產業區域結構、順利實現產業轉移、優化產業轉型升級路徑、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等。
隨著國家對經濟的深化改革,遼陽市全力響應國家關于產業結構調整政策,通過積極調整經濟發展方式,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和在遼寧、遼陽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推進“四個遼陽”建設,加快對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的調整。在遼陽市生產總值穩步增長的同時,產業結構優化明顯升級,產業布局日趨合理(如表1 所示),遼陽市的第二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產業結構優化的道路上,需要在以礦業為基礎的條件下,積極發展其他產業的優勢。在2009年至2019 年的十一年間,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占比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愈加趨于合理。

表1 2009-2019 年遼陽市生產總值和三次產業結構
據《遼寧統計年鑒》數據可知,在2018 年,遼陽市第一產業在全省14 個市級市中排第11 名,第一產業在全省的發展中靠后。經過多年的農業深化改革,遼陽市也加大了對“三農”的政策扶持力度,通過全面實施農村振興發展戰略,實現了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2019 年大力投入現代農業示范區和現代農業生產基地的建設,糧食的總產量逐年增加,并且在2019 年創下歷史新高。在2011 年到2018年八年的時間,農林牧漁的總產值在不斷增加,并且農業占農林牧漁的比重逐年加大,整體綜合來看,農林牧漁的發展較平穩。

表2 遼陽市農林牧漁增加值 (單位:億元)
據《遼寧統計年鑒》數據可知,在2018 年,遼陽市第二產業在全省14 個市級市中排第7 名,原材料工業增加值占比超過80%,鋼鐵、水泥、鋁合金等傳統工業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比10.3%,裝備制造業發展穩步推進,高端產品不斷涌現。近年來遼陽市一直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把第二產業作為工作主線,不斷加快推進第二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加大對重點項目建設的資金支持力度。

圖1 2018 年遼陽市大規模工業增加值行業構成
2019 年上半年,遼陽市工業實現了規模經濟的戰略性發展,增速位居全省地級市中第二名,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超過20%,新型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超過10%。同時,遼陽市經濟持續健康平穩運行主要得益于遼陽市政府的規劃,即以芳烴和鋁材為基礎的“兩大千億產業基地”,及以遼化和忠旺為基礎的“一大產業集群”。工業是遼陽市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由于其礦產資源十分豐富,遼陽市的鋼鐵行業為遼陽的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據《遼寧統計年鑒》數據可知,在2018 年,遼陽市第三產業在全省14 個市級市中排第11 名,第三產業在全省的發展中靠后。隨著政府對第三產業的深化改革,金融業對遼陽市經濟的平穩運行產生了巨大影響,吸收吐納資金的業務不斷增強,同時電信、郵政、快遞派件、旅游總量均有大幅增長。
從2009 年至2018 年的十年間,遼陽市的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升級,但是第二產業的占比仍然超過50%。這種主要依托工業發展的重型化工業產業結構,使得遼陽市成為資源消耗大市,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橫向對比2009 年至2018 年間,全國、遼寧省遼陽市的產業結構的調整成效,發現遼陽市的第三產業在結構中的占比明顯不足,產業結構優化的道路還很漫長。
在農業方面,遼陽市的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加大對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比重,減少對傳統糧食的種植面積比重,但缺乏創新、缺少規劃、重復生產,個別農產品銷售積壓。在畜牧業方面,近幾年受到畜牧業養殖成本的提高,養殖過程中遭遇禽流感等疫病的影響,畜禽的價格波動極大,加大了養殖的風險,疊加疫情對消費者的影響,近年養殖戶受到的沖擊比較大,畜牧業的生產經營遭遇挑戰。政府的公共網絡信息平臺并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農村服務業體系尚待完善,電子商務銷售平臺也未大規模建立起來,網上銷售農產品發展空間還有很大潛力。
由于遼陽市長期缺乏對工業的高新技術投入,導致產業技術設備落后,結構性產能過剩,技術有機構成較低,造成資源投入產出的效率低下,阻礙了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同時,微觀市場主體活力不足,未能形成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大中小企業協作同進的市場競爭機制,國企占比過大,行業存在壁壘,阻礙民企進入。當前遼陽市經濟發展改革過程中存在幾個突出問題,一是粗放型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造成大面積的環境污染。二是煤炭、鋼鐵等重工業產能過剩的問題依然嚴峻復雜。三是基礎配套設施布局不合理,水資源短缺等問題依然制約著遼陽市經濟增長。
在2009 年,遼陽市第三產業GDP 占比僅有30%,而全國第三產業GDP 占比接近50%。但是到了2019 年,遼陽市第三產業的占比達40%,此時全國水平達52.16%(如圖2 所示)。可見遼陽市的第三產業對拉動遼陽市經濟增長的動力遠遠低于全國水平。第三產業的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然而遼陽市的服務業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其經濟發展水平,技術研發能力不足。遼陽市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剛剛起步,能夠分擔的就業水平還相對較低,主要還是以傳統的服務業為主,綜合來看,對拉動國民經濟的作用力明顯不足。同時,遼陽市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分布不合理,高層次、高質量人才數量較少。

圖2 全國遼寧省、遼陽市的產業結構調整成效對比
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在《經濟成長的過程》和《經濟成長的階段》等著作提出,在經濟發展中要重視主導產業的擴散效應,發揮其回顧效應、旁側效應和前向效應。同時,根據技術標準把成長階段劃分六個階段,對產業結構進行合理規劃,各個階段都有對應起主導作用的產業部門,主導部門通過投入產出關系來促進經濟增長。現借鑒羅斯托的主導產業擴散效應理論和經濟成長階段理論,并結合遼陽市產業結構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遼陽市產業結構調整的相關建議。
農業因為有投資大、周期長、回收慢等自身的特點,農業融資項目往往缺乏惠農資金。因此,政府需要完善土地管理政策,合理規劃耕地,提升土地的利用率,減少農村土地的撂荒。同時,需要加強對農村土地承包使用權的控制,完善土地補貼政策,積極引導農民承擔相應的權利和義務,激發農民對承包土地的意愿。在特色發展道路中,應該積極探索特色的農業形態,打造“互聯網+農業”“旅游+農業”“休閑+農業”“文化+農業”等各式特色現代農業模式。同時,也需要政府部門積極的引導和嘗試探索新模式。隨著人們對生活的要求逐步從滿足溫飽轉移到了精神文化追求,要深化改革,把文化建設和農產品相結合,積極打造新的農業產業化模式。
為進一步增強企業競爭力,應大力發展主導產業,以促進經濟增長,通過其回顧效應、旁側效應、前向效應以促進經濟起飛,即主導部門對向其提供生產資料和人力資源的遼陽市企業發揮帶動性,促進遼陽市周邊城市的發展,同時也對遼陽市新技術、新工業的出現起刺激與誘導作用。在振興東北的大背景下,遼陽市應加快推進芳烴及精細化工、鋁合金精深加工產業基地建設,加快推進聚進科技、遼聯集團、運和集團等新興企業的崛起。完善進出口結構,加強國際投資,營造良好的外商投資環境。同時,針對遼陽市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產能過剩,通過引導企業更新技術和產品,打造創新性高技術企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淘汰過剩產能,促進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政府相關部門要形成共同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合力,深入推進結構性去產能,大力破除無效供給,為企業進行高新技術產業認定提供服務,予以相關激勵優惠政策,營造良好氛圍,鼓勵企業爭做創新型高技術企業。同時,也要制定靈活高效的微觀監管政策,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為民營經濟營造良好的政策、市場、創新環境,給予創新型高技術企業高度的支持,使企業放手去干。凈化市場交易環境,完善市場監督管理體制機制,積極落實招商引資,使更多中小企業落戶遼陽,贏在遼陽。完善政府管理與服務職能,擴大就業,解決農民工“就業難”問題,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根據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理論,遼陽市的產業結構正處于向成熟推進階段,要調整產業結構以促進經濟增長,進一步擴大第三產業在遼陽市產業結構中的比重,特別是第三產業中的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重點扶持企業的相關項目,在制度上給予支持,在政策上給予鼓勵,切實解決企業的后顧之憂。強化技術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同時,將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相融合,形成良性互動。積極探索新的營銷模式,使企業產生新的營銷點、盈利點。在教育、社保、交通、衛生等方面開展廣泛合作,利用一體化進程不斷擴大遼陽市核心競爭力的輻射半徑,放大城市發展正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