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瓊瓊
(蘭州財經大學絲綢之路經濟研究院,蘭州730101)
2013 年9 月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旨在促進經濟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市場資源的高效配置,推動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這是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中國推動全面開放、提高開放質量、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該倡議在白俄羅斯引起了積極反響,其是最早表示支持和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國家之一。貿易合作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絲綢之路經濟帶”強大的經濟基礎能夠為中白貿易合作注入新的活力、打造新的平臺、提供新的機遇。從1998 到2018 年,中白雙邊貿易總額從141.12 百萬美元上升到3469.87 百萬美元,年均增長率為17.36%。中白兩國意在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為契機,尋求共同利益,打造兩國發展目標高度契合的命運共同體,不斷豐富兩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內涵。而且,白俄羅斯位于歐洲地理中心,是我國通往歐洲及大西洋港口的重要戰略通道,“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不僅能夠深化中國與白俄羅斯的貿易合作,還能促進中國與歐洲各國經貿關系的發展。因此,基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視角,研究中白兩國的貿易合作,從中找出一般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那么,中白貿易現狀怎樣?具有哪些特征?兩國存在怎樣的貿易關系?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背景下推進兩國貿易合作具有哪些優勢和障礙?該如何應對?筆者試圖回答上述問題,系統探討了中白貿易合作的現實基礎、貿易關系、區位優勢和制約因素,并據此提出了相應對策建議,以期能夠推動中國與白俄羅斯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框架內展開更加暢通的貿易合作。
筆者選取中國與白俄羅斯從1998 到2018 年的貿易數據進行分析,所有數據都取自聯合國貿易商品統計數據庫(UNCOMTRADE)中,第三版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下3 分位數據。
第一,中白貿易總額總體呈現出在曲折中上升的態勢。從1998 到2018 年,兩國貿易總額分別經歷五次波動,但整體上從141.12 百萬美元上升到3469.87 百萬美元,年均增長率為17.36%。
第二,白俄羅斯對中國的進口額、出口額整體也表現出在波動中上漲的發展趨勢,但二者變化情況差異明顯,出口規模和漲幅明顯小于進口。
第三,白俄羅斯長期處于貿易逆差狀態。白俄羅斯從1998 到2005 年一直是貿易順差;但之后出現貿易逆差,并持續到2013 年;2014 年這一逆差狀況有了很大改善,但在2015 年以后又開始擴大,并在2018 年達到歷史新高。
第四,白俄羅斯對中國的出口競爭力不足,尚存在很大的貿易潛力。白俄羅斯對中國的出口額占白俄羅斯總出口額比重在2%左右不斷波動。白俄羅斯從中國的進口額占白俄羅斯總進口額比重在2006 年以前一直較小,但之后開始發生逆轉,并一直持續到2018 年。
按照SITC 分類標準,所有貿易產品被分為10類:其中第0 到4 類為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第5到8 類為制成品,其中第6、8 類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第5、7 類屬于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第9類為未分類的其他產品。
白俄羅斯對中國各產品的出口額占比較小,主要是化工制成品(第 562、515、575 類)、機械制成品(第 782、776、721、784 類)、初級產品(第 266、002類)、雜項制品(第898 類),其中化工制成品出口額最大、占比最高,這也反映出白俄羅斯對中國的出口產品種類比較單一、出口結構不平衡。在化工制成品中,化肥出口量最大,它也是所有出口產品中出口額最大的產品,占白俄羅斯對中國總出口額的61.15%;在機械制成品中,機動車輛出口總額最大,但占總出口額比重僅為3.39%;在初級產品中,合成纖維和奶制品規模較大,但占總出口額的比重分別僅為1.66%和0.95%;排名前三的都是化工制品,其出口總額占總出口額的比重之和高達80.32%。
白俄羅斯從中國的進口產品種類比較豐富,以第5 到8 類的制成品為主。其中,第5、7 類產品最多,第6、8 類產品次之。但各類產品進口總額占白俄羅斯從中國總進口額的比重都不大,進口額最大的電信設備及零件占總進口額的比重也僅為9.64%。這說明白俄羅斯從中國的進口產品結構相對比較均衡,同時也反映出白俄羅斯從中國各類產品的進口規模仍然較小,還存在很大貿易潛力。
綜合來看,白俄羅斯對中國的出口以化工制成品為主,綜合占比高達80.32%,白俄羅斯從中國的進口以機械制成品為主,綜合占比為33.69%,這反映出白俄羅斯和中國的產品結構具有一定的貿易互補性。
最后,分析中白貿易的變動特征。筆者分別從出口和進口兩個方面,基于自然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資本或技術密集型三種產品類型,描述了從1998 到2018 年中白不同類型產品之間的貿易變動情況,具體如下。
從圖1 可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增加了白俄羅斯對中國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在2013年以前,幾乎沒有第0 類產品的出口,之后持續增加到2018 年的67.15 百萬美元,且主要來自第022類奶制品,并呈現繼續增加趨勢;第1 類產品的出口實現了從無到有,但增加幅度較小;第2 類商品的出口額從2013 到2018 年年均增長率為6.98%;從1998 到2013 年,第4 類產品的出口額都為0,2014 年開始有了第421 類產品的出口。

圖1 白俄羅斯對中國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的變動情況
從圖2 可知,白俄羅對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波動趨勢明顯。在經歷了2008 和2013 年的大幅下降之后,第6 類產品出口額從2014 年開始出現了上升趨勢,但在2018 年又大幅減少;第8 類產品出口額在經歷多次較大下降之后,在2013 和2014 年出現了明顯增長,但在2015 和2018 年因受到世界經濟低迷和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也都再次出現較大幅度下降。

圖2 白俄羅斯對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變動情況
從圖3 可知,整體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減少了白俄羅斯對中國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第5 類產品的出口額從2013 年到2015 年有過短暫增加,但從2015 到2018 年又減少了403.75 百萬美元,第7 類產品的出口額從2013 年的41.94 百萬美元減少到2018 年的15.6 百萬美元。

圖3 白俄羅斯對中國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的變動情況
從圖4 可知,整體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使白俄羅斯對中國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的進口有所減少,且主要減少了對第0 類和第1 類產品的進口。第0 類產品的進口在2013 年以前總體呈現上升趨勢,之后其除2015 年外都表現為下降;第1 類產品的進口額在2013 年以前也不斷增加,但之后其下降幅度較大,并在2018 年減少到僅有0.01 百萬美元。

圖4 白俄羅斯對中國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進口的變動情況
從圖5 可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增加了白俄羅對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進口。除2014 年因受總體經濟形勢影響第6、8 類產品進口額都出現大幅度下降外,其他年份對第6 類產品的進口持續增加,對第8 類產品的進口也保持著不斷擴大的趨勢。

圖5 白俄羅斯對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的變動情況
從圖6 可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增加了白俄羅對中國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的進口。如前文所述,2014 年第5、7 類尤其是第7 類產品的進口出現了較大幅度下降。第5 類產品的進口從2014 年的155.48 百萬美元增加到2018 年的316.52 百萬美元,第7 類產品的進口雖然在2016 年又出現了小幅度下跌,但從 2014 到 2018 年共增加了1056.16 百萬美元。

圖6 白俄羅斯對中國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的變動情況
沃爾拉斯(Vollrath,1988)提出了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Competitive Advantage Index,CAI),認為一國的出口比較優勢減去進口比較優勢才是其真正的競爭優勢,即:

其中,i 表示產品類別,本文中取值 0 到 9;c 表示國家,本文中指代白俄羅斯或中國;w 表示世界;X 表示出口額,M 表示進口額;表示 c 國 i 產品的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一般而言,若則說明c 國的i 產品具備競爭優勢,且越大,競爭優勢越大;反之,則不具備競爭優勢。
首先,對從1998 到2018 年白俄羅斯各產品出口的CAI 進行測度。根據測度結果,整體上白俄羅斯產品出口的競爭優勢較小,具體來看: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中第0 類產品出口的CAI 從2003 年起都大于0,且從1998 到2018 年不斷提高,說明其具備較大競爭優勢,且在不斷增強;勞動密集型產品中第8 類產品出口的CAI 除2004 和2005 年外都大于0,但在不斷減小,說明其競爭優勢較大但呈現下降趨勢;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中第5 類產品出口的CAI 除2006 和2018 年外都為正值,說明其競爭優勢較強。
其次,對從1998 到2017 年中國各產品出口的CAI 進行測度。從中可知:第一,中國在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上不具有競爭優勢。第0 類產品出口的CAI 在不斷減小,且從2014 年開始降至0 以下;第1 類產品出口的CAI 從2006 年開始變為負值;第2、3 類產品出口的CAI 始終為負,且數值越來越小;第4 類產品出口的CAI 也都為負值。第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競爭優勢較強。第6 類產品出口的CAI 從2003 年開始都大于0,且數值在不斷增大;第8 類產品出口的CAI 都大于0,且平均值達到1.8。第三,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尚不具備很強的競爭優勢,但這一情況在不斷改善。第5 類產品出口的CAI 都小于0,但數值在不斷增大;第7 類產品出口的CAI 從2004 年開始變為正值。
中白兩國的貿易聯系密切程度可以用貿易強度指數(Trade Intensity Index,TII)來衡量,包括出口強度指數和進口強度指數,用公式可分別表示為:

其中,c1、c2分別表示國家 1 和國家 2,文中指代白俄羅斯或中國;Xc1、Xc2分別表示 c1對 c2的出口額和進口額;TIIX、TIIM分別表示 c1對 c2的出口強度指數和進口強度指數。當TII>1 時,表示兩國間的貿易聯系密切程度較高,值越大,則貿易聯系越緊密;當TII<1 時,表示兩國間的貿易聯系密切程度較低,TII 值越小,則貿易聯系越不緊密。
對從1998 到2017 年分別以白俄羅斯和中國為對象的進行測度,結果顯示:白俄羅斯對中國的TIIX小于1 且在不斷下降,說明出口水平低于中國在世界進口市場上的份額,并有明顯下降趨勢;中國對白俄羅斯的TIIM也都小于1,說明進口水平也低于同期白俄羅斯在世界出口市場中的份額;白俄羅斯對中國的TIIM和中國對白俄羅斯的TIIX也都小于1 但都在不斷增加,說明雖然白俄羅斯對中國的進口水平低于同期中國在世界出口市場中的份額,中國對白俄羅斯的出口水平也低于同期白俄羅斯在世界進口市場中的份額,但都有提高趨勢;整體來看,中白兩國貿易聯系還不夠緊密,但在不斷加強,兩國貿易合作潛力有待挖掘。
貿易互補性指數(Trade Complementarity Index,TCI)可以用來衡量兩國進出口產品結構的互補性。
單個產品TCI 的表達式為:

綜合TCI 的表達式為:

首先,對從1998 到2017 年白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的TCI 進行測度。從中可知: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的綜合TCI 呈現持續上升態勢,從1998 年的0.19 增加到2017 年的0.56,說明其貿易互補性在不斷增加;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綜合TCI 在不斷下降,從1998 年的0.4 下降到2017 年的0.13,說明其貿易互補性在逐漸減弱;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的綜合TCI 相對比較穩定,有較小幅度下降,但基本保持在0.35 左右;整體來看,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的綜合TCI 最大,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次之,勞動密集型產品最小。其中,第2、3 類產品是貿易互補性較強的產品。
其次,對從1998 到2017 年中國對白俄羅斯出口的TCI 進行測度。從中可知: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的綜合TCI 呈現下降態勢,從1998 年的0.22 下降到2017 年的0.1,說明其貿易互補性較弱且在不斷下降;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綜合TCI 比較穩定,平均值為0.31,說明其貿易互補性較強;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的TCI 也有較小幅度的增加,說明雖然增幅較小,但其貿易互補性也在提高;整體來看,在2006 年以前,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TCI 最大,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次之,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最小,但在2006 以后,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的TCI 最大,勞動密集型產品次之,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仍然最弱;其中,第6、7、8類產品出口的貿易互補性較強。
本文進一步借鑒 Finger 和 Kreinin(1979)、Glick和Rose(1998)的研究,采用出口相似度指數(Export Similarity Index,ESI)來測度中、白出口到世界市場產品的相似程度,具體如(8)式所示:

測算結果顯示:消除年際變化的ESI 從1998-1999 年的 73.25 下降到 2014-2015 年的42.45。說明兩國在世界市場上出口產品的競爭程度逐漸降低,貿易互補性程度逐漸提高。2016 和2017年的 ESI 分別為 50.23 和 51.01,2016-2017 年 ESI平均值為50.62,出現了小幅度上升,這種情況產生的部分原因可能是,中國和白俄羅斯在當前全球低迷的經濟形勢下,為刺激本國經濟復蘇,都通過擴大出口產品規模、豐富出口產品種類、提高出口產品質量來爭奪國際市場。
中白雙邊貿易發展迅速,加強貿易合作符合雙方共同利益。那么,兩國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背景下進一步挖掘貿易潛力、擴大貿易規模、提高貿易質量的優勢條件和制約因素有哪些?
中白貿易合作的區位優勢主要體現在地理、經濟、可達性三個方面。從地理區位來看,白俄羅斯既是歐洲中心,又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樞紐區域,具有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地緣優勢;從經濟區位來看,中白工業園是中國在境外面積最大、政策最好、層次最高的經貿合作區,也是白俄羅斯第一個經濟特區;從可達性來看,目前中歐班列的已開行線路中,有13 條可以到達白俄羅斯;2015 年5 月1 日,中國國際航空公司開通了從北京到明斯克的直飛航線。
中白貿易合作的制約因素主要體現在經濟規模、文化背景、航空運輸、第三方環境四個方面。首先,兩國經濟規模差異較大。2018 年中國GDP 總量是白俄羅斯的228 倍,人均GDP 也比白俄羅斯高出3478.39 美元。根據需求偏好相似理論,差異較大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利于雙方的貿易合作。其次,兩國文化差異較大。白俄羅斯對俄羅斯和歐洲國家有更強的歷史親近感,所以更加青睞它們的產品;白俄羅斯的官方語言為俄語和白俄羅斯語,與漢語屬于不同語言體系,這加大了互譯難度。最后,航空運輸水平較低、第三方環境較差也不利于兩國的貿易合作。“北京- 明斯克”是兩國間僅有的直飛航線,且僅限于單程,從明斯克返回北京需在第三國經停,且白俄羅斯回程貨源不足,增加了兩國的貿易運輸成本。
筆者通過闡述中白貿易合作現實基礎、競爭和互補關系、優勢條件和制約因素,對兩國的貿易合作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認為,兩國充分把握“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契機、提高貿易潛力、深化貿易合作十分必要。兩國加強貿易合作應注重提高本國產品競爭優勢、加強兩國貿易聯系、充分利用兩國貿易互補性。
據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是深化金融支持,提高融資水平。在繼續利用互聯網金融來促進跨境結算和異地匯款的基礎上,借助互聯網科技在白俄羅斯開展債務和證券投資;針對白俄羅斯市場設計新的債券產品;進一步擴大金融市場開放程度,積極引入民間資本和外資。
二是加強文化交流,促進民心相通。兩國應簽署并落實好一系列協議,促進彼此在語言、藝術、教育等文化領域的穩定交流與合作;為在經貿領域工作的企業舉辦以兩國文化為主題的培訓、講座、論壇、研討會等;積極拓展兩國民間文化交流,支持兩國文化機構或文藝團體的交流與合作。
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道路聯通。加強中歐班列與白俄羅斯國內河港的聯運能力;盡快規劃和開通白俄羅斯到中國的直飛航線;加強與白俄羅斯路橋、能源、電氣化、信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積極合作。
四是加強政治互信,實現互利共贏。增加兩國高層的互動往來、促進商務部等功能部門的對話合作、充分發揮政府間經貿合作委員會的作用,開誠布公,找到貿易合作的利益交匯點,共同研究雙邊貿易合作的發展方向和具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