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家靜,陳相芬,劉海霞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蘇州215009)
“一帶一路”最早是指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倡議是由于社會時代的快速發展而提出來的。在2013 年的秋天,習近平主席在訪問東南亞的時候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在2015年,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表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截止到2020 年9 月7 日,“一帶一路”倡議七周年,結合商務部發布的《中國“一帶一路”貿易投資發展報告2020》顯示,到2020 年5 月,中國以與138 個國家,30 個國際組織簽訂200 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2013 倡議提出之際到2019年,中國對沿線國家的貿易總額從1.04 萬億美元增長到1.90 萬億美元,占中國貿易總額的41.5%。對外投資,從2013-2019 年,中國對外投資累計超過1000 億美元,年均增長4.4%,相比較全國同期水平超1.4 個百分點,主要投向新加坡、越南、老撾、印度尼西亞國家。
據《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數據顯示,從1986年開始,中國開始萌發對外投資的想法并開始有了良好的發展趨勢,到1991 年,中國政府批準對外投資,分布在不同的國家,總投資額達31.54 億美元,并在前蘇聯,美國,日本等國家建立新的市場。
隨著1991 年12 月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全球金融危機,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開始衰退,1992 年中國加快對外投資的腳步,中國對外投資額迅速增長。同時政府利用經濟和其他手段,對國家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使得中國經濟平穩發展。2001 年中國加入WTO 之后,開始與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建立合作關系,為中國對外投資提供一個有效的平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勢頭呈快速增長的狀態。隨著中國對外投資的增加,隨后2002 年中共十六大會議提明確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政策,使得中國投資涉及加工、進出口貿易、運輸、旅游等多個方面。
2004 年《關于境外投資開辦企業核準事項的規定》提出,鼓勵所有有優勢的企業到境外投資項目,到2012 年中共十八大會議的召開,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企業的跨國經營能力得到提升,對外投資的能力加強。在這一階段中,中國對外投資的規模及金額大規模增加,一路上升至全球第3 的位置。
世界經濟不斷復蘇,并伴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地發展,新型經濟體開始出現,區域經濟一體化之后,發展中國家難以跟上世界發展的步伐,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方案。2013 年方案提出,2015 年正式引用。在“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下,中國與沿線各國緊密聯合,形成一個經濟圈。這是一個亮點,也是一個重要的舉措,商務部發布的數據表示,在2013-2018 這6 年之間,中國對沿線國家的投資額達到了986.3 億美元。
“一帶一路”倡議從2013 年提出至今已7 年之余,在此期間,中國同沿線各國保持緊密的合作關系,對外投資一直都呈增長速度。“一帶一路”建設方案提出,中國實行“引進來”“走出去”的方針,在此框架下,建立了上海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等合作形式。“一帶一路”的實行,以中國為起點,連接沿途65 個國家,形成一個經濟發展圈。充分利用地理、勞動力、產品優勢,對各國的弱勢區進行補足,實現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西部及內陸地區實現合作,通過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歐班列,以及中國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促進各國協調發展。“一帶一路”是中國承諾全球經濟和平發展,互惠共贏的實踐行動,能夠更好地緩解與周邊各國的國家關系。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經濟貿易發生改變,中國對外投資也出現新的變化,經過對“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分析,可以了解當前我國對沿線國家的方向及趨勢。沿線國家眾多,涉及的行業眾多,對外投資面覆蓋各個行業,利于解決我國產能過剩,例如鋼鐵、水泥等,能夠促進我國資源渠道的開拓,我國在很多資源上存在短缺的狀態,對外投資可以開拓新的渠道。同時,沿線國家的主體是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速度更快,市場更加廣闊,資源可以得到優化配置。
根據商務部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在2011 年到2016 年,中國對外投資一直在增長。在2011 年,中國對外投資746.5 億美元,2012 年中國對外投資878 億美元。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同年對外投資額突破千億,2015 年正式施行“一帶一路”倡議,每年的投資額不斷增長,規模不斷擴大,到2016 年對外投資達到高峰。由圖可見,2012-2016 年投資額在不斷增加,而在2017 年出現減少,一直持續到2019 年。一方面由于對外投資中出現了盲目投資以及借對外投資進行資金轉移等問題,國家四部委聯合出臺了相關政策規范對外投資的合規性和真實性,對此管控效果顯著,我國對外投資減少。另一方面,一些國家投資保護主義,抬高了中國對外投資的門檻,限制中國對外投資,也使得中國對外投資減少。截至2019 年的數據,2016-2019 年對外投資額減少,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減少對外直接投資,由此可見,中國一直積極地向外投資。

圖1 2011-2019 年中國對沿線國家投資變化折線圖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隨著與各國聯系越來越密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國家不斷增加,由于各國的資源各不相同,中國對其投資會依據各國特色進行投資。前期的投資主要是利用各國的優勢進行投資,各國經濟在中國前期的投資下得到提升,目前對外投資的行業已經擴展到其他的新型領域,對外投資的內容不斷增加,更加合理地進行投資,與我國的發展形成互補的同時使得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投資的行業類型增加,由圖2 可知,對外投資重點依舊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2019 年投資金額達418.8 億美元,對于制造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的投資較為均衡分別為202.4、199.5、194.7 億美元。此外由數據顯示,對外投資新增行業有教育業6.5 億美元、居民服務業16.7 億美元、農/林/牧/漁業24.4 億美元等。目前,對這些行業的投資較少,但是,增加對這些行業的投資使得整個對外投資的行業更加豐富,類型增加,結構更加完善。

圖2 2019 年我國對外投資的行業分布
結合2014 年到2019 年中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數量來看,投資區域在不斷增加,從2014 年中國直接投資48 個國家到2019 年56 個國家,雖然投資速度有所放緩,但是直接投資額依舊在不斷增加,同時,對外投資的國家開始增多,覆蓋面廣。2014 年非金融類直接投資48 個國家,總金額為136.6 億美元,2015 年非金融類直接投資49 個國家,總金額達148.2 億美元,同比增長8.5%。由此可見中國對外投資的規模在不斷地擴大,但是國家的分布較為集中,根據表1 中的投資方向可以發現,主要的國家集中在新加坡、印尼、越南、老撾等國家,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較為集中。

表1 2014-2019 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
2013 年之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地區開始日漸增多,投資沒有均衡化,投資重點依舊在一個地區,由圖3 可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比重有較大的差異,從2012 年到2019 年主要的投資的地區在東南亞地區,在2012-2019 年,中國對東南亞地區的投資一直高于其他地區,2015 年對東南亞地區的投資額達1 391 844 萬美元,是其他地區總和的一倍之多。2012 年對東南亞投資554 078 萬美元,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中國對東南亞投資676 945 萬美元,在此之后對東南亞的投資一直高于“一帶一路”沿線其他地區,根據整理數據可知主要投資國家為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老撾等國家,2014 對東南亞投資738 073 萬美元,2015 年投資 139 184 萬美元,2016年投資 869 934 萬美元,2017 年投資 134 541 萬美元,結合數據可知,2016 年的投資達到頂峰。在2013-2017 年,對東南亞地區的投資呈現波動式增加,2018 年投資 129 084 萬美元,2019 年投資103 010 萬美元,2019 年相對2018 年減少26 074萬美元,并且從2017-2019 年對東南亞的投資減緩。根據對外投資公報給出的相關資料可知,在沿線國家投資中,對中東歐的投資是最少的,中國在選擇對哪個國家進行投資的時候一般會選擇一些資源豐富,有地區優勢的國家,在這些國家中投資額最多的是新西蘭,俄羅斯等國家,這些國家的統一特點都是技術及經濟較先進的國家且有著良好的地理位置。

圖3 2012-2019 年投資地區分布圖
由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抵抗風險的能力較低,因此當經濟受到影響時,容易陷入困境。然而我國在對外投資的時候選擇的基本為資源型,或者為勞動力密集型輸出產業,而一些歐美國家在投資的高新技術產業時候會選擇投資一些高科技型,服務型,知識產權型的行業投入大量的資金或者技術,相比較中國而言,歐美發達國家對外投資要早于中國,有成熟的規劃,更加熟知市場投資模式和方法。同時中國也屬于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的數量有限,投資的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較弱。
沿線國家眾多,政治環境各不相同,在沿線國家中最常見的是政局動蕩,頻發沖突與戰爭,沿線國家以發展中國家居多,發展模式較為單一,政治遺留問題較為復雜,政局內部存在矛盾,投資項目難以得到存活。如南亞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長期陷入領土糾紛,整個南亞也因此受到影響,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等國由于歷史遺留問題,沖突和突發性糾紛不斷增多,中國對外投資受到影響。各國政權的更迭,新的領導人會根據自身的利益考慮,要求我國給出優惠政策,甚至要求停工,我國對外投資需要花費大量的成本,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我國將會承擔較大的風險。
政府之間加強合作交流,對各地區進行調查分析,結合各地的特點進行投資。中亞是將東亞、南亞、中東、歐洲相連接的一個樞紐,也是途徑南北東西的必經之地,并且中亞有著豐厚的石油資源,有廣闊的沙漠、草原,自然資源豐富。中國要加強與中亞能源資源合作,同時加強對中亞地區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的投資力度。由于中亞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劣,中國除了可以加強對能源的投資,還可以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利用中亞的地理優勢對交通的投資建設,為雙方的發展做出貢獻。從地理位置上看,西亞處于海陸空的交通樞紐,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西亞和中亞一樣有著豐厚的石油資源,且油質好、易開采,同時,西亞還有天然氣、頁巖氣。中國要發掘出西亞地區的可再生能源,在2019 年1 月,中國漢能集團受沙特阿拉伯邀請,并與當地集團簽訂投資意向協議。在此基礎上,中國政府及企業要發掘類似的投資項目,促進雙方的發展。
在當代科技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東南亞市場的勞動力獲得優勢將會逐漸減弱,家電,機械等生產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可以實現全自動化生產模式。在中國民營企業也是中國的主要經濟發展力量之一,例如,中國華為公司,作為中國互聯網發展的領頭軍來說,有著成熟的技術,滿足技術、人才等一系列要求,可以鼓勵這類公司策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方案,多種經濟主體同時投資,一是避免政治問題的影響,二是使得投資的平臺更加成熟。
在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投資之前,熟知海外投資市場,需要對被投資國家進行考核,盡量收集較多的信息,對被投資國家的政治形勢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并作出風險評估報告,對一切有可能發生的風險提前做好預判及相應的對策,增加企業對風險的識別和應對能力,建立風險評估系統,減少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確定對其進行投資時,要主動與被投資國家聯系,并簽訂相關協議確保合作的進行,協議要條款化,建立平等條約,建立保障體系,協議的簽訂確保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學性,保證中國與各國保持長期有效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降低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風險,規避經營風險,保障沿線國家的共同利益,實現共同發展。如2009 年,中國與東盟簽訂《中國東盟投資協議》,在明晰的保險條例下,東盟貿易得到有效保障。
投資地區不應該集中在一個地區,在“一帶一路”的基礎上建立其他有利于各國解決發展的戰略規劃,將“中歐班列”“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東盟自貿區更好地利用。發現各國的優勢,利用各國之間不同的優勢將沿線各國聯系起來,在“一帶一路”經濟圈中形成一個個的小圈,堅持與鄰為善,和睦相處,對經濟落后的國家進行幫扶,幫助其開辟道路,找出經濟發展突破口,在制造業,運輸業,深加工業等領域不斷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中國對外投資的方式主要是并購,實物投資,股權等形式進行投資,中國對外投資要緊跟時代的發展,逐步向技術,品牌網絡運營資源型的行業發展,中國對外投資要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互聯網,計算機,知識類的產業轉變,不斷發掘有潛力的國家。中國根據自身的優勢,提升自身技術,產品研發,創立自主品牌,不斷向中高端產業鏈進行發展,培育企業的創新能力,培養國際化人才。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之下,投資的單一化,是由于沿線國家的不同導致的,而每個國家的形成,有其自有的文化,在貿易聯系之前,要進行文化的交流,保持良好的經濟文化的交流,能夠確保長期的貿易合作關系。同時,文化投資也是一種對外投資的方式,在文化傳播的同時可以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樹立我國良好的國際形象,進一步幫助中國走向世界,促進沿線各國的文化交流,經濟文化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