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常香 張利利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江西·南昌 330013)
習近平同志在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堅持精準扶貧方略,要用發展的辦法消除貧困根源,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幫扶轉變。脫貧后時期,貧困大學生作為高校特殊群體,如何將“扶貧”與“扶心”相結合,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課題。過往研究者多側重在貧困生心理問題方面研究,較少從積極方面研究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筆者認為,后期時期,本文從突出貧困生心理問題本身轉向“造血式”培育積極心理品質研究,旨在挖掘貧困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工作的新視角、新思路。
“積極”在拉丁語中具有“潛在”的意思,蘊含“潛在的內在能力”的意思,積極心理學主張從挖掘個體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積極心理品質是多維度、多層次的,綜合認知、情感和行為等方面。在我國,孟萬金教授首創了積極心理學,提出積極心理品質是一個人內在比較穩定的心理特質,并研制了《中國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量表,包括六個維度和二十四項積極心理品質,六個維度分別為認知維度、人際維度、情感維度、公正維度、節制維度、超越維度等,這些維度涵蓋智慧、勇氣、仁慈與愛、正義、創造性、熱愛學習、洞察力、真誠、勇敢、堅持、熱情、友善、愛、公平、領導力、團隊精神、寬容、謙虛、謹慎、自律、感恩、希望、幽默、信仰等二十四項品質。
研究表明,貧困生家庭經濟狀況導致多數家長忙于生計而較少顧及子女的精神情感需求,或者多數采取簡單粗暴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學習生活之外的需求較為忽略,容易導致貧困生產生強烈的匱乏感、自我評價低。從自己較為熟悉的生活環境離開融入五湖四海組成的大環境中,會不自覺地從社會閱歷、特長技能和人際交往與同學比較,產生情緒低落、孤獨沮喪等心理。
貧困生邁入大學后,脫離了從小到大熟悉的成長環境,不輕易敞開心扉,難以找到有共同成長經歷的同伴,一方面要為學費和生活費發愁之外,還要面臨父母期盼的壓力;另一方面因為生活開支大卻無力幫助父母,讓貧困生產生內疚、慚愧心理。當較長期面對這些不良情緒時,容易將自我內心投射到他人身上,如不能化解將影響人際交往,或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調研發現,大多數貧困生都是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上進,珍惜來之不易的國家和學校資助,努力學習,勵志成才,將來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但也有個別學生在經濟資助上存在著等、靠、要思想,不比學習比困難,或者只看到自己的困難,對別的同學的困難視而不見,容易有攀比思想;或者存在自卑心理,隱瞞自己的家庭經濟困難情況,認為家庭困難讓自己被別的同學看不起,在交朋友和社交活動方面不自信,也導致沒有享受到正常的國家和學校資助。
基于積極心理學倡導的積極價值取向,本文以筆者前期研究《高職貧困生主觀幸福感狀況研究》相關結論進行深入探討,基于當前學者們對于貧困生存在焦慮、自卑等心理問題的結論占多數,本研究旨在通過分析貧困生積極心理品質狀況,挖掘貧困生內在的動力,助力貧困生成長成才。
本研究采取分層抽樣的方法,借用《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量表》(孟萬金、官群編制),該量表共有62道題、六大維度組成,其信效度良好,根據貧困生心理特點對部分詞語作了修改,在南昌市高校發放問卷600份,回收有效率為100%,運用SPSS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z檢驗、方差分析等處理,從而得出貧困生積極心理品質現狀。樣本分布情況如下:

類型人數 專業人數 性別 生源地 年級人數貧困生375人 文科325人 男194人 農村387人 大一145人非貧困生225人 理科275人 女306人 城市213人 大二238人大三117人大四100人
2.2.1 基本情況
調查問卷采用李克特五點計分,維度得分越高表明積極心理品質發展越好,若得分大于3分說明積極心理品質狀況較好,若在2-3分,說明狀況一般,若得分小于2分,則說明狀況較差。基本狀況如圖1所示。

圖1:貧困生積極心理品質基本狀況
如上圖所示,貧困生認知維度狀況一般,人際維度品質得分整體較好,但呈現出不同分布點,而節制維度得分較高。發展較好的心理品質依次為勇敢支持、自制、心理觸動、謙虛、希望信念等。
如圖2所示,貧困生與非貧困生t檢驗表明,貧困生在情感維度、人際維度、節制維度和超越維度等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認知維度和公正維度差異不顯著。一定程度上表明,由于成長環境不同,貧困生在人際交往、自律、團隊精神等方面與普通大學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圖2:貧困生積極心理品質六大維度情況
2.2.2 不同年級之間差異比較

如圖所示,貧困生年級的差異顯著,大一貧困生比其它年級在六個維度均高于其它年級,除領導能力和寬容外,其余18項心理品質均顯著高于其他年級。從一定程度上說明,貧困生受環境影響較大,尤其歷經大學學習生活的磨煉后,自我接納感有所降低。
2.2.3 其它因素之間差異比較
數據分析表明,情感維度(t=2.102,p=0.03)學生干部高于非學生干部;在超越維度(t=-1.252,p=0.016)城市貧困生創造力顯著高于農村貧困生,在人際維度(t=2.125,p=0.012)女生高于男生,其余變量上差異不顯著。
習總書記曾指出高校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提升貧困心理品質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根據調研數據分析,從積極心理學視角立足“六個維度”,探索貧困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路徑。
(1)建立貧困生心理檔案,完善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一是利用大一新生入校心理普查的契機,及時掌握貧困生心理狀況,建立貧困生檔案,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學生本人也可根據反饋的信息不斷調整自身狀態,家長也可通過心理檔案內容了解自己的孩子,促進家庭與學校教育合力的形成。二是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不斷分析、評價、調節自我,提高自我認知水平,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實效性和教學工作的效率。
(2)掌握時間節點,有針對性開展積極心理品質的教育活動。高校管理者要善于在不同時段開展思想教育工作,達到事半功倍效果。比如:在國家獎學金評選環節,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爭先創優的奮斗精神;在國家助學金評定環節中,可以深入開展勵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在國家助學貸款辦理過程中,結合開展誠信教育和金融常識教育;在勤工助學活動環節,引導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自強自立精神;在基層就業、服兵役學費國家資助等工作環節中,培育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就業觀和價值觀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節點教育,同時引導貧困生不斷完善自己,引導開展積極的自我心理體驗,既能滿足于現狀又對未來充滿希望。
(3)教育和幫扶相結合,將積極心理品質培育融入日常生活中。貧困大學生隨著生理、心理的成熟,自我意識發展處于關鍵時期,容易形成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落差。因此,貧困生資助與教育不僅僅是經濟資助,更重要做好資助育人工作,高校管理工作者在扶智和扶志上多下功夫,按照習總書記提出的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過程育人的總要求,不僅要及時發現貧困生的心理問題,還要以積極心理指導開展貧困生教育工作,可利用團體活動讓貧困生在集體活動中感受溫暖、力量和歸屬,特別是在勵志教育、誠信教育、感恩和社會責任感教育方面下功夫,把感恩意識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把誠信意識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奮發有為,勵志成才,進一步推動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