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犁 趙碩剛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一個世紀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不懈奮斗,砥礪前行,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奇跡,實現了人民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國家從“一窮二白”邁向繁榮富強,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經濟總量歷史上首次跨越100萬億元大關。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中國共產黨人正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昂揚姿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建黨100周年,尤其是新中國成立72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取得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輝煌成就。
首先,經濟實力大幅躍升,從“一窮二白”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近代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長期落后于世界,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之日起,就自覺肩負起強國富民的歷史使命。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為開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民生凋敝、百廢待興,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用3年時間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為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創造了前提條件。從“一五”計劃開始,經過近30年的努力,我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逐步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679億元,上升至1978年的3679億元,占世界經濟的比重為1.7%,位居世界第11位,為美國的6.4%,日本的14.8%。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1986年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萬億元,2000年跨越10萬億元大關,超過意大利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我國經濟融入全球發展大潮,并進入新一輪快速發展期,到2010年我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躍升至世界第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經濟總量連續跨越60萬億元、70萬億元、80萬億元和90萬億元大關。2020年,盡管遭遇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01.6萬億元,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約14.7萬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的比重上升至17%,經濟實力躍上新的臺階。
1953年—2020年我國經濟實際年均增長8%。其中,改革開放以來年均增長9.2%。同時,我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30%左右,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
其次,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高,從低收入國家邁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中國共產黨誕生時,國家積貧積弱,人均GDP長期徘徊在極低水平。1952年人均GDP僅有119元。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逐步展開,我國人均GDP也實現了持續增長,到1978年人均GDP上升至385元。
改革開放后,我國人均GDP不斷邁上新臺階,到1997年我國人均GDP達到6481元,人均國民總收入(GNI)達到75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首次由低收入國家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2010年,我國人均GDP達到30808元,人均GNI達到4340美元,成功由中等偏下收入國家邁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9年,我國人均GNI上升至10390美元,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排名世界第71位。2020年,我國人均GDP達到了7.2萬元,按平均匯率折算10438美元,距離高收入國家的門檻僅一步之遙。
最后,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升,從要素驅動型粗放增長向創新驅動型集約發展轉變。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勞動生產力水平低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新中國后,大力解放和發展勞動生產力。隨著現代工業體系的初步建立,我國勞動生產率得到明顯提升。這一時期還涌現出了“兩彈一星”等一批追趕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有力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依靠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等優勢,經濟實現了40多年的高速增長,但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投資效應減弱和土地約束增強,依靠要素擴張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黨的十八大作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經濟增長動力加速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2020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達到2.44萬億元,比1978年增長461倍,占GDP的比重達到2.4%;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數據顯示,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世界第14位,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決定性成就;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學、深海探測、超級計算、衛星導航等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高鐵、5G移動通信、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進入了世界前列。
建黨100年來,我國農業基礎作用不斷鞏固,現代工業體系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服務業規模日益壯大,對經濟社會的支撐效應日益加強。同時,隨著城鎮化水平持續提升以及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落實推進,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程度不斷提高,區域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
第一,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三次產業發展更為協調。中國共產黨誕生時,我國仍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不僅工業基礎十分孱弱,而且主要以輕工業為主。在全國解放前夕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要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1952年,我國基本完成國民經濟的恢復任務時,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仍高達50.5%,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僅為20.8%和28.7%。
自“一五”計劃開始,我國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條件下推進工業化建設,在發展戰略上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這一工業化道路在較短時間內改變了我國的落后面貌,實現了工業化水平的快速提升。1978年,我國三次產業的占比結構已經轉變為27.7%、47.7%和24.6%。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產業結構調整持續深入,農業基礎鞏固加強,工業和服務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2011年,第三產業就業比重提高到35.7%,首次超過第一產業,成為就業最多的產業。2012年,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5.5%,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第一大產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農業現代化水平穩步提高,工業體系更加齊全。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服務業發展方興未艾,三次產業發展更為協調。2020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7.7%、37.8%、54.5%。
第二,城鎮化水平持續提升,城鄉融合發展程度不斷提高。上世紀20年代,我國城市化水平很低,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大城市。直到1949年全國僅有132個城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僅為10.6%。
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高度重視城市工作,經過國民經濟恢復與五年計劃實施,城鎮化得到穩步發展,出現了一批新的工礦城市,城市規模不斷擴大,1978年城鎮化率提高至17.9%。
改革開放后,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大批農業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工業部門,城市數量和城市人口持續增加,我國城鎮化駛入快車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階段,戶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地,教育、醫療、就業、醫保和住房等領域的基本公共服務加快覆蓋城鎮常住人口,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速度明顯加快。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3.9%,城鎮常住人口從1978年的1.72億人增長到9.02億人。同時,黨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推動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精準扶貧,城鄉融合發展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2020 年,盡管遭遇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01.6 萬億元,首次突破100 萬億元大關,約14.7 萬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的比重上升至17%,經濟實力躍上新的臺階。改革開放以來,
第三,地區發展相對差距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協同性顯著增強。近代以來,伴隨著開埠通商和近代工業的初步建立,我國區域間的發展差距日益擴大,東部少數沿海、沿江城市得到較快發展,廣大的中西部內陸地區發展十分緩慢。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工業主要集中在東部和東北地區,1952年兩個地區工業增加值占全國的73.8%,中部和西部比重分別只有12.6%和13.6%。在隨后展開的工業化建設過程中,黨中央高度重視平衡區域間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縮小地區發展差距,通過“一五”計劃的實施以及開展“三線建設”,調整區域生產力布局,極大改善了內地與沿海發展不平衡狀況,奠定了內地工業發展的基礎。
改革開放初期,東部沿海地區率先開放,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進入21世紀,黨中央先后作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決策部署,同時加大了對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等的支持力度,促使區域經濟向協調發展的方向轉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的落實推進,一批新增長極和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加快培育,區域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2020年,中部、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22%和21%,分別比2000年提高2.5個和3.3個百分點。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是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黨在領導全國人民發展經濟的同時,堅持不斷改善民生、積極擴大就業、努力增加居民收入、農村實現從普遍貧困走向整體消滅絕對貧困,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
第一,就業形勢穩定向好,就業結構不斷改善。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連年戰亂導致經濟凋敝,大批城鎮勞動力處于失業狀態。1949年末,全國城鄉就業人員約18082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僅1533萬人,城鎮失業率高達23.6%。20世紀50年代—70年代,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就業狀況逐步得到大幅改善。1978年末,全國就業人員超4億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9514萬人。
改革開放以來,就業形勢持續向好,就業總量大幅增加,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向第二、三產業轉移。2020年末,全國就業人員增加至75064萬人,較1949年末增長約3.2倍。其中,城鎮就業人員增加至46271萬人,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自2013年起連續7年超過1300萬人,即便在就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較大沖擊的2020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也接近1200萬人。同時,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工業基礎薄弱、服務業發展滯后,1952年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占比高達83.5%。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推進,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員迅速增加。1978年,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占比降至70.5%,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員占比分別提升至17.3%和12.2%。改革開放后,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服務業發展成為吸納就業人數最多的產業,2020年三次產業就業比重分別為23.6%、28.7%、47.1%,就業結構更加優化。
第二,居民收入顯著增加,絕對貧困得到歷史性解決。中國共產黨誕生時,國家積貧積弱,人民貧困如洗。新中國成立后,面對戰爭留下的滿目瘡痍,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迅速恢復生產,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較大提高?!耙晃濉庇媱澖Y束時,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1949年的99.5元和44元,增加到1957年的254元和73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2009 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破萬元,2014 年進一步超越2 萬元大關,2020 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189 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200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破萬元,2014年進一步超越2萬元大關,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189元。
同時,居民收入在城鄉之間的差距也明顯縮小。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鄉村振興、精準脫貧政策陸續出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連續多年快于城鎮居民,貧困人口脫貧明顯加快。2020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降至2.56。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第三,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得到極大改善。新中國成立前,我國長期處于戰亂和社會動蕩之中,人民流離失所,基本溫飽都難以實現。
新中國成立后,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我國居民消費得到不斷地改善。到1978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分別為311元和116元,比1957年名義增長40.2%和63.7%,年均實際增長1.0%和1.7%。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57.5%和67.7%。
改革開放后,我國居民消費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消費規模持續擴大,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目前我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最終消費支出自2013年后連續6年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2020年,最終消費支出達到55.7萬億元,其中全國居民消費支出為38.7萬億元。
與此同時,我國居民消費結構也在不斷升級。2020年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29.2%和32.7%,較1978年分別下降了28.3個和35個百分點。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增加,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2019年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家用汽車、彩色電視機、空調、電冰箱擁有量分別達35.3輛、120.6臺、115.6臺和100.9臺。而且,近年來我國居民在文教娛樂、交通通訊、醫療保健等服務領域的消費支出明顯提升,2020年居民人均服務消費占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2.6%。
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基礎設施加快建設,交通郵電快速發展,能源供給能力穩步提升,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一是綜合交通網絡四通八達,經濟社會發展經脈更為暢通。新中國成立前,我國的道路運輸極為落后,人背畜馱是主要運輸方式,交通供給能力嚴重不足。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將交通運輸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大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運輸體系建設逐步加快,交通網絡日益完善,運輸能力和效率明顯提升。2012年末,我國鐵路營業里程和公路里程分別比1978年末增長0.9倍和3.8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綜合運輸大通道基本貫通,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服務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底,我國鐵路里程達到14.6萬公里,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7倍,其中高速鐵路達到3.8萬公里,“八橫八縱”的高鐵網由藍圖逐步變為現實;公路里程達到519.8萬公里,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64倍;其中高速公路從無到有,里程達到16.1萬公里。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里程均居世界第一位。全國港口擁有生產性碼頭泊位22142個,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38倍,其中萬噸級及以上泊位2592個,占泊位總數的11.7%,位居世界首位。內河航道通航里程達12.8萬公里,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7倍。民航頒證機場共241個,航線里程838萬公里,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735倍。
二是郵電通信水平全面提升,“網絡強國”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郵政通信發展水平很低,郵政網絡殘缺不全,全國郵路長度僅70.6萬公里,長途明線僅為14.6萬公里,郵政服務局所2.6萬處,大部分設施集中在大中城市。
新中國成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郵電通信業規模不斷擴大,電信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信息化網絡化后來居上。截至2020年,全國郵政行業擁有各類營業網點34.9萬處,快遞服務營業網點達22.4萬處,實現鄉鄉設所、村村通郵??爝f業從無到有,業務規模連創新高,自2014年首度超過美國后,持續保持世界第一。快遞業務總量由1988年的153萬件激增至2020年的830億件。
同時,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寬帶中國”戰略、“網絡提速降費”“數字中國”建設等政策實施,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固定網絡和移動網絡,“網絡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移動電話用戶達15.9億戶,普及率為113.9部/百人,高于全球平均的102.4部/百人,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方興未艾,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建設。
三是能源基礎保障作用日益增強,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逐步形成。新中國成立前,我國能源生產水平很低,能源供給嚴重短缺。1949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只有0.24億噸標準煤,遠遠滿足不了國內需求。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斷努力,我國能源生產能力大幅增強,基本形成了煤、油、氣、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生產體系。2020年,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40.8億噸標準煤,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產國。建設了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北煤南運等重要通道,形成了橫跨東西、縱貫南北、覆蓋全國、連通海外的能源管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能源安全新戰略的指引下,我國堅定不移推進能源革命,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發生重大變革,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清潔能源利用大幅增加。2020年煤炭消費量占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降至56.8%;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上升至24.3%,成為全球非化石能源的積極引領者。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積極融入世界發展,經濟實現了由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轉變,對外貿易取得跨越式發展,貨物貿易總量躍居世界第一,跨境直接投資“引進來”和“走出去”齊頭并進。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貿易強國建設,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加速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正逐步成型。
我國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貨物貿易大國地位更加鞏固。中國共產黨誕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彼時中國在西方國家的堅船利炮下打開國門,開埠通商,形成了依附于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貿易聯系,但整體進出口規模有限,而且貿易結構落后失衡,出口農產品、礦產品等初級產品,進口工業品。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結束了由外國資本和官僚買辦、壟斷對外貿易的局面,開始獨立自主開展對外經貿活動。貨物進出口總額從1950年的11.3億美元,增加至1978年的206億美元,居世界第29位。
截至2020 年底,我國鐵路里程達到14.6 萬公里,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7 倍,其中高速鐵路達到3.8 萬公里,“八橫八縱”的高鐵網由藍圖逐步變為現實;公路里程達到519.8 萬公里,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64 倍;其中高速公路從無到有,里程達到16.1 萬公里。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里程均居世界第一位。
改革開放后,隨著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升,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在2009年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2013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2020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我國外貿規模再創歷史新高,達到4.65萬億美元,是1978年的226倍,年均增長13.8%。
我國吸引外資不斷邁上新臺階,成為全球最大外資流入國。近代中國,伴隨國門的打開,外國對華投資從無到有。新中國成立直至上世紀70年代,由于西方國家的封鎖,我國利用外資主要來源為前蘇聯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渠道較為單一、規模也很小。
改革開放后,我國確立了以利用外資和建立涉外企業為主要內容的對外開放方針。1979年7月,我國通過了第一部《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并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廈門和汕頭四個經濟特區,利用外資邁出了實質性步伐。進入上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市場準入不斷放寬,投資環境持續優化,引進外資規模大幅增加。1983年—1992年,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由9.2億美元增長至110億美元。1992年起,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開始穩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出臺《外商投資法》,全面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不斷為外資積極營造更加公平透明便利、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2020年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同比大幅下降42%的情況下,我國吸收外資逆勢上漲,非金融領域實際使用外資1443.7億美元,規模創歷史新高,全球占比首次突破10%,成為全球最大的外資流入國。
我國對外投資合作快速發展,全球資源配置能力顯著增強。新中國成立前,我國積貧積弱,企業艱難求生,更遑論開展對外投資。新中國成立至上世紀70年代,我國對外投資主要是帶有國際援助性質的經濟交流。
改革開放拉開了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序幕,但在初期主要是少數企業在國外設立代表處或開辦企業,“走出去”的企業不多,資金規模很小。1982年—2001年,我國累計實現對外直接投資347億美元,年均投資額僅17.3億美元。2002年,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走出去”戰略,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從2003年的28.5億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777.3億美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新一輪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屢創歷史新高,2019年達到2.2萬億美元。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世界投資報告》,2019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和存量分別居于全球第2位和第3位。2020年盡管全球跨境直接投資流量大幅下滑,我國對外全行業直接投資仍實現增長3.3%,達到1329億美元,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為1101.5億美元,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凸顯。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帶領人民成就了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將努力奮斗、勇往直前,不斷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勝利,繼續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