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佳麗
2020年年底,大部分人對2021年是抱有很大期待的,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給各行各業的人們帶來了太多痛苦,也給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太大沖擊。從心理上說,人們祈禱2021年會更好;從現實上看,2020年針對疫情的有效疫苗推廣,確實給了大家一些底氣。如今,2021年已經過半,疫情的陰云還沒完全消散,但經濟領域的生機與活力確實已出現在世界上的不同地區與國家。
6月上旬,世界銀行發布最新一期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報告將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上調至5.6%。報告認為,得益于少數幾個主要經濟體強勁反彈的支撐,最新全球經濟增長預期比修訂后的1月份預估值高1.5個百分點,將成為近80年來最快的衰退后漲速。
以此為背景,2021年的全球經濟與以下關鍵詞息息相關,即“恢復性增長”“分化發展”和“高度不確定性”。
“‘恢復性增長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即便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一些地區肆虐,我們也能從各國已經披露的數據看到,整體上,世界經濟正在經歷恢復性增長。我們不必太擔心今年的世界經濟,因為有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很強大的引擎會提供比較充足的增長動力。從一季度的數據看,無論是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18.3%的同比增長還是美國GDP的6.4%增長(按年率計算),都給市場帶來了信心。”接受《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采訪時,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這樣分析。
“高度不確定性”主要與疫情反復有關。盡管一些主要經濟體將推動全球經濟出現80年來最快的衰退后漲速,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整體上仍將繼續艱難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影響。
今年上半年,在拉美地區,巴西、智利、秘魯等國家經歷了疫情反彈,多項疫情指標創下新高;而最早在巴西出現的變異新冠肺炎病毒還跨越國境,在多國傳播。聯合國也在近期指出,受疫情影響,巴西和拉美地區其他一些國家的經濟發展仍將在較長時間內處于低谷。在亞洲,疫情正令印度經濟雪上加霜。過去一年多時間里,疫情令印度的總貧困人口增加到1.34億人;進入2021年,新一波疫情來襲,印度經濟更是持續低迷,僅4月、5月兩個月份就有2270萬人失業。
“分化發展”特別值得關注。陳鳳英指出,盡管幾乎所有國家都需要面對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發展中國家整體上需要面對更棘手的局面。發展中國家缺乏足夠的疫苗,也缺乏資金,可是無論對抗疫情還是疫后經濟恢復,四處都離不開資金支持。更不利的一點是,今年以來,資本流入發展中國家的趨勢并不明顯。
具體說,新冠肺炎疫情阻斷了這一趨勢:在疫情前,全球化促進了后發國家對富裕國家的追趕,彼時全球貧富差距還是在縮小的。如今,前述努力被打斷了。“后發國家沒有實力得到足夠的疫苗,也就無法及時開放,他們的市場也就無法較好地融入到全球化當中去,所以這些國家的經濟會越來越糟糕。我們需要對他們給予更多關注。”陳鳳英如此強調。
今年一季度,美國經濟獲得了不錯的增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經濟室主任羅振興告訴《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美國經濟一季度的增長主要得益于以下4個因素:疫情形勢好于預期、消費強勁、投資好轉、聯邦政府支出增長。
一季度,美國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速度超出預期。在美國成年人群體中,超過50%的人口已經接種了疫苗;在有些州,70%的成年人已經完成了疫苗接種。疫苗接種形勢的持續好轉,意味著整體感染率的降低。預測認為,美國疫情會在今年三季度得到控制。與去年比較,疫情在該國已經得到了明顯控制,這對美國經濟形成的積極影響十分明顯。
疫情的好轉和管制措施的放松,讓民眾可以走出去,消費也隨之穩定。此外,與去年企業投資的不理想比較,今年一季度,美國企業在知識產權、設備領域的投資增長顯著。
“政府支出對經濟的支撐作用也比較明顯。上一屆美國政府在2020年就已經通過了相關救助措施,拜登政府上臺后,公布了更多救助計劃。這些計劃與措施在今年3月份的時候開始發揮作用。”羅振興這樣解釋。
盡管如此,下半年,美國經濟仍需面對諸多考驗。
變異病毒的威脅仍然存在。如果新冠肺炎病毒的變異超出預期,即便它沒有出現在美國境內而是出現在美國境外的其他國家,也會對美國經濟產生不良影響,因為這意味著外部環境會惡化。
高水平通貨膨脹的風險不容忽視。截至目前,美聯儲仍然認為眼下的通脹上升是溫和且短暫的。這種看法并不必然正確。伴隨疫情后的逐步解封與經濟的回暖,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迅速上漲。羅振興指出,人們對美國長期通脹的預期仍維持在2%左右,不過一旦當前的通脹上漲改變了人們對長期通脹的看法,它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沖擊美聯儲的政策走向。對美國經濟而言,這不會是好消息。
地緣政治上的風險也并沒有比以往減少。一些國家正圍繞貿易爭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然而立場上的差異無法在短時間內被改變,因此變數并沒有消失。
此外,供應鏈的中斷風險仍然值得關注,這也是美國政府特別關注的問題。6月8日,美國白宮公布對半導體、藥品、關鍵礦物質、大容量電池4類關鍵產品供應鏈風險的評估報告,要求聯邦政府采取措施解決這些關鍵產品的供應鏈脆弱性。
隨著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速度的加快和傳統旅游旺季的到來,歐盟多個國家正進一步放松針對疫情的限制措施。
意大利5月16日正式對部分國家的游客開放邊境。德國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也在持續向好,從5月19日起,包括柏林在內的多個州開始小幅解封。5月19日,法國也正式進入解封第二階段,有限制地開放關閉數月的餐館、商場、博物館和電影院等。
“歐洲的底氣在疫苗這里。目前,在歐盟層面,疫苗接種率已經達到了30%且還在加速推進。按照歐盟公布的計劃,他們要在7月以前達到群體免疫,即全部人口的60%—70%完成疫苗接種。與此同時,有些歐洲國家的疫情看上去控制得并不太好,但他們也決定逐步放松管制,這是因為現實壓力太大了,為了經濟不得不這樣做。其實大家都在權衡,一端是穩經濟,一端是抗擊疫情;疫情控制得好,放松管制的步伐就快一些;控制得不好,放松管制的步伐就慢一些。”接受《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采訪時,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金磚國家暨G20研究中心副主任徐飛彪如此分析。
他指出,在疫苗的促進作用下,下半年的歐洲經濟會更好;如果群體免疫能夠按計劃實現,那在三季度,歐洲經濟就會實現快速復蘇。
更值得關注的是,6月1日,歐洲理事會發布消息,在27個成員國各自完成國內批準程序后,有關增加歐盟長期預算中的“自有資源”收入的決定于當地時間6月1日正式生效。這標志著歐盟的經濟復蘇計劃得以啟動,復蘇基金的籌集工作可隨即展開。
按計劃,歐盟將在2021年—2026年間向國際資本市場最多籌集8000億歐元(依現行價格計算),然后按照各個成員國提交并核準的經濟復蘇計劃,歐盟委員會再以撥款和貸款相結合的方式分配基金。
“上述計劃的實施,意味著歐盟將因禍得福。為什么?因為自成立以來,歐盟一體化其實走得比較坎坷。至今,歐盟一體化在貨幣領域走得遠一些,他們有歐元;但在財政領域,沒什么成果。這次復蘇計劃的開展,意味著歐盟可以在自身層面籌資發債,對財政一體化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可以說,疫情促成了歐盟的財政改革。”徐飛彪這樣強調。
2020年7月份,歐盟各國領導人就“下一代歐盟”復蘇計劃達成協議,當時協議涉及的復蘇基金金額為7500億歐元(按彼時價格計算)。
6月8日,日本內閣府公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日本GDP折合年率環比萎縮3.9%。這意味著,去年三、四季度的正增長趨勢,如今再次被打斷。
“日本經濟之所以出現如今的大幅度衰退,主要矛盾還是在于疫情,進一步說,是因為日本政府在應對疫情問題上失策,才導致該國國內很多經濟活動受阻甚至擱置。”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陳友駿在接受《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疫情令經濟承壓,而經濟壓力令日本政府不能不舉辦東京奧運會。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原本要在2020年舉辦的東京奧運會,被推遲至2021年。如今,日本疫情尚未穩定,奧運會卻似乎再也不愿繼續延期了。
“日本政府在算經濟賬。很多消息已經顯示,就算東京奧運會正常舉辦,也很可能無觀眾入場,且因為疫情,海外游客將大幅度減少。但聊勝于無。該國政府前期已經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或多或少他們都希望盡可能減少損失。而目前看,舉辦奧運會比徹底放棄舉辦還是強一些的。”陳友駿這樣說。
他同時指出,舉辦東京奧運會對日本首相菅義偉是有好處的。“若取消奧運會,菅義偉(自民黨)無疑會遭到反對黨和黨內反對派的攻擊,這會影響他在9月份的黨首選舉,威脅其日本首相的位置。因此,在外界看來,東京奧運會面對兩個選擇,舉辦或不舉辦;但對菅義偉而言,選擇只有一個。奧運會若順利舉辦,會為其在接下來的黨首選舉中增加政治籌碼。”
日本經濟整體的不景氣,令該國政府不得不尋求新出路。
近期,日本自民黨(執政黨)提出“新成長戰略”框架大綱。與以往聚焦刺激經濟和重視振興產業的戰略不同,新戰略計劃明確指出,日本今后的經濟增長、產業振興和企業投資等,將與國防安全、軍事保障及遏制能力等有機結合。
“新成長戰略”計劃書中存在一個比較突出的核心詞,即“安全”。它把“安全”提到了不同以往的高度,旨在以確保經濟安全為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來制定與未來有關的經濟增長戰略,包括產業政策等。
“特別是,日本政府希望通過新戰略的推行來補短板。而此處所謂的短板,是指日本一些已經失勢或沒有很強競爭力的產業,無論傳統經濟領域還是新興經濟領域。其中,半導體是非常關鍵的一塊。上世紀90年代,日本半導體產業有過不一般的輝煌光景。如今,疫情背景下,半導體的供需在全球出現了極度不平衡現象,給日本帶來了很大損失。日本政府希望有所改變,而‘新成長戰略意味著他們開始行動了。”陳友駿如此分析。
“新成長戰略”還強調了“遏制”,說明該計劃書以及未來與此有關的行動,很可能具有競爭性和攻擊性,這值得外界特別關注。此外,“遏制”也意味著,日本會繼續推行提質升級,從而促進該國產業鏈整體向中上游更進一步。
印度中央統計局5月31日公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該國經濟同比增長1.6%,符合市場預期。而去年四季度,印度經濟同比增長0.4%。兩個季度的連續增長,終于讓印度擺脫了此前的衰退景象。
“在第二波疫情沖擊之前,一些行業的上漲為印度經濟帶來了復蘇跡象。一季度,印度消費支出同比增長2.7%,制造業和建筑業的年增長率則分別達到了6.9%和14.5%。在此推動作用下,印度經濟一季度實現了增長。”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這樣告訴《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
一季度數據帶來的喜悅并沒有持續太久。印度仍然不得不面對以下事實:4月份以來的第二波疫情,讓該國付出了沉重代價。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6月9日凌晨,印度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約2900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35萬例。5月份,印度失業人口超過1500萬,失業率則從4月份的7.9%急劇上升至11.9%;不少工廠迫不得已減產甚至停產。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印度股市。截至6月1日,MSCI印度指數已比年初上漲14%還多,明顯優于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表現;不僅如此,印度本地股指Nifty?50更是一度創下歷史新高。
梁海明告訴記者,年初至今,外資購買印股已超過70億美元,在亞洲各主要股市僅次于中國,顯示出外資對印度疫情相對樂觀的態度。整體上,外國投資者認為,從封城嚴格程度、疫苗接種、防疫經驗累積等各方面來看,第二波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較第一波疫情小一些。外國投資者對印股相對樂觀的情緒,也反映出他們認為印股長期高增長的投資價值沒有改變。
他同時指出,下半年,印度經濟需要為多重潛在風險做好準備。
旅游收入可能減少。如果印度疫情維持現狀,其他國家可能會繼續擴大與印度的旅行限制。
紡織業可能對印度經濟造成沖擊。在全球紡織業中,印度紡織業舉足輕重,該國是全球第二大紡織品生產國和第五大成衣貿易國。因為疫情,印度主要的服裝生產中心,德里和班加羅爾的工人曠工率高達50%。紡織業目前面臨勞動力短缺、生產活動停滯等問題,企業或被迫減產甚至轉移產地、搬遷工廠。
疫情令印度民眾家庭收入下降、就業崗位減少,這將持續沖擊印度的消費市場。而私人消費在印度經濟中所占比重超過55%,因此它很可能會進一步打擊印度經濟的整體表現。
若印度疫情形勢無法好轉,全球商業生態和供應鏈也將受到打擊。在全球供應鏈領域,約80%的商品貿易通過輪船進行,而全球約170萬海員中超過20萬人來自印度。若海員無法正常工作,對全球商品貿易和印度經濟的影響將不言自明。
中國:推動高質量增長正當其時
當地時間5月31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報告指出,2021年,中國經濟將增長8.5%;而世界銀行也在6月8日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將中國2021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從此前的7.9%上調至8.5%。
為什么國際組織對中國經濟前景信心十足?
商務部國際經濟貿易合作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告訴《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當前,國際組織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普遍維持在8%左右,說明他們對我國經濟持續復蘇的前景是看好的,這種態度從早些時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報告就能看出。去年以及今年年初,各種數據還沒公布的時候,IMF就認為中國經濟會在2020年增長1.9%,2021年增速將達到7.9%。無論去年還是今年,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保持很好的表現,至少與3個方面分不開。”
中國是全球抗疫防疫最成功的國家,沒有之一。對于復工復產、經濟復蘇而言,這是極其關鍵的前提條件。生產生活秩序基本恢復以后,偶爾局部出現的輸入性病例不會影響整體局面。另外,中國在新冠肺炎疫苗接種方面也展現了出色的工作與成果。這些是中國經濟秩序持續向好的保障。
中國切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推動高質量發展;特別是減稅降稅政策的實施,用真金白銀給中小微企業提供了更多支持與幫助。
中國經濟的穩步恢復,也與我們強大的消費市場的形成有關系。目前,我們的消費升級特征非常明顯,消費對經濟的貢獻已超過60%,向65%靠近。依托超大規模的內部市場,中國經濟復蘇具備了最重要的穩定因素。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經濟持續復蘇。同時,在備受關注的消費領域,我們也要注意家庭債務的上升問題。
“過高的債務會對消費市場的可持續增長構成壓力。而為了預防債務風險,未來很長時間,我們需要致力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從而切實提高居民的實際消費能力。這就又帶來一個新問題,即收入提高、勞動成本上升,企業承受的壓力也會上升。怎么辦?一方面,咱們國家需要繼續通過減稅降費措施,減少企業壓力,同時加大金融對企業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堅持用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增加企業生產的技術含量,努力擁有更多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提升企業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打開更多利潤空間。”張建平這樣對記者強調。
他還指出,要促進內部消費市場的不斷成長,除了要增加居民收入,還要注意社會保障覆蓋面的擴大,讓大家有消費的底氣;同時,也要努力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切實保護好消費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