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正式施行。這是我國第一部直接以“鄉村振興”命名的法律,也是一部全面指導和促進鄉村振興的法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鄉村振興促進法第十二條提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堅持以農民為主體,以鄉村優勢特色資源為依托,支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程芳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指以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為路徑,以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和產業功能轉型為表征,以產業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為結果,通過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在農村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甚至農村產業空間布局的調整。如以種植業為基礎,建立農產品原料基地,向農產品加工、農村服務業等業態延伸發展。例如,集生態科技農業、生態餐飲休閑、親子游學、會務服務、特色農產品銷售為一體田園綜合體,就是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的最佳實踐模式之一。
伴隨現代農業發展進程、城鄉一體化應運而生的田園綜合體,不僅是鄉村振興發展的新動能和增長點,還是區域經濟社會和農業農村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更是我國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村新跨越的創新型載體。
按照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的要求,在塑造鄉村“形、實、魂”上下功夫,建設一批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振興試點之路。
鄉村振興促進法提到國家支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園將是衡量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縣區鄉村發展的重要指標,值得系統性地開發建設與完善。
打造農業產業園要依托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建成一批規模化原料生產大基地,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大集群和大品牌,將產業園打造為品牌突出、業態合理、效益顯著、生態良好的鄉村產業興旺引領區。貧困地區要突出搞好產業扶貧,將產業園建設成為構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的重要平臺。
“十四五”時期的鄉村振興將繼續重點發展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將鄉村基建推進往村覆蓋、往戶延伸,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加強農村資源路、產業路、旅游路和村內主干道建設。從鄉村振興基建投資細分領域的分布來看,公路、信息網絡在鄉村基建中投資規模較大,2018年—2020年期間投資規模分別為1.54萬億元和4458億元,占生活性基建設施投資規模的65%和19%。假設城鎮公路投資增速保持近幾年的水平不變,則由鄉村振興基建帶動的公路投資將使公路投資總額每年增速達到20%。鄉村基建的高速發展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同步振興。近日,交通運輸部發布《關于鞏固拓展交通運輸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從建管養運和行業治理等方面提出支撐保障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主要任務,進一步促進農村交通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夯實交通強國建設基礎。
元亨祥自2012年成立以來,始終堅持“新型城鎮化投資運營商”的戰略定位,首創“1+N+IOEPC”的投資模式,助力鄉村建設與發展。該模式通過規劃設計、投資拓展、運營管理一體化的模式,以“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社會資本參與、市場運營”為原則,通過項目甄別、篩選和規劃設計,選擇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區域進行投資,在基礎設施項目與經營性項目的投資比例上進行靈活搭配,從而實現項目融資與投資的資金平衡、周期與節奏的開發平衡、短期與長期的收益平衡,既帶動了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又拉動市政配套的完善,且減輕政府的債務負擔,這就是“1+N+IOEPC”模式的核心優勢所在,是對于人城融合、景城融合、產城融合的示范工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