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入增加了,日子更有盼頭了!”大余縣池江鎮團結村脫貧示范戶鐘壽生正在稻田里忙碌著,望著身后耕作好的稻田,鐘壽生充滿了干勁。
鐘壽生今年42歲,勤勞樸實的他早些年一直種著5畝水稻,農閑時間,在周邊打打零工。自從兩個小孩開始上學后,妻子在家照顧老人和小孩,全家六口人的生活重擔全部壓在了鐘壽生的肩上,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緊巴巴。
那段時間,鐘壽生時常一個人默默地站在門口,望著門前的那片稻田思考著如何讓家庭走出貧困。2015年鐘壽生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大余縣審計局干部謝光勝對他進行結對幫扶。
在幫扶干部的鼓勵和幫助下,鐘壽生流轉耕地40余畝,加上自家的耕地,當年種植水稻50畝。但因為技術不過關,管理不善,加上天氣原因未能及時收割而倒伏,水稻嚴重減產。
幫扶干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積極組織鐘壽生參加鎮里舉辦的新型農民技術培訓班,邀請農技專家到實地指導。同時,鐘壽生潛心鉆研,查閱相關資料琢磨如何才能把稻子種好,他還經常向當地種植能手請教。通過學習,他在選種育種、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技術上有了很大提升。
“窮,不怕!現在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這么好,只要自己肯干,脫貧致富不是夢。”敢想敢干的鐘壽生認為想要摘掉貧困戶的帽子,光靠一個人種幾畝田是不夠的,想要致富需要不斷擴大自己的種植規模。
說干就干。2016年,鐘壽生申請了8萬元產業信貸通,自籌2萬余元,加上農機補貼,購買了插秧機、收谷機、起壟機等,種田全部機械化。當年6月,他與當地四個種植能手合伙成立了綠豐水稻專業合作社,逐步實現了從種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到租種100多畝地的轉變。如今,他們的水稻種植面積達600畝,合作社一年純收入20余萬元,帶動40多戶貧困戶就業。
“現在大多數青壯年都外出工作,很多良田無人耕種,還有一些貧困戶因為身體原因無法耕種,我要把這些資源都利用起來。”鐘壽生告訴記者。最近又傳來好消息,小額免息貨款可以續貸,這讓他可以繼續大展拳腳。
采訪當天,鐘壽生高興地帶著記者參觀他購買的插秧機、耕種拖拉機等。接著,他又帶著我們參觀他新建的一座占地110多平方米的倉庫。他站在倉庫旁邊一臺設備前說:“這是我剛買的烘干機,今年就能投入使用,從此稻谷再也不怕下雨了。”
隨后,他曬出了自己的“脫貧賬單”:過去一年,種植水稻收入4萬余元,為農戶耕地、收割水稻等務工收入1萬多元,農業產業補助4000多元,光伏發電一年收入4000多元。他算了算,這兩年他每年的純收入都不少于5萬元。收入增加了,鐘壽生把他家一樓進行了裝修,添置了家具、家電等,日子越過越紅火。
“好日子是干出來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鐘壽生自力更生,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摘掉了“貧困帽”。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