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亞嵐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科技創新也被提到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只有不斷強化創新,才能源源不斷發展出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而科技創新的發展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支持,同時也給資本市場帶來了更多新機遇。
積極參與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華夏基金基金經理徐猛對《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表示,科創領域重科研、高創新、高成長的特點,契合國家科技興國的發展戰略,具有十分廣闊的長期投資前景。
我們要借力資本市場突破創新,使科技與資本深度融合。“資本市場改革要堅持服務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主體,加大資本市場開放力度,提高直接融資比例,為不同類型、不同生命周期科技型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投融資服務。”長城國瑞證券投資經理趙一俐對《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稱,要完善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在全市場實施注冊制,不斷優化創新資本形成的創新環境,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用零容忍態度防范和化解市場風險。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與國家重大需求,科創板主要服務于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時,特別強調要堅守定位,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強化信息披露,合理引導預期,加強監管。
從“科創板”概念的提出到首批科創板企業上市僅僅經歷了295天,趙一俐表示,這體現了國家改革融資結構的決心,也反映了國家對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型企業的大力支持。科創板不僅能夠為科技創新型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資方式,還為國內投資者創造了分享企業收益和投資價值的機會。
科創板開板即將兩年,不僅為我國經濟結構的創新轉型提供了新思路,也為創業投資帶來新機遇。
截至2021年5月31日,已有282家公司在科創板實現上市,其分布以先進制造業和生物產業等“硬科技”為主,即以芯片和信創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以生物制藥為代表的生物產業,及以工業智能化和汽車智能化為代表的智能制造,均為“十四五”期間最具時代感的產業。
科創板支持的都是科技創新企業,投資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芯片、半導體業、智慧城市等,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告訴《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這些都是國家重點戰略支持的方向。“另外,科創板實行注冊制也將推動資本支持更多具有科創潛力的公司。”
業內專家認為,科創板未來可挖掘的市場空間較大,成長空間值得看好。
富榮基金研究部總監郎騁成對《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表示,科創板自去年三季度以來調整近一年時間,估值在高成長性基礎上有了較大程度的消化。“我們看好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高附加值、高利潤率板塊,芯片國產替代尤其是中上游設備材料、智能汽車、AIoT、云計算等領域是重點關注板塊。”
趙一俐告訴《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當前科創板中,半導體、計算機等信息技術企業市值占比近50%,其次生物醫藥企業市值占比30%,高端制造設備企業市值占比約10%。這三大產業引領了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向,是科創板值得布局的板塊。
首先,隨著5G時代加速到來,數字經濟快速崛起,對于以芯片為代表的半導體零部件需求大增,然而海外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內仍不容樂觀,對于半導體零部件的供應嚴重不足;此外,全球保護主義升溫,美國對我國相關企業進行了打壓,將部分企業加入實體清單,對科技產業的關鍵零部件及技術斷供,迫使我們加速實現相關產品國產替代化,所以聚焦數字經濟產業鏈中下游領域、貼合5G通信周期的信息技術板塊值得期待。
其次,大健康的背景下,國家加快完善醫藥體制,鼓勵創新藥研發,生物醫藥板塊獲得中長線利好。
最后,在人口老齡化和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科技代替人力成為第一生產力是大勢所趨,高端制造設備的生產和供應商肩負重任。“雖然目前科創板整體估值水平較高,但對于仍處高速成長階段的科創板公司而言,短期的估值并非核心矛盾,未來成長性、賽道、空間才是關鍵。”趙一俐如是說。
科創板是一個值得投資者和機構進入的板塊,但這并不代表入場無風險或風險小,投資者應挖掘科創板公司背后的價值。
趙一俐認為,首先是對賽道、對行業的分析,是否符合國家發展戰略,是否代表未來產業發展趨勢,行業景氣是否存在周期性等;其次是對標的公司的研究,比如公司基本面情況,公司在行業的地位、科研能力、業績狀況等。“總體來看,無論市場波動如何,投資者應堅守自己的價值投資理念。對于中小投資者來講,合理配置科創板ETF,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和君資本資深合伙人易陽春則對《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表示,一是公司要有硬科技,二是公司的硬科技要有轉化市場價值的潛力,二者都不可缺。“另外,還要謹防假科技、聽風追風,建議沒有專業知識的股民不要碰看不懂的科技公司。”
科創板塊相對而言屬于高風險、高波動率的板塊,郎騁成建議投資者適度分散投資,以基本面為核心選擇估值與業績相匹配的公司。
科創板立足于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推動新經濟的發展。申萬宏源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在《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來看,中國經濟重點發展的方向還比較集中在新經濟產業如生物醫療等,高端裝備占比并不是特別高。“中國產業門類比較齊全,各行業都有以科技引領發展的要求,從拓展空間來說,發展如何更全面是下一步要考慮的問題,鼓勵或積極引導相關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特別是引導那些國家還比較支持,但市場認知并不充分的企業,讓這些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獲得更大助力,這是科創板最需要推動的問題。”另外,科創板的機構投資者數量也并不多,包括相關的基金產品,在現有條件下如何進一步拓展基金和機構投資者隊伍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投資者要基于對市場、技術以及企業標的這三個方面來選擇,或是篩選更優秀、更務實的企業。”艾媒咨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向《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透露,因為科創板對利潤沒有明確的要求,因此有些企業為了上科創板,財務包裝的成分會比較多,這并不是一個好現象。“希望未來科創板能夠為有足夠科研、技術實力的團隊在布局新賽道、高門檻及需要高投入的賽道上,提供更好的市場環境。”
在和君咨詢合伙人曾喬看來,比較看好兩個機會,一是未來科創板如何吸引更多海外優秀的高科技公司來上市;二是如何用中國的科創經驗和產業基礎來吸引其他發展中國家,比如東南亞、非洲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未來的新科技公司。“假設一些發達國家真正優秀的科技企業能到中國來同步上市,就意味著他們的科技能夠真正和中國的廣大市場產業基礎相結合,這也是中國產業互聯網下一步的趨勢和機會,因為供應鏈在中國,產業需求的基礎也在中國,所以新科技要抓住機會和中國市場結合;假設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市場不足以支撐這種科技布局,那中國資本市場的經驗能夠起到非常好的實踐作用和經驗。”他向《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稱,這是科創板長期來看必須做的事情,也是大勢所趨。
“科創板的基本使命是解決大國博弈背景下,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因此,思考哪里是科技創新的高地,就看哪里是中國核心技術的瓶頸所在,資本聚焦的投資機會的核心陣地都在這里,從2019年開始的芯片熱潮到最近的華為鴻蒙主題可見一斑。”和君資本高級合伙人鐘昌震對《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說。
科技創新與傳統行業的融合已成為產業結構向高端轉型的關鍵。
“可以說,絕大多數行業都有科技創新的潛力,包括傳統產業,如消費、醫藥、地產、健康、礦產等。”易陽春稱,下一代領頭羊都是產業經營能力+科技創新能力結合的企業。此外,科創領域也不能一概而論,要基于行業來布局。一般來說,不同的科創方向在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程度的應用。例如,數字化在消費領域需要重點投入;自動化機器人設備在生產制作行業需要重點投入等。
首先,科創板和創業板的注冊制改革,已經為科創型企業打開了通向資本市場的通路,“但實際上企業本身對如何有效利用好資本市場并沒有充分的認識”。和君資本合伙人陳誠認為,上市公司和準上市公司群體本身需要加強對資本市場工具有效利用的理解,快速適應注冊制下的資本規則。“從政府和監管的角度,可以加強普及工作。”
其次,在投資者端,陳誠向《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表示,目前關于高科技企業的估值框架體系正在逐步形成的過程中,市場需要一個快速適應的過程,從配套制度的角度,如果能大力推進機構投資者的持股占比,應該會加速科技型企業估值共識的形成。
最后,科技創新的底層邏輯是試錯,資本市場應該給科創企業更大的容錯空間,這意味著市場投資風險的加大。在陳誠看來,可以考慮為更高風險偏好的資本設置更靈活的制度安排,為創新打開更大的空間。
創新融合是中國經濟繼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取向。
通俗來講,就是“鼠標加水泥”,桂浩明稱,結合中國經濟現狀,科技創新還有極大的空間,例如,我國已經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機器人生產國家,“由于新增勞動人口的下降,更多工作需要機器人來取代,這在創新融合方面具有很大的特征,普通的機器裝上一個智慧的電腦,通過機器人的設置使其從自動化向智能化挺進,這是一個重要方向”。
另外,我國產品質量不斷提升,但從設計等方面來看還有弱點,桂浩明認為,強調設計也是一個創新,不僅包含外觀設計,也包含內在的設計。“實際上,在海外設計也被認為是創新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科技企業如何把工業設計和科技、智能化等有機結合起來,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前景。”
對企業來說,趙一俐表示,要把提高核心創新能力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基點,順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重視創新型人才建設,建立健全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將其擁有的知識優勢、技術優勢轉化落地,不斷吸引資金進駐。
從投資角度來看,業內專家認為,有關智能發展的領域其實大有可為。
在張毅看來,其中涉及的除芯片外,還包括大型裝備、智能汽車、智慧醫療、智慧課堂等,這些需要一定的市場培育,也需要一定的技術門檻。同時,需要加強的還有專業的問題,不論是監管機構或行業主管機構,還是市場的引導機構或市場主體,都需要更加專業。“在A股炒概念時有發生,以往企業拿著科技本身去講故事忽悠股民的事情也并不少見。我們需要更多的技術基礎,在判斷一個新技術、新趨勢、新方向時,消費者的需求、技術能力和水平、技術到產品周期等,都需要更專業的機構或服務主體去分析。未來市場也會需要更多的服務型人才,不僅熟知金融和市場運作,也需要更多技術型背景。”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和硬件算力的提升,我們看到很多傳統行業出于降本增效的目的會進行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改造升級。”郎騁成也表示,首先會篩選出AI技術能真正落地,或已經能看到落地場景,能夠給客戶賦能并創造價值的行業。機器視覺、語言處理等,技術在制造、物流、教育等行業已經得到應用和認可,同時大方向上,看好AIoT領域的投資機會。
此外,從科技創新的角度來看,趙一俐認為,半導體行業的投資潛力也較大。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產品消費市場,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統計,2020年中國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中的占比達34.4%,遠超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然而中國大陸在半導體制造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偏弱,供需嚴重不平衡。尤其在當下海外疫情狀況嚴重,且歐美等國對我國持續打壓的背景下,中國一些企業由于“缺芯”被迫減產甚至是停產。所以未來對于半導體領域的研發投資,包括政策支持是必然趨勢。總體而言,在長期需求確定的情況下,企業兌現業績只是時間問題。
科技行業作為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由于技術更迭較快且細分領域多,研究門檻更高,在信息不透明的情況下市場預期容易大幅波動,郎騁成建議多組織各類渠道的上市公司調研以及投資者活動,讓市場更為了解科技類公司,引導投資預期。“同時加大科技類基金發行力度,引導中長期資金進入科創板塊,增強資本市場價值發現能力。”
我們要進一步發揮資本的力量。目前來看,科創板已經取得了很大發展,與此同時,創業板也著重體現了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
桂浩明稱,現在上市公司數量很多,除已上市的企業,也確實出現了一些不甚符合條件被否的企業,對于我國現在的創業板以及科創板來說,最重要的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擴大隊伍、增加數量的問題,還要提高質量,“一家優質的上市公司能夠發揮的作用,可能要比三家普通的公司作用大得多”。
6月21日,首批9只科創創業50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正式發售。作為科創板和創業板的第一只跨市場指數,科創創業50指數成分股代表性強,偏向大市值、個股權重相對集中、行業特征鮮明、科技屬性突出、成長能力較強、機構配置比例不斷提升。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業內人士認為,雙創50ETF為無法達到科創板或創業板投資準入門檻的投資者,提供了風險更低、可操作性更強的投資方式。
郎騁成告訴記者,雙創50ETF包含的是創業板、科創板的龍頭公司,在營收體量、競爭力上更為占優,盈利穩定性上更強,屬于兩個板塊中的“優中選優”。雙創指數過往2年的表現相對于科創、創業板50也較好。
楊德龍也表示,雙創50ETF對追求成長彈性的投資者來說具備一定的投資吸引力。從盈利的穩定性來說比科創50更好;從成長空間來看,比創業板50成長性更高。當然,雙創50指數的成分股多數還是初創企業,企業在成長過程中仍然有一定的風險。
“指數化投資方式對于科技類企業的投資尤為適合。”和君資本合伙人李麗對《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稱,基于科技行業技術迭代快、高研發投入、高成長的特性,想要深度了解一家上市公司,需要長期持續的跟蹤研究,這并非易事。
對比科創50指數和創業板50指數,創50指數主要分布于生物醫藥、電氣、電子等行業,企業相對成熟、二級市場流動性較好;科創50指數主要分布于電子、計算機和生物醫藥行業,雖然科技屬性相對更強、成長更快,但企業大多仍處于早期階段,自由流通市值也相對較小。
而雙創50指數兼顧了創業板和科創板兩大市場,使投資者可以全面分享各板塊龍頭企業的成長紅利,兼顧了科技屬性所帶來的投資收益,以及投資所要求的安全性。
“從公布的成分股的行業來看,雙創50的權重前三大行業分別是醫藥衛生、工業和信息技術,而這恰恰符合近兩年A股的黃金賽道。”趙一俐稱。
在曾喬看來,雙創指數對我國的投資者來說意義重大。因為我國正好在經過一個歷史轉軌階段,從少數人炒股投資到全民普惠式的大眾理財,我們研究美國理財市場發現一個規律,就是從少部分人掙錢到普惠式大眾理財升級,最關鍵的一個市場叫做被動型投資市場。
而被動型投資主要有兩點,一是要讓大眾具備基礎、簡單、平均的,跑贏通脹為目標的投資機會;二是在這種投資思路之下要有足夠多的指數型投資標的。從這個角度看,一個資本市場是不是成熟,被動型投資品種的標的成熟度、管理規模以及受眾群體的覆蓋度,是一個國家大眾級普惠式金融投資理財服務成熟度的非常重要的指標,這是雙創指數能夠滿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