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雜志、經濟網調研組



在經濟強省山東,魯西南一直是“不溫不火”的存在。既沒有沿海地區率先發展的優勢,也沒有省會城市后發帶動的期許,雖說礦產資源豐富、工業發達,但近年來隨著各類資源的衰減,該地區轉型壓力驟增,尤其是“煤城”棗莊,自被確定為資源枯竭型城市以來,經濟發展明顯放緩,推動新舊動能轉換迫在眉睫。
“棗莊市發展的短板在鎮域,潛力也在鎮域。”3月11日,在加快鄉村振興示范鎮、特色鎮建設工作會議上,棗莊市委書記陳平表示,要突出龍頭帶動,以更大力度推動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棗莊市龍頭強鎮之一,西崗鎮重任在肩,如何立足自身實際,走出一條有特色、謀長遠的轉型之路,是西崗人策馬加鞭、不斷探索的重點。
西崗有很多頭銜——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山東省“新生小城市”試點、滕州市重點規劃區域副中心,但最讓記者意想不到的是,它還是國家級生態鎮和國家衛生鎮。
要知道,西崗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因煤而生、因煤而興的工業大鎮,境內有3座國有大中型煤礦,年產原煤700萬噸,高端化工、機械制造產業發達,規模以上企業27家,是魯南地區重要的煤化工基地。
生態與煤炭,看似矛盾的元素為何會在西崗相得益彰?一個疑問尚未理清,另一個疑問接踵而來。
2020年4月,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全球經濟之際,恰逢國家推進煤炭壓減政策,西崗鎮按照要求作出了一個果斷的決定:關停山東世紀通泰焦化有限公司60萬噸焦炭生產能力,壓減盛隆化工有限公司80萬噸焦炭生產能力。該決定直接導致2020年西崗工業總產值減少25億元,影響工業增加值增幅10個百分點,稅收減收2億元。
“當時焦炭行情很好,兩家企業產品訂單充足,生產經營正常,說實話,我們也很心疼?!蔽鲘忔傸h委書記王家鶴坦言,在討論之初,西崗領導班子也曾有過衡量,一方面,兩家企業都是西崗的支柱企業,產能壓減過多勢必會造成重大經濟影響,需要多久才能恢復“元氣”,尚未可知;另一方面,西崗涉煤產業占比較大,大氣污染防治形勢嚴峻,新興產業體量偏小,經濟外向度不高,新舊動能轉換任重道遠。
未來的發展,取決于當時的抉擇。
“要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果斷淘汰那些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和企業,為新興產業發展騰出空間。”西崗堅定發展初心不動搖:要更有質量的效益,要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速度。
發展理念搞對了,政策舉措也就好定了。為了安全有序地推進壓減工作,西崗領導班子“兵分兩路”,一路人前往企業對負責人進行安撫動員,尤其是世紀通泰,民營企業從無到有,一步步發展起來很不容易,對于關停一時很難接受。彼時,滕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濤為組長的工作專班,通過多次引導磋商,耐心細致地宣傳政策,反復動員,最終世紀通泰同意關停并配合后續安排。
另一路人成立專項工作組,整合企業信息,制定職工安置方案?!吧a線關停之后,涉及職工近千人,如果組織不好、方案不清晰就會引起動蕩,特別是化工類企業,安全隱患很大,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西崗鎮黨委委員、宣傳委員趙政偉對記者說道。動員村級干部,安撫化解職工情緒;離崗之前,安排職業病檢查;聯系其他企業,分流員工,實現再就業;做好工資、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相關結算,盡最大可能保障職工權益……西崗的一系列穩妥舉措得到了廣大職工的認可,“安置方案公布之后,人群中響起了掌聲,我們懸著的心也終于落了地?!壁w政偉笑著說。
至此,記者最開始的疑問也有了初步答案:西崗的種種“意想不到”,恰恰是堅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的應有之義,是有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的必然成果。
轉型,西崗10年前就開始謀劃了。
2012年,依托山東省《關于開展百鎮建設示范行動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和發展的意見》,西崗規劃打造“一城一園一港”發展框架,其中,“一園”便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初的規劃是依托盛隆公司建設現代企業園區,但受南水北調水源保護限制,15公里之內不能有化工企業,在反復調研之后,我們決定培育壯大循環經濟,建設面向魯南地區的綠色循環產業園。”王家鶴說。
騰籠不是空籠,要先立后破,還要研究“新鳥”進籠“舊鳥”去哪?換言之,轉型并不意味著另辟蹊徑,而是要在原有優勢的基礎上,依托煤、延伸煤,但又不唯煤。為此,西崗制定了“三步走”發展目標:
第一步,大力招引綠色循環產業。富利森固廢綜合利用項目是最早入駐產業園的項目之一,其主要利用窯爐余熱和太陽能處置生活污泥及煤矸石等一般固廢,生產新型綠色建材,實現固廢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拔鲘彽拿喉肥媪亢艽螅仁窃弦彩侨剂希瑫r也是固廢,我們采用清華大學污泥固化協同處置技術進行閉環處理,生產全過程無任何外排,年處理能力可達50萬噸,比傳統模式效率提高6倍,產能提高4.2倍。”在施工現場,水發集團山東富利森環??萍脊究偨浝砀禐t告訴記者,該項目將于今年7月中旬投產,年產值預計達3.1億元。
與此同時,投資30億元的陽光能源光伏發電、投資20億元的富利森二期項目、投資10億元的辛誠科創園項目、年產10萬噸的植物貓砂項目等20余個億元級項目紛至沓來,在西崗落地開花?!拔覀兊哪繕耸桥嘤患胰珖G色供應鏈試點百強企業,推動綠色循環產業園入選全國50家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形成廢棄產品回收處理的‘棗莊模式,成為國內領先、極具特色的循環經濟示范園區。”西崗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顏景寧表示。
第二步,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圍繞煤化工、精密鑄造、紡織服裝、建筑材料等產業,西崗建立重點企業發展檔案,逐個研究分析,制定技改方案;以精細化、智能化為導向,推動盛隆化工、辛誠硅業、盛源宏達、盛源榮達、梟隆機械等重點企業加快技術、設備和工藝改造,拉長高端化工產業鏈條,孵化培育高精尖下游項目,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鼓勵支持企業聯系對接高校、科研院所,積極申報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形成一批特色鮮明、優勢明顯、后勁十足的骨干企業。
第三步,跑出工業轉型“加速度”。依托“工業強市、產業興市”3年攻堅突破行動,爭取3年內實現高端化工產值過100億元,新能源新材料過20億元,新型建材、電子商務兩大產業產值突破1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3%,最終形成以高端化工、精密鑄造、新能源新材料、電子商務等為支撐的雁陣集群,實現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九龍灣濕地公園景區

西崗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中心

環衛一體化

綜合性便民服務中心
“這條路可能需要3年、5年甚至10年才能見成效,但是西崗的優勢就在于,這么多年來都是一屆接著一屆干,思路從來沒有動搖過。”在西崗工作13年,王家鶴對這一目標十分有信心,尤其是近年來,西崗黨員干部積極投入經濟社會主戰場,堅持說了算,定了干,不懈怠、不折騰,塑造了顧全大局、擔當作為、敢打必勝的“西崗精神”,并因此榮獲“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這是我們最大的財富,也是發展的最強保障?!彼湴恋卣f道。
“原來這條路多好,現在高高低低,很難走。”前往現代農業產業園調研的路上,途經西環路時,趙政偉對記者感慨道。視線轉向車窗外,道路兩側的麥田也因不時出現的塌陷斷層,被分割成一塊塊“梯田”。
作為資源型城鎮,西崗不得不面對一個共性問題:采煤塌陷區治理。
“自1958年建礦以來,柴里煤礦為國家發展貢獻了2億多噸煤炭資源,同時也形成了2.5萬畝采煤塌陷區,成為西崗的生態‘瘡疤。”西崗鎮副鎮長趙健告訴記者,不同的塌陷區,治理難度和投入程度也不一樣?!坝械闹皇菧\水,比較好治理,可以恢復成一般耕地,目前西崗已成功復墾耕地1.5萬多畝,總投入1.5億元;有的水域比較深,無法復墾,就要采用其他方式開發?!?/p>
九龍灣濕地公園便是探索的方式之一。初夏時節,公園兩岸白楊挺拔、綠柳婆娑,置身其中涼風習習、心曠神怡?!斑@里原來是一片采煤塌陷水域,近年來,按照‘人水和諧、綠色生態、宜居宜游的定位,西崗投資1.27億元高標準修復濕地生態,建設園林景觀,累計整理土地380畝,清淤河道3.5公里,新建景點30余處,栽植苗木28萬株,讓昔日破敗的塌陷區成為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新景點?!蔽鲘忔傸h委副書記宋海波表示,下一步,西崗將繼續推進九龍灣濕地公園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吸引滕州市民周末游西崗、自駕看濕地,打造集鄉村旅游、休閑采摘、藝術游覽、研學教育、農業示范于一體的旅游新去處。
發展光伏產業是治理的另一種方式。2020年,西崗利用孫寨村、程樓村西側、丁莊村、西環路以西約6000畝塌陷地和一般農用地,引進滕州200兆瓦漁光互補項目。該項目集現代農業、漁業、新能源光伏發電于一體,預計2022年年底建成,按照25年有效發電量68億千瓦時計算,總電費收入可達26.6億元,每年可減少使用標準煤10.89萬噸,減少粉塵排放量7.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13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0.82萬噸,既能有效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也能擴大環境保護效益。
塌陷區治理最根本的還是要把保障民生落到實處。為了改善采煤塌陷區及周邊群眾的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西崗自2009年開始推進搬遷安置工作,截至目前,共完成16個村莊的搬遷整合,轉移農村人口2.7萬人,建成新型社區200萬平方米,騰出土地3000畝?!鞍阉輩^周圍的村莊搬到城鎮,一方面能夠最大程度地釋放產能,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人口集聚,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做強做優,進而推動‘一城(中心城區)建設?!睋w政偉介紹,截至2020年末,西崗城鎮建成區面積已達10.3平方公里,“一城”建設初具規模,配套較為齊全,下一步將在社區管理和服務上加強提升。
“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蔽鲘徴J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將高質量發展的觸角延伸到基層社會治理上來。
“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也是矛盾和問題最直接、最集中、最突出的地方。老百姓的訴求是什么、怎么解決、困難在哪兒,這是關鍵所在?!痹谖鲘忔偩C合治理中心主任孫友峰看來,基層社會治理不是簡單地去管群眾,而是要解決好他們關心的問題。
4月28日上午10點3分,西崗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中心接到馬廟村網格員張存洪上報,該村柴里小學對面自來水主管道破裂,水流很急,請求派遣相關部門檢修。9分鐘后,指揮中心將該情況匯總分派給水利部門,要求盡快核實處理。16點4分,水利站完成搶修并上報指揮中心,隨后,張存洪上傳驗收照片,確認管道、路面修復完成。
借助這一高效反應機制,2020年以來,西崗共采集相關網格事項1.6萬余件,平均辦理時間17.6小時,辦結率達100%,西崗群眾將其稱之為“五千五萬”網格化治理樣板,具體而言——
一是發展紅色黨建,引領千家萬戶。推進黨建與網格深度融合,健全黨委、黨總支、網格黨支部、單元黨小組四級組織架構,按照“村支部書記就是網格長”“黨員都是志愿者”的要求,確定73名黨員網格長、577家黨員中心戶、805名黨員志愿者,實現一個網格一座堡壘,一名黨員一面旗幟。
二是織密全科網格,理順千頭萬緒。高標準編制網格化管理示意圖,統一網格代碼,實現全域戶籍人口信息、重點人口信息、商戶經營信息、車輛流動信息和城鎮管理信息“一圖全攬、一鍵直達”。
三是搭建數字平臺,聆聽千言萬語。整合“雪亮工程”、數字城管、“天網工程”、環保監控等六大平臺,建設鎮級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中心,形成信息采集、受理、分流、督辦、反饋、驗收服務閉環,基本實現“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難事不出鎮、落實不過夜”。
四是推廣碼上西崗,囊括千變萬化。開發推廣網格碼、商戶碼、市民碼、監管碼等10余種功能二維碼,實現90%的民生事務“掃碼直達”,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五是堅持有呼必應,不辭千辛萬苦。開設“智慧西崗”公眾號和2112590(諧音“一按我就動”)網格專線,群眾多渠道反映問題,指揮中心實時接收分配,真正實現“群眾呼網格應,網格呼平臺應,平臺呼部門應”。
“一開始我們想建設大范圍的‘智慧西崗,涵蓋交通、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調研之后發現需要2億元的預算資金,這對我們來說是個大數字,而且后期維護費用也非常高昂。之后根據鎮域實際情況,我們決定先就網格化管理進行專項建設,事實證明,這是最適合西崗的選擇。”在王家鶴看來,只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合力而為,就能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
基層社會治理如此,工業城鎮高質量發展亦是如此。不可否認,今后的西崗仍將面臨諸多選擇,涉及土地的、涉及資金的、涉及項目的、涉及人才的,如何做出更加有定力、長久共贏的抉擇,此時的西崗或許無法回答,然而我們已經開始期待!
調研組:陳志強?劉越山?張軍紅?馬淑貞?劉一煊
執筆:張軍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