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丹
在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擺脫貧困重大思想的指導下,中國農村扶貧由粗放式扶貧向精準式扶貧轉變,扶貧應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瞄準“志”與“智”,從文化和精神層面及時補位、造血幫扶,最終全面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阻止貧困代際傳遞、助力貧困地區脫貧致富。高職院校教師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的職責與任務,是中國農村扶貧的主力軍。正確把握貧困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脈絡,在繼承和發揚貧困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運用高職視覺藝術類教師專業知識和技能,通過現代新技術、新手段進行文化扶貧服務,增強脫貧致富本領和文化自信的路徑,探索“雙一流”背景下高職視覺藝術類教師文化扶貧服務的新模式。
一、以美好生活為目標,線上線下扶志服務
(一)改變觀念,扶斗志
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進取、安于現狀。有的貧困戶確實有困難,但有的貧困戶缺少斗志,總覺得自己沒文化、沒本事,改變不了貧困的現狀。因此,高職院校要先從“美”和“好”的角度改變和提高貧困人口的思想觀念、精神狀態和生存技能。發揮文化的教化作用,摒棄不思進取的保守思想和落后觀念,改變長期處于貧困中的人們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等,輸入新的文化、知識和價值觀念,整體提升貧困群體的素質,打破文化貧困的循環。改變信息閉塞造成的無知,引導和鼓勵他們遠離謬誤、崇尚真理,學會獨立思考,運用智慧努力追求美好生活。
(二)提高認識,立愿景
“雙一流”背景下,文化扶貧工作應該緊緊抓住新媒體深入千家萬戶的特點,把文化教育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通過寓教于樂的文化扶貧模式提高貧困地區群眾對新文化、新技術的接納程度,促進貧困群體的文化提升。通過實地交流、線上溝通,借助新媒體手段架設黨的政策扶持與農民美好生活愿景之間的橋梁,使貧困地區群眾產生情感認同和價值共振,產生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向往,為貧困地區群眾內生動力的激發,熱愛美、創造美精神的煥發,傳播美、推廣美的產品能力的提升,直至脫貧致富,提供具體幫扶與服務。
二、以美術教育為主要載體,點面結合扶智服務
(一)專業技能助力文化扶智
大力扶持貧困地區的早期教育,提升貧困兒童的學習和認知能力。通過高職藝術設計類教師“畫”的基本功,動漫設計與制作、影視制作、環境設計等知識和技能,通過現代新技術和新手段,對貧困地區群眾尤其是貧困地區教師教學新技術新手段培訓、青少年和兒童輔導美術基礎、手工制作,開展平面動畫或數字媒體方面的培訓等。高職院校可以每年不定期派教師支教,寒暑假組織師生“三下鄉”活動,平時線上組織培訓等,還可以指導青年貧困群眾通過新媒體自學一些可以短期學會的職業技能,使其在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后,具備一定的謀生技能。相較于單純的資金扶持,職業教育助力脫貧效果會更加持久,會對貧困地區產生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資源共享拓展扶智空間
利用國家教學資源庫及省級在線課程資源,將在線資源無償提供給貧困地區的師生在線學習,并同步進行相關指導。例如,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的影視動畫國家教學資源庫以及數字平面制作、植物配置、圖形創意、音頻編輯等課程無償對外共享,輻射全國各地。在線課程資源齊全,知識顆粒化,目標任務化,內容項目化,技能層級化。每個項目都由學習目標、微課視頻、一體化教材或課件、項目實訓、在線檢測、拓展資源、主題討論等組成,非常適合在線自學。通過資源平臺打破地區、產業、文化間的信息孤島,使分散在不同文化和產業的需求及供給能夠快速匹配,真正實現精準幫扶。資源共享降低了文化傳播的成本,提高了文化扶貧的工作效率。
(三)多樣活動豐富扶智手段
文化扶智并不是只有通過培訓授課才能實現,還可以通過一系列活動提升村民審美意識。高職藝術類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寫生教學活動,深入貧困點開展讀書會、非遺展、寫生作品展等活動,通過藝術潛移默化的作用感化人心,激勵群眾的生活工作斗志,在輕松的氛圍中傳達正能量。同時幫助他們樹立“互聯網+”“農村電商”以及建設“美麗鄉村”“鄉村振興”理念,開闊視野,在欣賞交流中提升審美意識,提升發現美、創造美和傳播美的能力,提升文化科技素養和文化自信。
三、以美術設計為重要手段,專業課程對接營銷服務
高職院校較本科院校進行文化扶貧更有優勢,其分布范圍廣,且專業技能性強。高職藝術類教師可以通過課程與扶貧對象對接,用專業知識點對點服務,打造扶貧對象特色文化產業,促進貧困地區“一村一品、一鄉一特、一縣一業”產品推廣。
(一)視覺傳達課程對接品牌設計
品牌宣傳是營銷的一個重要點,以品牌帶動經濟發展,走品牌發展之路是大勢所趨。深入了解扶貧點的文化傳統、特色產品、生態環境等,將這些資源帶入課堂,通過藝術設計專業、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的課程對接扶貧點的品牌設計。例如,標志設計課程對接農村產品LOGO設計;包裝設計課程對接農村土特產的包裝設計;數字平面制作課程對接海報制作、宣傳欄設計等。將真實項目帶入課堂,指導學生進行創意設計,最后將完成的成果提供給扶貧點,這樣扶貧點的品牌宣傳就得到了落實,也會大大提升。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教師致力于文化扶貧服務,如數字平面制作課程團隊多次到龍窖山村實地調研。龍窖山村歷史文化獨特,自然資源豐富,作為中國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品牌形象亟待推廣。師生經過多次與當地村干部及村民的深度交流后,課程團隊開發了“助力美麗鄉村,設計美好生活”為主題的課程內容模塊,助力優秀成果再服務鄉村。數字平面制作課程團隊以真實扶貧服務為教學主線,在2020年教師教學能力競賽中榮獲湖南省一等獎,國家二等獎。
(二)景觀設計課程對接環境優化
鄉村旅游作為人們出游的主要方式,朝著融觀賞、考察、學習、參與、娛樂、購物和度假于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從最初的“農家樂”和鄉村田園觀光,到現在的鄉村觀光、休閑、度假的復合性功能結構,鄉村旅游逐漸朝著“鄉村旅游+”的方向發展。未來,鄉村旅游將從原來單體農家樂發展向特色村鎮、田園綜合體、共享農莊等國家政策主導的新形式轉變。高職院校中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大量課程可對接美麗鄉村的設計及實施,如景觀規劃設計課程可以對接鄉村整體風貌及旅游規劃設計;庭院景觀設計課程可以對接鄉村民居環境改善設計;植物配置課程可以對接鄉村公共用地綠化、道路綠化、農業生產用地綠化設計,運用鄉土樹種節約成本,使植被既具有美化作用又具有經濟價值;生態水體景觀設計課程對應鄉村水體景觀、生態濕地設計;景觀施工工藝課程對應鄉村建設施工中就地取材、按圖施工、控制造價等內容。專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實地考察、校村合作、聯合打造舒適宜人的生態旅游環境,突出村莊風貌的特色,吸引游客,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推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
(三)傳媒類課程對接營銷推廣
要帶動經濟解決扶貧關鍵點,品牌推廣至關重要。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動漫專業、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的相關課程可以對接扶貧點的特色文化和產品的營銷推廣等。例如,手機App制作等課程可以對接公眾號設計;數字動畫制作、廣告制作等課程可以對接產品宣傳片制作等;廣告文案設計、廣告創意與策劃等課程可以對接電商指導、營銷策劃案等,鼓勵農民開網店,通過電商將特色文化、特色產品等推銷出去。高職院校還可以利用自身優勢為農民建立對外溝通平臺,促進農產品銷售,吸引投資商,達到脫貧致富的目的。在充分利用優秀傳統資源、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貧困地區內在活力得以激發,市場經濟適應能力得以提高,貧困地區群眾致富本領得以增強,真正擺脫貧困。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視覺藝術類教師文化扶貧服務要“志”“智”雙扶,既要幫扶思想觀念的改變,又要幫扶操作技能的訓練;既要幫扶志氣的凝聚,又要幫扶致富的本領。結合貧困地區的自然歷史資源,深入研究當地的特色文化,在文化扶貧中加強地方、民族元素,走貧困地區特色化文化建設之路,充分激發貧困地區群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最終過上美好生活。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青年項目“‘雙一流背景下高職視覺藝術類教師文化扶貧服務研究”(編號:19B112)。
參考文獻:
[1]韓艷麗,魏爽.新媒體背景下農村文化扶貧研究[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699-703.
[2]謝匯.基于校農扶貧機制下的高校教學課程對接研究:以藝術設計課程為例[J].美術大觀,2012(7):193.
(作者單位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