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萍,都振玉,王成森,楊守元,馬金一
(1.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 山東濰坊 261061;2.安丘鳳舞山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 山東濰坊 262100)
孔雀自古以來被人們看作吉祥鳥,集觀賞價值、經濟價值、食用價值、藥用價值為一體,備受關注。世界上共有兩種孔雀,即綠孔雀和藍孔雀,綠孔雀又稱爪哇孔雀,是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藍孔雀又稱印度孔雀,目前養殖的主要是藍孔雀,具有抗病力強、適應性廣、生長繁殖期長等特點,具有極高的養殖效益。孔雀產肉量多,肉的蛋白質含量為28%,脂肪約為1%,富含十幾種氨基酸及多種維生素,飽和脂肪含量0.4%,膽固醇49mg/100g,熱量僅為101kcal/100g,遠低于雞和鴨蛋,全凈膛屠宰率達80%以上,且肉質細嫩,蛋白質、氨基酸和鈣含量遠遠高于一般禽類,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政策鼓勵支持集觀賞、食用、保健于一身的珍禽飼養,故孔雀養殖前景是非常開闊的,為了最大可能的提高存欄量,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提高藍孔雀的繁殖率、擴大飼養數量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
目前有關藍孔雀飼養和繁殖的報道很少,而對于藍孔雀產蛋和繁殖情況的研究更少,目前孔雀養殖企業主要參考雞的營養需要配制飼料,影響雞繁殖性能最主要的兩大因素就是能量和蛋白水平,而雞的營養水平是否適合于藍孔雀,本文將進一步進行驗證。
選用父母代藍孔雀,由安丘鳳舞山孔雀養殖基地提供。母孔雀3 歲齡,公孔雀4 歲齡。
日糧采用玉米—豆粕型日糧,結合5%的肉種雞預混料進行自配日糧飼喂,固定能量水平12.13MJ/kg。
采取沙地圍網公母混合飼養方式進行飼養試驗,舍內飼養,舍外放養,按照公母比例1:4 進行配比,選用產蛋期父母代藍孔雀雌性240 只,雄性60 只,試驗周期三個月,從4 月份到7 月份,能量水平固定為12.13MJ/kg,按照不同蛋白水平17%、19%、21%分成三個處理,Ⅰ組、Ⅱ組、Ⅲ組,每個試驗組4 個重復,每個重復10 只孔雀。
采用常規飼養管理,自然通風和自然光照,每個月的早晨空腹稱重1 次,試驗過程中正常防疫和消毒,自由采食和飲水,每天撿蛋兩次。北方地區孔雀的繁殖季節為每年的4~8 月份,產蛋高峰主要集中在5 月份,5 月份之前所產的蛋是整個繁殖期的60%。藍孔雀產蛋特點是產蛋7~10 個蛋之后停產7~15d,然后再開始產蛋,在產蛋期間是隔日產蛋,并且一定要盡快撿蛋,光照時間14.5h。蛋重為110~115g,撿蛋后應盡快消毒后入孵。
孵化時采用恒溫孵化法。孵化溫度37.8℃,濕度60%~65%,2h 翻蛋一次,翻蛋角90~100°,加強通風換氣。孵化室溫度控制在24℃,孵化期28d,孵化期間照蛋檢查2 次,計算受精率。出雛時可以結合人工助產,計算健雛率。
成活率、產蛋量、產蛋率、平均蛋重、蛋形指數、受精率(自然交配)、孵化率、健雛率。
試驗數據先用Excel 進行預處理,結果以平均值±標準誤差表示,采用SPSS 13.0 軟件進行方差處理,P<0.01 為差異極顯著,P<0.05 為差異顯著。
由表1 可以看出,不同蛋白水平的試驗組對平均日采食量造成的影響差異極顯著,并且隨著蛋白水平的提高,平均日采食量有所提高,而對產蛋量的影響也是差異極顯著,但是Ⅱ組的產蛋量分別比Ⅰ組和Ⅲ組高6.4%和4.7%,平均蛋重方面,Ⅱ組極顯著優于其它兩個試驗組,分別比Ⅰ組和Ⅲ組高3.7%和2.6%,成活率方面,Ⅱ組極顯著優于其它兩個試驗組,分別比Ⅰ組和Ⅲ組高4.7%和3.1%,蛋形指數方面,三個試驗組差異極顯著,其中Ⅱ組分別比Ⅰ組和Ⅲ組高3.9%和1.5%。由此可見,當蛋白水平為19%時,對種用藍孔雀生產性能造成的影響效果最佳。
由表2 可以看出,三個不同蛋白水平的試驗組對受精率和孵化率造成的影響,Ⅱ組極顯著優于其它兩個試驗組,受精率分別比Ⅰ組和Ⅲ組高5.7%和7.2%,孵化率分別比Ⅰ組和Ⅲ組高4.0%和3.0%,健雛率方面,各試驗組差異極顯著,Ⅱ組分別比Ⅰ組和Ⅲ組高6.0%和2.1%。由此可見,當蛋白水平為19%時,對種用藍孔雀繁殖性能造成的影響效果最佳。

表1 不同蛋白水平對藍孔雀生產性能的影響

表2 不同蛋白水平對藍孔雀繁殖性能的影響
本試驗通過飼喂不同日糧蛋白水平對父母代種用藍孔雀繁殖性能的影響進行試驗研究,得出結論:代謝能水平固定為12.13MJ/kg,日糧蛋白水平19%時,對3 歲齡的產蛋期藍孔雀繁殖性能的影響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