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嚴 玲

自主閱讀時間,妙妙正閱讀一本《蝸牛找房子》的繪本,并和小伙伴討論起來:“蝸牛的殼沒有了真可憐。”“沒有殼就不像蝸牛了,像蚯蚓一樣。”“哇,最終它終于找到了房子,好漂亮呀!”繪本《蝸牛找房子》是個童話故事,并不是從科學角度編寫的,于是,我問他們:“蝸牛的殼是可以和身體分開的嗎?”幾個看完繪本的幼兒堅持自己的觀念:“我覺得是的。”“嗯,殼子就像我們人類住的房子一樣,房子應該可以換的。”接下來,我們開啟了關于蝸牛的討論……
第二天,在雨后的種植園地里,幼兒們正在澆水、觀察。這時候,小恩發現了藏在菜葉下的一只蝸牛并激動地喊道:“哇,我發現了蝸牛!”聞聲,幼兒們都圍了過去,小恩將蝸牛引到一根小樹枝上,大家七嘴八舌地交流起來。這時候,小雅喊道:“蝸牛殼有點碎了,它會死的。”原來,蝸牛的殼上有一點點裂縫,大家又擔心起來。這時,康康在菜園里發現了一個空的蝸牛殼,舉起來說:“看,這是個空的蝸牛殼。”我問道:“這是空殼子,蝸牛呢?”“蝸牛可能把殼丟了。”“蝸牛應該是蛻殼了,有新殼了。”大家議論起來。小恩拿著有蝸牛的樹枝說:“那這個蝸牛殼破了,它應該也會找到新殼吧!”“不,它的殼碎了,會死的。”這時,妙妙拿著《蝸牛找房子》的繪本說:“小恩的蝸牛殼碎了是可以換個房子的,康康找的蝸牛殼應該是那個蝸牛丟的,我這本書里就是這樣寫的,蝸牛會出去找房子的。”有的幼兒圍著妙妙的繪本翻看著,深信不疑,有的幼兒則抱有懷疑的態度。一時間,大家對于蝸牛殼充滿了好奇與興趣,也出現了關于蝸牛殼的不同意見。
大家帶著問題,先在園內尋找蝸牛并收集起來,通過寫生、日記、問題交流等方式,羅列出大家最困惑的問題。我將事先搜集的與蝸牛相關的科學視頻、繪本資料與大家分享,并讓幼兒們記錄下自己的學習過程。通過討論與學習,大家了解到原來蝸牛殼一旦破損嚴重就會導致蝸牛因體內失水而死。一時間,關于蝸牛的話題源源不斷,我們繼續基于兒童視角,對蝸牛的黏液、蝸牛的家族、蝸牛怎么生寶寶等內容展開學習。幼兒們還完善了自己的蝸牛寫生,開啟了蝸牛的探秘之旅……
繪本是幼兒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之一,大班幼兒在閱讀童話故事時很容易帶入自己的認知,將繪本中獲取的信息與自己的已知經驗相結合。
解決策略:教師一方面需要通過其他渠道幫助幼兒積累相關認知經驗;另一方面,大班幼兒可以分辨出哪些是科學知識、哪些是童話故事,我們要保護幼兒的天真爛漫,告知幼兒繪本《蝸牛找房子》里很多內容來源于作者的想象。我們在班級語言區投放了很多材料,可以讓幼兒制作自創的童話小書,引導幼兒感知科學和童話的不同。
幼兒在種植區里發生了激烈的討論,大家因為對蝸牛殼持有不同的意見而爭論不休。
解決策略:教師通過聆聽和觀察發現,幼兒們一直聚焦蝸牛殼的話題,并且通過討論,甚至是辯論的方式持續探究這個話題。這是幼兒們的興趣點,教師應給予他們充分討論的時間和空間,還可以加入他們的討論中,通過提問引發幼兒的深度學習。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們圍繞幼兒的興趣點開展團體討論,并提前準備好相關資源,以促進幼兒深層次的學習和探索。
“一日生活皆課程”。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契機和教育資源,教師通過觀察能夠敏銳地關注到這些生活化的偶發事件,并進行價值判斷,從而引發新的學習,而判斷這些偶發事件是否具有價值則需要教師具備科學的兒童觀和課程意識。

1.是否是幼兒感興趣的話題
偶發事件能夠延續的大多是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并且在教師、同伴的討論中,幼兒能夠持續參與,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主動調動自己的已有認知經驗,繼而出現好奇、猜測、求證的探索需求。
2.是否有適宜且充足的資源
偶發事件會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沉浸在這個話題中,并且能讓幼兒快速地進入探究階段,而探索階段需要資源的支持。蝸牛在春季特別是雨季很常見,有利于幼兒觀察和探尋,同時關于蝸牛的科學資源也可以通過網絡等多種途徑獲得。
3.是否基于幼兒發展需求
任何一項幼兒的學習都需要關注是否符合幼兒的發展需求。《3 ~ 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中指出:“5 ~ 6歲幼兒能察覺到動植物的外形特征、習性與生存環境的適應關系。”“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知。”所以,蝸牛這個話題是適宜大班幼兒進行探索和學習的。
在教師進行價值判斷后,要立刻追尋問題,并且嘗試探索解決問題,積累有益經驗。
1.通過多種方式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
在每項學習之前,我們都需要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如通過幼兒關于蝸牛的問答、表述、寫生、日記等方式,了解幼兒對蝸牛的認知情況,為接下來新經驗的建構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們在蝸牛的話題討論中了解到幼兒對蝸牛整體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環境比較了解,但對其身體構造并不了解,那么,接下來就可以追隨幼兒的真問題而展開探究了。
2.通過實體觀察和資源,多維建構新經驗
觀察、探究與實踐是幼兒建構新經驗的有效途徑。在建構新經驗時,我鼓勵幼兒先尋找蝸牛,再去觀察蝸牛,同時利用視頻等資源將蝸牛的信息“放大”。幼兒在觀察真實蝸牛和視頻介紹中不斷建構經驗,再通過記錄、寫生等表征方式梳理并呈現幼兒的新經驗。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我們需要關注一日生活中幼兒與環境等因素之間的關系,以幼兒為主體,提供可支持幼兒學習的環境,引導幼兒建構新經驗。在追隨幼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做的是喚醒、啟發與支持,讓偶發事件中幼兒的自主探索學習幫助幼兒關注生活、積累經驗并將經驗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中,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