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秋艷
(滄州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河北 滄州 061000)
居住區兒童活動空間是兒童最容易到達的、游玩時間最長、游戲頻率最高的活動空間。巧妙地設計可以大大增加兒童活動區的觀賞性和趣味性,為兒童提供一個很好的親近自然的空間。
居住區兒童活動空間的景觀設計應滿足大多數兒童的需求,并運用現代設計手法和鋪路、植物、色彩、休閑設施、水景等景觀元素,創造適合兒童的有趣的居住區活動景觀。但到目前為止,我國對居住區兒童活動空間景觀設計相關的理論和研究很少,相關的優秀設計案例更是寥寥無幾。其景觀設計也大多沒有從兒童這一主要使用群體的角度出發,缺乏對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各方面實際需求的考慮[1],不利于更充分的發揮兒童活動區景觀空間的作用,不能更好的為兒童這一群體服務。因此,這就需要為孩子們創造舒適的游戲空間,給兒童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支持,使其參與到戶外活動中來。
兒童的發展可大致分為以下4 個階段:
2.1 0~2 歲,感知運動階段,兒童憑著感知和運動之間的關系來獲得動作經驗。他們探索身邊的主要手段是用手抓握身邊的事物。思維水平處于感知動作階段,集中注意力時間很短,僅限于對當前直接感知的環境施以動作。且此階段需要監護人全程陪同,依賴度最高,因此應設計親子活動空間來滿足此階段兒童需求。
2.2 3~7 歲,此階段的兒童一般能夠自己行走,能獨立操作玩具等物體,可以從事簡單的游戲活動,開始擁有自己的個性,具有模仿行為的認知,但情緒還是不夠穩定。因此,可設計沙坑、秋千等簡單游戲設施,訓練兒童的抓取能力和平衡能力。另外,植物方面可選取桃樹、櫻花、金葉榆等,此類植物具有花朵豐腴、色彩鮮艷豐富、有淡淡的香氣,能夠刺激兒童的視覺觀察能力以及嗅覺的靈敏度。
2.3 8~11 歲,此階段兒童能夠自由地行走,自我控制力和平衡力已得到增強,開始形成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主要從事智力學習,并能夠漸漸投入到體育運動當中。因此,可設置輪滑廣場、棋盤空間、攀巖墻等,鍛煉兒童的身體,增強身體免疫力以及社交能力。
2.4 12~15 歲,正規操作階段,且逐漸向青年期過渡,他們身體成長很快,性格的依賴性和獨立性并存,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加強,并且可以用道德準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2]。針對此階段兒童,可以設置一些舞動空間,開展街舞等時尚運動,也可以設置一些半私密空間,滿足他們交流學習及成長心得的需求,保護青春期的隱私性。
3.1 身高對景觀設計的要求。構造居住區兒童活動區的景觀空間時,他們坐時的高度,步伐的大小,手臂的長度等都是要考慮的因素。坐時的身高會對休息座椅等的尺度有一定的要求,太高或者太矮都不適宜,并且應注意安全性,方便使用。步伐的大小直接影響汀步等的設計尺度,草地中的汀步要有效避免踐踏植物;水中汀步間隔不應太大,以避免兒童產生畏懼心理,以及不小心踩空發生落水現象,造成安全隱患。手臂的長度是確定喬木枝下高度的標準,設計的時候以觸碰不到枝葉即可,同時手臂長度也是設計攀爬等運動器械的標準,比如單杠等。
3.2 兒童視覺角度對空間景觀設計的要求。在視覺方面,需要考慮到視線對感受空間的重要性。身高和眼睛的高度會直接影響到植物空間的營造。對于兒童活動場地的植物景觀的構造,要從兒童的視覺角度出發,打造出適合他們觀賞和玩耍活動的場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