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娟
(保定市林業調查設計隊 河北 保定 071000)
白洋淀屬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是華北平原的最大濕地,上游地區的生態環境不但影響河流水系的水資源供給,也影響著水資源及生態環境質量。本地區屬暖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干旱,多年平均降水量528 mm,降雨量大且集中,發生洪澇災害的可能性大,并引發山區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白洋淀上游太行山區土壤干旱貧瘠,生態環境脆弱,植被生長困難。適宜樹種的選擇是本地區進行生態建設的首要問題。本地區為山杏的次集中分布區,主要包括野杏與西伯利亞杏,均屬薔薇科杏屬灌木或小喬木,萌蘗力強,適應性廣,是我國北方干旱山地丘陵區特有樹種。山杏抗寒、抗旱、耐瘠薄,是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美化環境的良好樹種。
白洋淀上游太行山區屬少林地區,森林覆蓋率低,由于巖石裸露、土壤貧瘠,造林綠化難度大。森林資源調查表明,本地區山杏資源3 201.8 hm2,主要分布于低山區,占93.3%,丘陵與其他地區分別占4.0%與2.7%,其中,淶水縣、易縣、淶源縣是主要分布區。山杏人工林多,天然林少,人工林多為退耕還林與太行山綠化造林形成,占80.8%,天然林主要分布于偏遠山區,以淶水縣最多。
山杏耐干旱瘠薄,適應性強,在各個坡向均有分布,由表1 可知,天然起源的山杏半陽坡、陽坡面積與半陰坡、陰坡面積基本相當,分別占48.3%、51.7%;而對于人工起源的山杏,多位于立地條件較好的陰坡與半陰坡,面積占人工林總面積的68.7%,而陽坡、半陽坡只占27.9%,同時,無坡向的平地也有部分栽植,占人工林總面積的3.3%。

表1 不同起源的不同坡向小班的山杏面積 (單位:hm2)
按坡度級來看,山杏主要分布于緩坡與斜坡,分別占總面積的44.3%與34.6%,在平坡與陡坡也有一定分布,在36°以上的急坡分布最小,占3.3%。山杏以集中連片的純林分布為主,但也偶見分布于山坡與溝谷中的零星林木。林分普遍不整齊,衰弱小老樹占有較大面積。
2.1 生態保護價值。山杏能生長于干旱貧瘠山坡,根系發達、萌蘗能力強,同時還抗寒、耐旱、耐瘠薄,容易繁殖、病蟲害少,是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優良鄉土樹種。白洋淀上游太行山區具有較多的裸露瘠薄山地,植被覆蓋率低,易于發生水土流失。從流域的整體性、系統性考慮,要保持白洋淀與入淀河流及其周邊的良好生態環境,上游山區的生態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山杏是優良的鄉土樹種,有利于形成結構良好、功能穩定的近自然植被,可有效促進太行山區流域的綜合治理與生態恢復。
2.2 經濟價值。①山杏仁可食用,且是受人為干擾較少的綠色生態食品,粗加工可制罐頭和小菜,較厚果肉可加工成果脯。山杏仁可加工成琥珀杏仁、杏仁露、杏仁茶、杏仁油、杏仁霜等。②苦杏仁中不但含有豐富的鉀、鈣、磷等常量礦物元素,而且還含有豐富的鋅、鎂、銅、錳、硒等微量元素,杏仁中硒的含量為各類仁果之冠。杏仁對冠心病、動脈硬化、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有很好療效,還能延緩衰老。杏仁中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③杏仁油飽和脂肪酸含量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96%以上,易于儲藏,杏仁油還可作為生物柴油。杏仁油加工剩余物的蛋白質含量達60%以上,進一步加工而成的杏仁蛋白以易消化的低分子蛋白為主,占總蛋白含量的80%以上,是一種食用價值極高的植物蛋白。④苦杏仁甙是苦杏仁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明確的生理、藥理活性。苦杏仁甙內服對呼吸中樞可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達到鎮咳平喘的作用。苦杏仁甙及其水解所產生的氫氰酸和苯甲醛有抗癌作用。苦杏仁還具有鎮痛、抗凝血、免疫調節的作用。此外,山杏系列產品加工的重要副產品,如山杏種皮可提取天然酚類化合物與黑色素,杏殼則可用來生產活性炭。
2.3 觀賞價值。白洋淀上游太行山區是下游地區的天然生態大花園。山杏的大范圍種植不但能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山杏本身也是優良的觀賞樹種,早春開花,花白色或粉色,是早春難得的觀賞資源,為游人踏青、休閑娛樂、觀賞攝影等提供優質的環境。同時,由于山地氣候較為冷涼,春季氣溫回暖較慢,觀賞時間與下游的平原、城市相錯開,帶給人們一年觀賞第二春的奇妙感覺。
3.1 立地條件差。本地區成土母巖主要為花崗巖、片麻巖、石灰巖等,山地土壤瘠薄干旱,保肥保水能力差,再加上干旱少雨,使得整體生態環境脆弱、立地條件較差。長期以來,立地條件較好的地區優先造林,且首選經濟價值較高的用材樹種與經濟林果,山杏等兼具生態與經濟功能的鄉土樹種未受到足夠重視,只是在其他樹種難以成活、立地條件很差的地方栽植山杏。山杏生長的大多數區域水土流失嚴重、土層瘠薄、肥力較差,使得山杏生長緩慢、樹冠矮小,產量偏低。
3.2 易受自然災害影響。山杏一般情況下處于自然生長狀態,生長條件惡劣,易受霜凍、干旱、冰雹等自然災害的影響。霜凍是影響本地區山杏產量的主要自然災害,在每年早春山杏的花期或幼果期,易受霜凍危害,會造成花與幼果受害,降低山杏產量甚至會絕收。本地區年降水較少,且分布不均,多發春旱,使果樹缺乏水分,生長不良,新梢抽枝短、花芽分化少,果實小品質差。干旱也易造成蚜蟲、紅蜘蛛等蟲害大量發生,并易誘發各種生理病害。冰雹是夏季常見的天氣災害,常常會使樹體、果實、葉片機械損傷,從而樹勢變弱,光合作用下降,果實減產并產生疤痕,降低果實的商品價值。
3.3 經營管理粗放。白洋淀上游山區的山杏多數為野生資源,分布不均,有集中連片也有零星分布,多數地區管理粗放或缺乏管理。山杏雖然具有生態與經濟雙重效益,但由于分布的廣泛性與管理上的非排它性,管理與收益難度大,多數處于粗放管理甚至棄管。同時,山杏普遍處于自然生長狀態,缺乏必要的修剪、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經營措施,造成山杏樹勢衰弱,病蟲害滋生蔓延,果實產量和品質不高。
4.1 促進綠化建設。山杏具有較強的抗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強等特性,在其他樹種難以成活的較差立地條件造林有較大優勢。為貫徹落實關于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的重要批示精神,在河北省白洋淀上游開展新建規模化林場試點,將會極大的推動本地區的造林綠化工作。山杏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在立地條件較差的荒地、荒溝與荒坡,通過合理整地、精選良種壯苗,進行人工栽植山杏,不但能大大增加森林覆蓋率,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區域生態環境,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4.2 加強管護經營。為進一步提高山杏的品質和產量,并促進其生態功能的發揮,需要在落實管護責任基礎上,進行分類經營管理。對于人工栽植山杏,加強整形修剪和土肥水管理,通過疏花疏果、截干、縮剪來復壯樹勢、集中養分、提高坐果率,從而提高產量與經濟收益。天然野生山杏,多生長在立地條件差的地方,在分布集中連片的地區,采用人工看護、設置圍欄等方式進行封山育林,比較稀疏的林分進行補植補造提高林分密度,促進健康森林生態系統形成。
4.3 積極開展病蟲害防治。對于山杏資源,特別是經濟效益較高的人工栽培山杏資源,積極開展病蟲害防治是保障資源持續與功能穩定的關鍵環節。山杏病蟲害主要有杏疔病、球堅蚧殼蟲、杏仁蜂和天幕毛蟲等,杏疔病的防治可于生長季和冬季剪除病枝并集中燒毀,嚴重的早春噴灑石硫合劑;防治球堅蚧殼可于早春發芽前噴石硫合劑,并后繼噴灑敵殺死;防治杏仁蜂要于落花后幼果速長期噴施速滅殺丁;天幕毛蟲嚴重的地區在越冬卵幼蟲出殼時噴施溴氰菊酯。并積極探索利用赤眼蜂等進行生物防治。
4.4 果實采收與深加工。除人工栽植并處于管理狀態下的山杏外,野生山杏由于分布范圍大且不集中,處于無人管理狀態,具有準公共產品屬性,在果實成熟之前,存在著搶采搶收現象。針對這種情況,一是相關各方要在充分協商基礎上建立管理制度,并進行資源持續利用的宣傳教育;二是組織專人成立管護巡邏隊,加強村口路口檢查與山上巡查,制止采青搶青;三是成立專業合作組織,把當地農戶統一組織起來,既可保障資源持續利用,又可實現集中統一采收銷售,減少流通環節,增加農民收入。
為提高經濟效益,部分產品直接銷售外,要積極探索山杏產品的精深加工途徑。除傳統的杏仁飲料與杏仁罐頭外,積極研制新型高蛋白固態與液態食品,并提高杏肉加工利用水平,生產杏脯、杏梅、果丹皮等,實現加工增值,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同時,培育龍頭企業進行品牌創建,在鞏固提高線下銷售基礎上,充分利用手機網絡進行網上銷售或微商直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