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永新 戴建飛 覃舟
(杭州市農村能源發展中心 浙江杭州 310026)
沼氣工程建設在杭州起步較早,技術水平相對較高,但隨著美麗鄉村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深入推進,杭州地區農村畜禽養殖方式發生了較大變化,農村沼氣呈現出使用率不高、閑置棄用等現象,給全市農村沼氣的安全管理工作帶來巨大挑戰。
本次調查采取問卷調查、實地檢查、座談研討相結合的方式,調查對象以沼氣工程[泛指厭氧發酵裝置單體容積(V)在20 m3以上]為重點,并涵蓋戶用沼氣、黑膜沼氣兩類項目,調查截至時間為2019 年7 月31 日。具體情況如下:
(1)區域分布。全市沼氣項目主要分布在蕭山、余杭、富陽、臨安、錢塘、建德、桐廬、淳安8 個縣(市、區),其余城區為數甚少,故未列入本次調查范圍。據調查,杭州地區現存農村沼氣工程337 處,沼氣池總容積79 652 m3。從厭氧發酵裝置總容積來看,建德、蕭山、桐廬體量相對較大,分別為28 100 m3、20 720 m3、12 700 m3,三地累計容積占全市總量的77.23%,其它均在10 000 m3以下。沼氣工程具體數量分布見表1。

表1 杭州市沼氣工程數量分布表
此外,全市還有戶用沼氣池12 054 只,其中淳安縣11 969只、臨安區85 只,共涉及24 個鄉鎮。黑膜沼氣工程18 處,主要分布在蕭山區11 處和錢塘新區5 處,另建德、桐廬各1 處。沼氣主要用于發電,裝機總容量3 370 kW。
(2)類型構成。沼氣工程以小型工程(20 m3≤V<300 m3)為主,共有302 處,占總數的90%;中型工程(300 m3≤V<500 m3)共有15 處,占總數的4%;大型工程(500 m3≤V<2 500 m3)共有20 處,占總數的6%,集中在桐廬、蕭山、臨安。
(3)原料用途。沼氣工程絕大部分業主為畜禽養殖企業。按原料區別,以畜禽糞便排放物為原料的,共有334 處,占比99%;以秸稈為主要原料的僅有3 處。沼氣工程(不含黑膜工程)用于發電的有20 處,合計裝機容量1 550 kW。戶用沼氣絕大部分用于炊事,少量用于照明。
多年來,沼氣項目對改善全市農村人居環境、降低污染、發展循環經濟具有重要意義。但沼氣開發利用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沼氣工程建設和管理存在諸多問題,存在一定的潛在安全風險。
(1)從新建工程來看,審批報備剛性不足。目前,新建沼氣工程除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外,其它新建工程均缺少申報審批環節,對后期監管帶來較大難度。2011 年,浙江省農業廳印發了 《浙江省沼氣利用工程作業方案及建設檔案管理辦法》,明確凡興建單池容積在100 m3以上沼氣工程的施工單位必須向當地市、縣(市、區)報備工程作業方案。但在實際執行中,由于施工單位散、小、亂且不規范,幾年來向市級報備的新建項目為0。
(2)從使用效率來看,停用棄用現象較多。在現存的337處沼氣工程中,保持正常運轉的215 處,占總數的63.8%;停用或廢棄未拆的有122 處,占總數的36.2%。戶用沼氣以淳安縣為例,停用和報廢的共有9 190 只,占全縣總數的76.8%,正常使用率僅為23.2%。目前,廢棄沼氣池已成為潛在安全隱患,但要徹底安全拆除,則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力量支撐,必須依靠行政力量加以引導和推動。
(3)從安全監管來看,隱患排除有招乏力。盡管近年來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農村沼氣安全生產管理不斷加強,但各類農村沼氣工程安全隱患仍大量存在,如阻火器、消防設施的缺失、關鍵部件的嚴重銹化、安全警示標志張貼不規范、管理臺賬記錄不全等,部分隱患已連續幾年被檢出,并多次下達了整改建議,但至今仍未整改到位。督促此類安全意識不高、主動性不強的業主落實安全隱患整改手段不多。
(4)從建后服務來看,技工隊伍流失嚴重。由于沼氣建設工作不斷減少,沼氣維修與更換配件又幾乎沒有收入,直接導致技工服務收入難以維持其正常生活,從而導致沼氣技工隊伍轉行轉業,另謀生路。目前,除淳安縣還保留相對健全的沼氣服務隊伍外,其它縣(市、區)均已名存實亡,沼氣工程大部分以業主自行管理為主,極個別委托第三方管理維護。大多數沼氣站管理人員不懂沼氣專業技術,有的甚至違規操作,不能及時發現安全隱患,有的即使發現了也不能及時處理或根本就不會處理[1]。
(5)從黑膜沼氣來看,建設管理規范滯后。全市黑膜沼氣工程聚集在大江東、蕭山飛地地區。黑膜沼氣工程具有厭氧發酵容積大、廢水滯留期長、造價及運行費用低等特點;但也存在設施安全距離不足,風力作用下易變型、膜體易破損、氣體易泄露等問題,安全風險大,且目前尚未有黑膜沼氣工程的相關建設管理規范,安全運維和管理難度較大。
當下,農村沼氣工程仍然是處理畜禽排放物污染的重要手段,加強安全管理任重而道遠?!鞍踩珌碜蚤L期警惕,事故出自瞬間”,農村沼氣管理說起來簡單,但想要真正做好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結合杭州市現狀,提出如下對策和建議。
(1)強化安全責任意識。安全防范意識始終不能松懈,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重要論述,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強化底線思維和紅線意識,切實增強農村沼氣安全生產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把沼氣安全生產管理和指導工作抓細抓實。建立農村沼氣安全生產工作例會制度,每季度對農村沼氣安全生產形勢進行研判。
(2)加大安全巡檢力度。將沼氣安全生產巡查列入年度常規性工作中,定期與不定期(但至少每半年)對區域內的大中型沼氣工程、聯戶供氣沼氣工程、戶用沼氣池、沼氣服務網點等所有農村沼氣工程項目進行巡查。對于巡查中發現的安全隱患和問題,向業主發放書面整改意見,并從技術角度指導業主落實整改。對安全隱患重大的問題,要及時上報當地主管部門及應急管理部門,對發現整改落實不力的,將通過適當方式進行通報,并及時做好檢查工作的臺賬記錄與收集存檔工作。結合非洲豬瘟、新冠等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等工作要求,豐富和靈活應用各種安全檢查方式,如在線監控、視頻巡查、召開業主座談會等方式,加強了解和掌握沼氣工程在運行管理中的安全問題,力爭安全檢查范圍和力度不因疫情而打折扣。
(3)落實安全員制度。沼氣工程項目業主作為沼氣安全生產管理的第一責任人,要著力提高業主的安全生產意識及安全防范操作技能和應急處理能力。要督促業主嚴格執行有關規章制度,落實各項安全生產措施,堅持以預防為主、防微杜漸。對厭氧消化總池容在100 m3以上的沼氣工程,要全面落實安全員(專職或兼職)制度,安全員負責沼氣工程具體的日常維護管理與安全防范工作。在推廣沼氣生產和使用的同時,也應考慮建立測量沼氣泄漏的檢測系統,進行環境監測,確保使用安全[3]。
(4)編制安全應急預案。為有效應對突發事故,沼氣工程業主應結合實際,加強安全宣傳和教育,制定應急預案并進行演練[4],提高應急處置能力。預案中要落實安全事故處置工作責任人員和職責、明確應急工作流程、梳理各類事故的應急措施等,以確保在事故發生時能得到及時、妥善處理,最大限度地防止和減少意外事故對業主、環境和社會可能造成的危害和損失,保障農民群眾財產和生命安全。
(5)及時更新數據庫。沼氣工程項目的登記、建檔造冊是一項長期性工作。加強對沼氣工程的動態管理,進一步摸清沼氣池存量、廢棄池情況和運行現狀。每年應根據實際變化情況,及時更新和完善已建成沼氣工程項目的信息采集登記工作,并同時建立電子檔案和紙質檔案,電子和紙質檔案應完全一致。
對新建的沼氣工程項目,根據浙江省農業廳 《關于印發〈浙江省沼氣利用工程作業方案及建設檔案管理辦法〉 的通知》以及“最多跑一次”的工作要求進行備案,對發現未備案擅自開工建設的新建沼氣工程項目,應督促業主停止施工,按要求辦理相關手續,并將有關情況報送建設、應急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門。
(6)強化安全管理支撐。加強資金保障,各級財政將沼氣工程納入政府財政支持體系,逐步形成政府扶持、企業主導、市場化運行的長效機制。加強人力保障,在機構改革過程中,特別是項目地,要穩定和充實沼氣技工隊伍,確保技術服務隊伍健全。加強責任保障,進一步完善安全責任追究制,嚴格落實日常巡查機制,暢通信息報送渠道,確保安全監管無盲區、無盲點。
(7)注重廢棄沼氣池安全處置。根據浙江省農業生態與能源辦《關于加快推進農村廢棄沼氣安全處置的通知》精神,對農村廢棄沼氣安全處置時要尊重農戶、業主對廢棄沼氣的產權權益和處置意愿,按照“宜拆則拆,消除隱患;宜留則留,安全封存;宜用則用,改造利用”的原則,因地制宜地采用完全拆除(含填埋)、安全技術封存、改造利用等方式進行處置。同時要強化動態管理,對采用安全技術封存廢棄沼氣池定期進行回訪檢查,確保其始終滿足安全封存條件要求,嚴防意外事故發生。如符合安全拆除條件的,要求按程序規范進行拆除,徹底消除隱患。
(8)加強項目培訓宣傳。每年定期召集項目業主進行安全知識培訓,提高業主安全管理能力。要充分利用報紙、網絡、電視、廣播等媒體,加大對沼氣工程與“三沼”綜合利用的宣傳,讓公眾意識到沼氣工程的重大現實意義,形成政府部門和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齊心推進沼氣工程建設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