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戚志政(溫州理工學院 設計藝術學院)
到目前為止,談論創新意味著討論科技變革。事實上,技術科學理論(Technoscientific)認為以下幾個概念是同時 發生的 :人工化(Artificialization)+機械化(Mechanization)+科技變 革(Technical change)=創 新(Innovation)。為了理解科技變革和創新的關系,有必要重新定義技術的概念,將科技變革理解為一種社會驅動的過程。技術可以指人類對機器、硬件或人造器皿的運用,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廣的架構,如系統、組織方法學和技巧。它是知識進化的主體,由社會形塑或形塑社會。
技術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也是一個指數加速的過程(見圖1)。從人類的衣、食、住、行到技術對工業、生命科學、無人駕駛甚至金融的影響,技術確實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后人類主義(Posthuman)的背景下,我們通過一種新的跨學科科學——控制論(Cybermetics)的發展看到了賽博格(Cyborg)未來人機一體化對社會發展的無限潛力。

圖1 指數技術正在推動一波又一波的指數創新
1.1.1 控制論和賽博格 20世紀30年代以來,現代科學技術取得了顯著的發展進步,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控制論的誕生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1948年,控制論首次由Norbert Wiener提出[1]。但什么是控制論呢?控制論是一門研究機器、生命和通信的一般規律的學科,它最直接的思想基礎來自自動機器,尤其是類似于人腦邏輯的自動機器。
20世紀60年代,美國NASA宇航局的兩位科學家Nathan S.Kline 和Manfred Clynes發表了學術論文《賽博格與空間》[2],提出為了適應不同的困難環境(如太空),需要進行物理更新和自我改造,沒有用傳統的生物化學方法改變人類遺傳基因,而是通過人工智能(人造物)與人類自身結構的新融合??刂普撻_始于人工智能之前,但人工智能在1960 年至1985 年間占據主導地位,當時屢次未能實現建造“智能機器”的主張,人工智能中的這些困難導致人們重新尋找能夠反映以前控制論方法的解決方案。從詞源學的角度說,賽博格“ Cyborg”一詞正 是由控制論“cybernetics”和有機 體“organism”合并而來。
1.1.2 賽博格的祖先——假肢 自古以來,隨著人類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漸擴展身體能力極限。最早時,人們用假肢彌補殘疾的四肢。在古埃及時期(公元前2750 —前2625),阿蒙霍特普三世的木乃伊被發現右腳的腳趾被截斷,取而代之的是皮革和木材制成的假肢。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前241)中,羅馬將軍在戰爭中失去了手,但他安裝了一只鐵假手,繼續用假肢支撐他的盾牌(見圖2)。17世紀,假肢技術發展迅速,主要材料是木材和皮革,重要關節處則是鋁或其他一些金屬。1958年,使用第一個植入式心臟起搏器,這是第一個植入式假肢,象征著假肢發展質的飛躍。2年后,“賽博格”這個詞誕生了,人們開始逐漸意識到機器人的存在。2000年,一種由微型計算機控制的智能膝關節被引入,2000年后,智能假肢的被引入,從此進入假肢的新時代[3]。

圖2 羅馬將軍的鐵質假肢
從上述假肢的簡史中可以看出,早期的假肢是用來彌補功能缺失或提高審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假肢已經逐漸成為增強人類能力的工具,甚至有些人愿意放棄生理四肢來換取假肢。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協同發展下,假肢的形式和功能在未來會愈來愈先進和多樣。
在最早的生物和機械領域,賽博格被定義為由無機材料和人類身體結合而成的有機體。與人類最主要的區別是,他們的能力通過人工智能得到了顯著增強。從這點來說,賽博格擁有了人類沒有的強大功能或技術,但同時也失去了人類完全的自然屬性。比如一個賽博格配有植入式心臟起搏器或腦電極(見圖3),一旦離開了這些設備他們便無法生存,這也是判別他們是否是當代賽博格依據之一。在某些特殊環境中,人們使用其他設備來擴展功能。例如,在水下,人們穿著潛水服進行水下操作,如果沒有氧氣瓶、壓力服、踏板這些設備,人們就無法在這個環境中生存(見圖4)。

圖3 第一臺植入式心臟起搏器

圖4 混合輔助假肢
一般來說,智能手機等設備已經和我們形影不離,完全融入到人們的生活環境中。在現代日常交流、休閑和獲取信息過程中,基本不能沒有它們。智能設備提高了人的“可量化度”,這些存在于人身體上的設備,促進了人的賽博格化,帶來了人的能力的增強,包括人與人、人與內容、人與服務連接能力的增強,也包括人的自我感知和環境感知能力的增強,拓展了我們的能力邊界,同時與我們密不可分(見圖5,6)。

圖5 “Alter Ego”可以讀取用戶的想法

圖6 Cameron Clap可以用自己的大腦來控制手和腳來跑步
賽博格最早的設計理念是人機的整合,希望通過輔助裝置來增強人類在其環境中的生存能力,但是從假肢的發展歷史及使用的初衷來看,人類和人造物的關系并不是這么單純,在科技的發展背景下,我們可以將人機關系劃分為以下4個階段。
2.1.1 機會技術階段 在機會技術階段,人們的服裝、食物、住房所需要的資源和設備都是直接從大自然中直接提取來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第一件人造物是在非洲的坦桑尼亞發現的打制石器,距今有300萬至500萬年。這個時期的人造物是人類四肢功能延展,像石斧、削刮器和杵等工具是人類手的延伸,原始人類用這些工具狩獵、食物處理、防御和進攻。在這個階段,人機關系非常簡單,人造物僅作為人類外部的使用設備。
2.1.2 手工藝時代 在傳統農耕階段,人們從事最簡單的農業勞動,人類的四肢被用作勞動的主要器官,因此,現階段的人造物品主要是為體力勞動服務的,用一些簡單的工具。在此期間,農業和手工業開始分成兩個領域,工匠使用自己獨特的人造物品來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我們現在也可以看到一個木匠制作家具,一個鐵匠制造炊具,裁縫制作衣服,磚瓦匠建造房子等。他們使用的工具不同,但主要用于延展腿部、手部及身體的能力邊界,與前一時期相比,人造物品與身體結合的范圍更為廣泛,但仍屬于物理和體外增強的范圍內。
2.1.3 技術意識階段 這個階段起源于18世紀英國的工業革命,機床的發明和蒸汽機的應用使大批量機械化生產得以實現,傳統的手工勞作方式及體力的消耗轉移到機器上,解放了人的雙手和體力的限制。例如,在19 世紀90 年代,機械工程師Henry Maudslay發明了切割刀具,并隨后開發了帶移動刀架和導道系統的車床,也就是現在的CNC自動加工機床。從那時起,人們就不再需要用手來握住工具或物品,只需在車床上固定工件,它們可以被刀具自由直線切割,這樣可以準確、方便地加工各種人造物品。從此,人造物品的應用范圍開始逐漸脫離人體。
2.1.4 技術自由階段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人造物品的使用方式逐漸從體力消耗發展到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以及目前的智能化,這也是機器進化過程的主要形式。例如,在醫療技術應用中,人造物品取代或增強人類原有物理功能,在這個階段,人機關系也上升到了人類內部的功用性、生理甚至思維意識層面(見圖7)。

圖7 仿生人模型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人機關系從只加強四肢的能力開始,一直在逐步進化,與人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人們越來越依賴機器,從外到內,從物理到生理甚至思考意識,這已遠遠超出了一開始人們對人造物品的理解。賽博格的存在也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人與機器結合的多種創新方式和可能性,隨著人機關系逐漸密不可分,人與機器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
Haraway在《機器人宣言》中曾說:“拒絕人與動物、動物和機器之間的明確界限劃分。”她認為,任何與科學技術聯系并運用的人都是賽博格,虛構(如科幻小說、科幻電影)與現實之間的賽博格界限已經模糊不清,常見的例子就是現實社會中的人類。
CLARK在2003年的文章《自然出生的賽博格》提到: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植入任何芯片,甚至有些人不戴眼鏡,但每個人都慢慢成為賽博格,這個過程不需要人造物品或醫療手術引起的身體變化,人類將朝著一個更深層面的發展方向——賽博格,成為人類與科技的共生體,思想和認知層面的轉換分布在生物和非生物大腦上,大多數人已經成為賽博格的一部分,不管他們是否知道,這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規律[4]。
通過以上討論,人與機器和動物之間的邊界模糊不清,人類與人造物品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人類不可能擺脫工具來從事生產活動,幾乎所有的人類文明都與人造物品創造有關。最初,人類會把石塊等自然界的材料,制作成一些簡單的工具,這已是技術的起源。而史前人類發現生火的方法,也增添了食物的來源和種類;輪子的發明則令人類的運輸變得更為方便。這些都是古時技術的例子。現今的發明,如印刷機、電報、電話、電腦、手機、網絡和互聯網,為人類提供了新的通信途徑??萍际构ぞ吒?、更智能,因此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限并不明顯,我們的生活無法與這些工具分離,可以說它們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接受與否,如果離不開這些技術工具,我們都是賽博格。
智能時代,各種技術,如語音交互技術、體感交互技術、生物識別技術、視線交互技術、腦機互聯等交互技術的進步,都使人可以用更為日常的、人性化的方式與機器進行交流。讓人保持人性,回歸人本,這應是賽博格技術未來發展的基本目標。
在未來的人際互動中,人機互動將成為常態,今天人們獲取信息主要依靠一些典型的載體或終端,無論是報紙、電視,還是電腦、手機。但未來的技術會使得各類物體智能化,使其成為信息終端。這不僅會擴展信息獲取的渠道,也會構建新的信息系統。例如,在智能家居技術的支持下,未來家庭內人與各種智能家居物體間會形成頻繁的交互,智能家居設備不僅會成為公共信息的傳播渠道,也會成為家居環境、生活狀態的監測者。
傳感器等智能化的物,為人的感知提供了新的手段。而從傳播角度看,這些“物”也成了一種新媒介,對人的自我感知、自我傳播方面,它們的意義更是深遠的?;ヂ摼W使人與人的互動可以通過遠程的方式實現,在未來5G條件下,人與物的互動也可經由遠程互動的方式實現,而且這種互動不僅是在信息層面,更是在物理動作層面。過去無法想象的隔空操作等情景在5G時代將成為常態,這對于人的官能的延伸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未來人與機器的另一種關系可能是人機協同或人機共生,這主要由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人機協同的目標是利用機器在某些方面的優勢來增強人的能力,但人也同時需要在與機器的協作中繼續發揮自身強項。而人機協同在未來也可能會進一步深化為人機共生[5]。賽博格研究下的線索,在某種意義上,已經為人機一體的未來提供了一些觀察視角。在某種意義上,今天的人已經是一種人機共生的存在,雖然手機等機器并沒有嵌入人體,但手機作為人體器官的延伸,已與人形成了不可分割的關系。
賽博格的優點是,它可以讓我們有新的感官,當有一個新的或更強大的感官時,繪畫、建筑、雕塑或任何其他類型的藝術,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新發現,這是關于探索的新可能性。為什么我們不斷追求新媒體,激發我們的感官?為什么我們不滿意書籍的文本或圖形,轉向2D 電影,甚至追求3D 和4D 媒體?因為我們追求的不僅僅是感官的影響,我們使用的感官越多,對一件事的理解就越多,誤解也就越少。對于內涵豐富的藝術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對于設計,設計師可以更輕松地傳達想法和觀點。
著名的賽博格藝術家Moon Ribas,在她的腳下植入了一個沖擊傳感器,讓她能夠實時感受到地球任何地方的振動,但是她一個人感受還不夠,她想讓這一切更精彩,像地球的翻譯員一樣,她通過藝術舞蹈向觀眾傳達自己的振動感受,甚至可以告訴觀眾月亮的振動。她的表演帶給觀眾一種藝術感,拓展了感官極限,幫助人類更好地感知地球生命的運動(見圖8)。

圖8 賽博格藝術家Moon Ribas
賽博格模糊的邊界使設計師有更多的方式去設計,例如感官共情或混合的交互設計,這些設計更注重人們情感的傳達和使用體驗。隨著網絡的發展以及移動通信的進步,未來的網絡世界和人類的精神世界更容易達到某種聯合。相對于現實的物理世界,線上網絡社交的興起將導致人們線下面對面社交能力下降。人們通過移動設備進行非常自由方便地交流,但當人們面對真實而熟悉的親朋好友時,大多數人會有些不知所措,就像科幻片中的情景一樣。Aposema 面具由此而生,當佩戴者遇到另一個佩戴者時,臉上的面具會根據佩戴者的表情和心理活動顯示不同的紋案,并相互掃描對方的面具告訴他們的反應。這個賽博格交互方式,解決了人類未來線下面對面交流的障礙和恐懼,使信息傳達更加準確,幫助人類更好地感知和避免尷尬(見圖9)。

圖9 Aposema 面具
《黑鏡》里有一個場景,醫生為了能清楚感受病人的狀況或疼痛的情況,將一個與病人相連的疼痛傳感器植入了他的頭部后面。因為醫生在就診時,病人有時不能清楚說出疼痛的地方,患者有時感到頭疼,實際上是由心臟病引發的,如果患者向醫生提供錯誤的信息,可能導致誤診和嚴重的后果。因此,疼痛傳感器會讓醫生感到和病患一樣的疼痛,可以讓他清楚地知道患者身體有問題的確切位置。當然這個概念還有很多要研究的地方,我們目前不做這方面的討論。賽博格將增強醫生的感官,確切地了解和治療病人,這大大降低了誤診的概率,為未來醫學的發展方向提供了新的可能。
上一個案例是賽博格醫生,那如果是患者使用這些科技呢?Tuur van Balen是一個外部合成的免疫系統,里面的透明塑膠管和微生物可以揭示患者的代謝過程。通過這種外部系統,患者本人和醫生都可以清楚地了解免疫系統,幫助醫生直觀判斷治療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以患者為中心的賽博格技術,醫生可以遠程治療患者,或者患者可以根據指南自己選取藥物,為醫生節省了大量時間,并為醫院節省了大量資源(見圖10)。

圖10 Tuur Van Balen的外部合成的免疫系統
2013年,藝術家Anthony Antonellis將RFID芯片植入手臂作為“數字紋身”,存儲并傳輸他的藝術作品圖像到附近設備。研究人員還在研究嵌入式傳感器,將人的骨骼變成活麥克風。其他科學家正在研究嵌入眼球的設備,這些設備可以通過“眨眼”來捕捉圖像并將其發送到其他的存儲設備。如果把手機賽博格技術植入身體,那么它的顯示屏在哪里?知名跨國軟件公司Autodesk的技術人員正在測試一個可以通過人造皮膚顯示的圖像系統,也可能出現在眼部植入設備中,這種將智能設備植入身體內部以取代外部智能設備的做法,極大地拓展了人類能力的邊界,并且支持升級換代,未來人們將不需要攜帶手機或其他任何外部設備,只需帶著自己。
通過以上討論,我們可以看到人與機器的關系,已經從剛開始單純的四肢功能,轉向身體內部結合和思維意識層面,發生了跳躍式的演變。在數千年來人造物品快速更新的過程中,人類的進化并不明顯,但是人造物品與人結合產生的影響使人類能力邊界和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于人機關系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我們必須對賽博格的定義和劃分標準有新的界定,“我們都是賽博格”的認知也漸漸被大多數人接受。
賽博格技術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在藝術設計、交互設計、醫療、社科領域,人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將與賽博格技術密不可分,盡管也可能對社會秩序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但這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要階段。未來是不可預知的,但依據合理的基礎研究和準確地應用方向,賽博格必定會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