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是高血壓、冠心病、擴張性心肌病、瓣膜病、先心病等多種心臟疾病的最嚴重階段,分急性與慢性兩種,急性心衰可轉變為慢性,慢性心衰又可急性發作。但平時我們所遇到的絕大多數為慢性心衰。
發生心衰后,患者首先要認識到這是一種慢性的、反復發作的疾病,既要積極治療,又不要悲觀失望。多年來,在治療方面,臨床一直強調以臥床休養、低鹽低脂飲食、控制液體攝入量等一般治療為基礎,針對其病因、癥狀進行藥物治療。實際上,長期臥床或避免運動反而容易導致心衰的急性發作,以及肌肉減少癥和骨質疏松等并發癥的發生。而有研究表明,堅持適量運動的患者比以休息為主的患者,發生猝死的風險要低20%左右。所以,身體條件許可的心衰患者,也要積極進行康復訓練,以改善運動耐力,提高生活質量。那么,什么樣的康復訓練才是正確合理的呢?筆者總結要考慮以下幾個維度:
我們應該明確,并不是所有的心衰患者都可以進行運動康復。一般而言,癥狀體征穩定超過一個月者可以進行運動康復。而3周內發生急性心肌梗死、不穩定型心絞痛、NYHA心功能分級Ⅳ級、新發生心房顫動、需要采用外科手術治療心臟瓣膜病、活動性心肌炎或心包炎,以及先前存在嚴重的心外合并癥者,則不適合進行康復訓練。
身體條件允許者,在進行系統的康復訓練前,也應先到醫院檢查,一方面排除運動的禁忌癥,另一方面根據心肺運動試驗評估結果,由專業的心臟康復醫師制定運動方案。
運動強度也應根據心率、峰值攝氧量、無氧閾、自感勞累分級評分等方面確定。最傳統的目標心率法是按照最大預測心率(H R m a x)【HRmax=220-年齡(歲)】的50%~60%的強度確定。
心衰患者進行運動康復時并不是持續的時間越長越好,體力衰弱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建議適當延長熱身運動時間,通常為10~15分鐘,真正運動時間為20~30分鐘,運動頻率為每周3~4次就可以。為保證安全性,最初1~2周推薦在運動的同時監測心電圖、血壓,第3~12周應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適應以后可在家開展。
康復訓練的內容主要包括有氧運動和抗阻運動,前者是慢性心衰患者運動康復的主要形式,目前最推薦的有氧運動是適度快走。美國心臟病協會(AHA)曾表示,適度快走和快速跑一樣能強健心肌,調控血脂。此外,AHA還推薦下列有氧運動:
游泳 能鍛煉心肺,有利于緩解心衰患者心肌功能衰退。除了常規的游泳姿勢,水中漫步和健身操也是不錯的選擇。但需要注意的是,心衰患者游泳時最好有家人及專業運動醫師陪護,出現胸悶等要馬上停止。
騎車 騎自行車尤其適合超重的心衰患者,能鍛煉腿部肌肉,有利于血液回流心臟,從而增強心臟的泵血能力。
乒乓球 2013年刊載于美國《運動科學與醫學雜志》的研究發現,適度打乒乓球能降低心衰患者的急性發作風險。此外,乒乓球作為多人運動,也能促進交流、提振情緒。
瑜伽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曾發現,瑜伽對包括心衰在內的所有心血管疾病都有好處。但瑜伽包含多套動作,不同的動作難度不同,患者最好在專業的運動醫師指導下選擇特定的瑜伽動作進行鍛煉。
需要提醒的是,當患者出現心絞痛、氣短加重、體重增加或下肢浮腫等情況時,應停止運動,雖然病情惡化通常與運動無關,但在癥狀得到控制前患者應避免運動,以避免血壓下降等危險。此外,不推薦心衰患者進行推舉等無氧運動,這會加重心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