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怡
肌肉痙攣(俗稱抽筋)是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在血液透析治療過程中及透析間期均可發生,發病率可高達33%~86%。那么,導致行血液透析者出現抽筋的原因有哪些?又該如何預防呢?
臨床上,血液透析患者出現肌肉痙攣的高危因素有很多,以下列5種最多見:
(1)低血壓。是誘發肌肉痙攣發生的主要原因,以脫水漸增的透析中后期為主要發生時段。因短時間迅速脫水使血壓水平趨低,當血壓值降低至一定程度后,四肢血管為對血壓水平予以維持會出現代償性收縮,而且肌肉組織因受缺氧與缺血情況影響,電生理會出現異常,從而增加痙攣的發生概率。
(2)過度脫水使體重低于干體重。透析的目的之一就是清除患者體內多余的水分,使體內的水不多不少,達到理想的水平衡狀態,這個理想的體重就是干體重。遺憾的是,目前臨床上還沒有可靠的方法測定患者的干體重,醫生只能根據患者透析前后的一些臨床表現間接評估。如果脫水過度,使患者體重低于干體重,機體水分不足,肌肉脫水,就會發生肌肉痙攣。
(3)使用低鈉透析液透析。我們通常用的透析液中鈉離子濃度與正常人血鈉水平相似,如果使用鈉濃度較低的透析液透析,患者血中的鈉就會大量流失到透析液中去,使血鈉水平下降。鈉離子是維持人體血容量的重要成分,血鈉水平降低將導致血管內的水流向血管外,血容量減少,肌肉組織血液灌注減少,結果引發肌肉痙攣。
(4)高效率透析引發肌肉強直。透析效率過高,血中毒素被快速清除,血滲透壓下降,水分將從血管內流到血管外,血容量減少,血壓下降,肌肉缺血,細胞腫脹,于是發生肌肉痙攣。
(5)低血鈣。尿毒癥患者的腸道對鈣的吸收會減少,且pH值發生變化,鈣磷代謝發生異常,如果糾正不及時,血液中的游離鈣減少,就易誘發低血鈣性抽搐。
血液透析相關性肌肉痙攣的防治目標包括兩方面:一是預防肌肉痙攣發作及減少發作頻率;二是肌肉痙攣發作時盡快緩解痙攣狀態。
(1)請醫生量身制定更加合理的透析方案,以減少上述因素的不利影響,減少肌肉痙攣的發作頻率。
(2)對于低血壓引發的痙攣,建議患者加強飲食管理,嚴格限制鈉鹽與水的攝入,在血液透析當天要嚴禁口服降壓藥物。在實施血液透析時,如果反復出現肌肉痙攣,需對血壓水平進行監測,同時以靜脈推注的方式予以100毫升3%濃度高滲鹽水或50%濃度葡萄糖。
(3)嚴格限制透析脫水量,每次脫水不超過體重的4%,最多不能超過5%,65歲以上患者不要超過3%。例如,體重60公斤的患者每次透析脫水量最好不超過2.4公斤。如果患者已經出現肌肉強直,應快速靜脈點滴生理鹽水200~300毫升,以增加血容量。同時應降低透析血流速,肢體局部保溫、按摩也很有幫助。如仍不能奏效,可以使用高濃度的葡萄糖、鹽水或甘露醇等,目的都是盡快增加血容量。同時,患者應定期評估干體重,體重增長幅度一定要不超過干體重的5%。
(4)研究顯示,補充左卡尼汀的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肉堿水平明顯高于未補充組,且前者肌肉痙攣、低血壓、乏力等并發癥的發生率與未補充組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因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證膳食合理,加強戶外運動鍛煉;可遵醫囑應用助消化藥物,促使腸道吸收左卡尼汀,或是靜脈注射左卡尼汀。
(5)低鈣引起的抽搐,可以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平時應注意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多曬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