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
骨關節疾病自古是人類高發的疾病類別之一。二十世紀以來,隨著老齡化的不斷加快,這類疾病更日趨廣泛。世界衛生組織將骨關節疾病與心血管疾病及癌癥列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對于骨關節疾病,一定要及時檢查和治療,才能避免其對正常生活造成影響,降低生命質量。那么,在各種各樣的影像檢查中,哪些適合篩查骨關節疾病呢?下面筆者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骨骼是人體含鈣最多的組織,密度最高,與周圍軟組織間以及皮質、骨松質與骨骼腔之間均具有良好的天然性對比條件,有利于X線檢查。X線檢查和診斷在骨及關節系統中的應用很普遍,已成為臨床診斷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X線檢查不僅能顯示病變的部位、范圍、程度和性質,而且能進行動態和療效的觀察。
但是,X線檢查不是萬能的,有一定限制。有些病變如急性化膿性骨髓炎早期X線表現,往往較臨床資料出現晚,初次檢查未發現骨質破壞,不能排除早期病變,需要繼續追蹤復查,才能確診。有的X線征象并非特征性改變,存在著“同病異影”或“同影異病”現象,需要結合臨床資料等,進行綜合分析,才能作出比較切合實際的X線診斷。軟骨組織、半月板、韌帶等與軟組織的密度差別不大,平片不能顯示。
不過,X光形成的影像還比較模糊,后來科學家又發明了CT。CT的全稱是計算機斷層掃描,其原理是將X射線、探測器和電子計算機結合,圍繞人體的某一部位做一個接一個的斷面掃描,最終得到一個個橫切面的影像,將人體內的器官以立體的、高分辨率的形式顯示出來,尤其對較小的病變和密度高的骨骼組織顯像清晰。而且,多排螺旋 CT 能進行三維成像,有助于立體顯示骨折形態和結構,利于診斷和確定骨折的治療方案。
和C T一樣,核磁共振(MRI,鑒于人們對核的恐懼,也可以簡稱其為磁共振)也能為醫生提供人體各個斷面的影像。所不同的是它使用的不是X射線,不會像CT那樣產生對人體有損傷的電離輻射,它是利用人體內的氫質子成像,組織分辨力高,對神經系統、骨肌系統的檢查明顯優于CT,對機體沒有不良影響,甚至孕婦接受檢查時對胎兒也無任何不良影響。
磁共振檢查主要用于觀察軟組織和骨髓的病變。例如,一位患者外傷后膝關節疼痛,做X線和CT檢查均未發現骨折,磁共振檢查可以幫助明確該患者有沒有韌帶或半月板損傷,并且還可能顯示潛在的骨挫傷。盡管磁共振檢查對大多數病變的顯示都較敏感,但顯示病灶鈣化、骨皮質破壞及骨膜反應不如X線平片和CT,對疾病的定性診斷與鑒別診斷有一定的困難。
可見,X線、CT、磁共振各有優劣,三者之間不能相互取代。正確的方法是按照臨床需要來選擇相應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一般來說,如果懷疑是骨本身的病變,應首選X線和CT檢查;如果懷疑韌帶、肌肉、關節軟骨、椎間盤等軟組織病變,則應首選磁共振檢查。
另外,近年來隨著人們逐漸重視體育鍛煉,運動損傷的發生率也在逐漸增多。對于這些患者,除了影像學檢查,醫生通過詢問病史也可獲得重要信息。因為運動損傷大多是長期大量活動某個部位而發生的累積性損傷,或者運動過程中用力不當的急性創傷。比如:網球運動員長期揮拍擊球容易出現網球肘;足球運動員容易發生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羽毛球運動員躍起扣球落地時用力不當可能導致跟腱損傷等。所以,就診時請認真回答醫生的問題,這對病情的診斷很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