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杏
【摘要】國學經典博大而精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當下,語文課程教學中,國學經典聚焦了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等。教師應把培養學生的文學情感、提高文學素養作為目標,通過品讀國學經典,提升學生品讀國學經典的能力,讓經典國學得以傳承。
【關鍵詞】小學古詩文教學;國學經典
古詩文是我國數千年來古典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藝術瑰寶,其不僅展現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發展的絢麗色彩,更體現了漢語言文學深邃的藝術魅力。我們解讀歷史文學經典著作,受古詩詞文化魅力所熏陶,感受著古人超然的智慧和創作的魅力,接受著歷代詩詞文化的洗禮,其內涵的文化精髓是不可估量的。而如今詩詞文化走進語文課堂,古詩詞文化繼續感染著我們新時期的一代。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入詩的意境,感知古人的創作背景,與古人間接地對話,以更好地接受時代背景下的文化熏陶。讓學生學會品讀詩歌、陶冶情操,提升其自身的文化涵養,是我師者對發揚和傳承國學經典文化的意義所在。
一、古詩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為了培養學生對文學的熱愛,開拓文學視野,在學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打下牢固的文學功底,要不斷品讀國學經典,陶冶文化情操,提升文學素養。不管是在加強傳承國學經典方面,還是從全方位提升學生文化素養角度,引導學生對經典的國學進行品讀是教學工作中的重點。在新的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語文課堂要發揚自身優勢,培養學生具有民族精神,用經典的文學作品對其熏染,感悟其中涵蓋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深厚的傳統文學底蘊打下良好的基本功。
可是,當下的語文教學中,很多是以考試為目的,用背誦、默寫的方式對學生學習古詩文進行考核,導致學生無法體會古詩文的魅力,從而不能很好地體現出學生的文學素養。其次,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一味地讓學生死記硬背,只講解和考試內容相關的詞句,用題海戰術應對考試。古詩文作為經典國學構成中的重要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思想,文學的起源和衍變、發展,語文教師要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學價值觀為出發點,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掌握國學經典文化的精髓,輔助學生流利地闡述自身觀點,讓學生學會運用課本上的文學知識。
二、以身作則,引領求知之路
教師自身的言談舉止時刻會成為學生效仿的標桿,教師自身的文化內涵是征服學生的重要法寶。若想讓學生熱愛古詩文的誦讀,教師就要做好榜樣,定期組織一些讀書交流活動,引導學生閱讀一些國學經典書籍。由于古詩文距離學生時代久遠,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相差很大,特別是小學生對此比較陌生,在對古詩文意思根本不懂的前提下,要求學生去感悟和品味,幾乎沒有可能。此時,教師就要積極參與其中。通過自身對古詩的理解、感知,在通讀古詩時所流露出的真情實感,引導學生走入詩人創作的意境里,彼此抒發自身的內在情感、交流讀書心得,并參與國學經典作品鑒賞的討論,將其作為一種愉悅身心、提高自身修養的途徑。課堂上,教師要事先細細研讀古詩文內容,對通假字等做好備注,深刻領悟古詩文作者的人文精神。當學生誦讀時,教師作為引路人,帶領學生共同誦讀。
三、故事引讀,激發學習興趣
古詩文作品題材的出現讓本應對漢語文化理解自身就存在偏差的學生更加的撲朔迷離,尤其是部分學生朗讀起來都會感覺很吃力。這樣對整首詩的理解和背誦更是困難重重,更無法帶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以往的古詩文教學中,通常會對整首詩一字一字地解釋,這樣詩詞的意境完全被破壞。單就理解字面意思的目標來看,基本上也只是當時似懂非懂,過后遺忘無余,既丟了“芝麻”,也丟了“西瓜”。
很多國學經典在傳承中、流傳過程中都融入了經典故事。恰恰學生更樂于聽故事。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把古詩文流傳下來的一些有趣的故事、軼聞,貫穿于課堂教學中,與課本知識相融合,用講故事的形式傳授給學生。教師還可以將凝練優美的詩句轉化為精彩的故事情節,使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感受詩詞中的優美意境。小學階段入編課文的古詩文,絕大多數作品,都能夠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產生無盡的聯想,形成一幕幕故事場景。如,《憫農》,“一個農民伯伯艱難耕種的情形”“飯桌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米飯”都是一個情景故事的片段。再如《村居》,學生無論從“湖邊農家煙囪里的裊裊炊煙”,還是“矮矮房子里親熱聊天的老夫妻”來展開想象,都是對詩歌的理解,都是自己內心的體驗。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形成的模糊故事輪廓,遠比“字字解釋、句句翻譯”要實在、有用得多。這種教學方式不但能夠幫助學生對古詩文加深理解,感悟作者人文精神,還能夠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提升品讀國學經典的能力。
四、借鑒經典,提升品讀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不能一味地要求學生對古詩文死記硬背,要發掘其中作者的人文情懷,教會學生具備欣賞、品味文學作品的情操,從而提高學生國學綜合素養。
(一)教師要開拓古詩文教學的內容和路徑
要把書本中的知識內容擴展到歷史文化當中,引導學生熱愛國學。教師想要帶領學生深入探索課本內容,或是讓學生學會將古詩文知識融會到閱讀實踐中,或是將更多的傳統文學灌輸給學生,都是一個美好的憧憬。
1.創設環境,營造氛圍。環境因素是影響人和塑造人的重要方面,對于小學這一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具有極強的模仿力,即使不需要刻意地去面授,學生在一個很好的環境熏陶下,很自然地就學會并領悟了很多知識。比如,我們在校園的操場、草坪、宣傳欄,以及各種學生經常路過的通道等地方,展示各種由學生自己制作的經典古詩文對白,以及摘抄的各種著名詩句,讓每一塊墻壁都說話,營造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校園。教師要充分地挖掘教學環境中的資源,讓學生在濃郁的文化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既能直觀地刺激學生視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為課堂教學提供教學資源。
2.特色活動,精彩紛呈。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使古詩文教學資源很好地為教學服務,可在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古詩文朗誦比賽、詩配樂表演、課本劇、古詩詞手抄報比賽等。實現開發和利用的最優化,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文化底蘊日漸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