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躍旭
【摘要】項羽是我國歷史以及古典文學中的經典人物,其形象是立體的。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多方位地調動素材,穿插書本之外的史料,如此方能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知兩千多年前的人物形象。同時,要進行橫向的對比,譬如項羽與劉邦的比較,不能簡單地“以成敗論英雄”,破除平面化、臉譜化的人物形象分析常態,務求人物形象分析鮮活客觀。
【關鍵詞】高中語文;史記;項羽;人物形象
《項羽本紀》是《史記》中的名篇,同時也是大多數語文教材的必選篇目。現行粵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九第 13 課便選取了《項羽本紀》(節選)這一篇。長期以來,大眾對項羽這個人物的爭議一直沒有停止過,因此,如何評價項羽的形象成為了深入解讀本篇的關鍵所在。本文首先從《史記》作者——司馬遷,對項羽的態度和評價入手,并進一步將項羽與楚漢戰爭歷史事件聯系,然后分析項羽的形象,對項羽形象所表現出的文化意義和后世影響進行評析,進而使項羽的形象在語文教學視域下得到立體化呈現。
《項羽本紀》是《史記》十二“本紀”之一,而“本紀”通常被后世理解為紀傳體史書中的帝王傳記。十二“本紀”中的第一篇是《五帝本紀》,夏、殷、周、秦四代分列其后,真正比較詳細的人物本紀只有七篇,分別是秦始皇、項羽、高祖、呂太后、孝文、孝景、孝武。很明顯,除了呂太后和項羽之外,其他的都是地地道道名副其實的帝王天子。而《呂太后本紀》實因惠帝一朝實由呂太后專權,并且時間上也能彌合惠帝之后、文帝之前的空白,因此,為呂太后以本紀立傳也算得上名正言順。然而,司馬遷將并非是帝王天子的項羽也以本紀之名立傳,不能不說是饒有意味的。《項羽本紀》中寫道:“楚懷王初封項藉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后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這是劉邦為項羽主持的葬禮,這也就表明了官方只承認項羽是魯公,而不是“霸王”,更不是天子。盡管項羽叱咤風云,但是司馬遷所處的時代畢竟還是漢朝,而項羽是對立面的敵人,并非正統,司馬遷如此,可想而知是要承擔一定政治風險的。與此不同的是,班固在《漢書》中將項羽置于“列傳”,后世文人學者多認為司馬遷、班固如此不同的做法實則是兩種不同的態度,其中褒貶不言而喻。我們再結合司馬遷的文筆去看,盡管項羽最終起義失敗,他的身上有著包括性格缺陷在內的種種不足,可仍舊應該是“瑕不掩瑜”,至少可以說是褒貶參差各半。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只討論其優點,而不討論其缺點,更不能只抓住他的缺點不放,忽視甚至抹殺他的優點,要辯證地去分析人物形象,如此方能最大化地調動學生的情感,用心品悟,感知司馬遷筆下這一經典的人物。
一、沖動魯莽、兇狠殘暴
《項羽本紀》中記載“項藉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故姓項氏。”從這里不難看出,項羽家族是楚國將門,對暴秦有著國恨家仇,秦滅楚不僅殺死了項燕,同時也讓項氏家族失去了先祖基業,一代將門,世代貴族,到了項羽就只能流落四散,顛沛流離,可以說在項羽心中從小就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對秦王朝有著非比尋常的憤恨,以至于后來入關屠城、坑殺降卒,甚至殺掉已經投降了的秦王子嬰,火燒咸陽。項羽做出這樣的事情,也必事出有因,點燃這怒火的,正是長期壓抑已久的國恨家仇。正因為耳濡目染的國恨家仇,鑄就了項羽性格上致命的缺點:沖動魯莽、兇狠殘暴。項羽久攻外黃不下,幾天后,外黃投降,項羽竟然想坑殺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后來雖然沒有實施,但也由此可見,項羽殘暴屠城的事情沒少干。脫離節選的課本去翻閱原著,項羽曾經進行過襄城屠殺、城陽屠殺、新安屠殺、破齊屠殺、咸陽屠殺,等等。如此雖令人聞風喪膽,但同時也盡失民心,為其后來的失敗埋下伏筆。四面楚歌敗逃時,項羽行至陰陵,迷失道,受一田父之騙,陷于大澤之中,最終落入絕境,一個無名無姓的小人物還坑了楚霸王項羽一把。此段故事很是荒誕,給人一種十分滑稽的感覺,其真實信度不高,換一句話說,可能只是傳聞,未必真實,或者不完全真實。口耳相傳中難免有一定藝術成分,但是司馬遷在選材的時候依然將其放入文中,司馬遷的筆意在于突出項羽不得民心。
二、剛愎自用、婦人之仁
歷史的天平曾經向項羽傾斜,“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風光一時,然而細想來,項羽是在開歷史“倒車”,犯下了諸多致命的錯誤。首先是行分封。周王室行分封,以至于分崩數百年,天下生靈涂炭,最終一統于秦,歷史到了轉折點,統一不過三十載,項羽卻再一次行分封之制,豈有不敗之理。其次是定都。攻占咸陽后,有人勸他依靠崤函之固,定都于關中大地,他卻以“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而拒絕,最終落得個沐猴而冠的“美名”。再者,在鴻門宴上,不聽范增勸告,心慈手軟導致劉邦逃脫,這是最有希望殺死劉邦的一次機會。猜忌忠心耿耿的亞父范增,致使范增郁郁而終。反觀韓信,大丈夫千金之軀不死于市,寧愿受胯下之辱,而項羽太過剛直,難免易折;劉邦在危急關頭將其兒女拋下獨自逃生,雖然可鄙,不過也可見其成熟心智;而垓下悲歌之時,項羽還在上演一曲霸王別姬,婦人之仁可見一斑。
三、英武非常、豪氣凌云
項羽勇猛好武,巨鹿之戰中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殲滅秦軍主力,威震天下,破關中,封諸侯,號為霸王。彭城之戰,項羽以三萬人馬,攻破漢軍五十六萬人,《史記》記載:“漢軍皆走,相隨入谷、泗水,殺漢卒十馀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璧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馀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正如李晚芳所言:“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史記》中描述項羽:“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可見,項羽是一個自帶光環的人,在觀秦始皇帝游會稽時,說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
在軍壁垓下,覆敗的前夕,率領八百騎直夜潰圍,最后剩下二十八騎,仍能在百倍于我的敵軍中取上將首級,潰圍、斬將、刈旗,三戰三勝,瞋目叱人,人馬俱驚,辟易數里,如此史傳,如此描寫,不可謂不精彩,讓千百年后的讀者心中無不感佩莫名。盡管,項羽自言道“天之亡我,非戰之罪”的說法不被認同,但不可否認,項羽是一個悲劇的英雄。再看其獨白:“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杜牧說的“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是對項羽憐憫,這其中有深深的遺憾;“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李清照對項羽氣節的肯定和敬佩。項羽的英雄氣概在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精神氣節形成過程中,亦是不可磨滅的濃重一筆。再加上贈送寶馬于亭長,臨死之際尚能以“吾為若德”的姿態給予叛徒呂馬童恩惠,英雄形象便立于紙上,悲情也愈加濃厚。
參考文獻:
[1](漢)司馬遷.史記[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余躍.《項羽本紀》中項羽形象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8(11):71-72.
[3]姚霖.淺析《史記·項羽本紀》立紀的合理性[J].考試周刊,2011(17):44.
責任編輯? 梁國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