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菁 葉蔚萍 黨永龍 高秀芬
摘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入開展為灣區以及灣區周邊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作為滇東北區域的高職院校,積極深入開展產教融合,能夠提供各種專業人才,推動滇東北區域經濟進一步發展。結合滇東北區域自身提點和現實情況,高職院校開展產教深度融合,認真分析優勢和困難,為開辟更新的融合路徑打下基礎。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滇東北區域;高職院;產教深度融合
產教融合有助于加強高職院校與在全社會中內相關行業和企業的相互聯動,能夠充分依托學校和企業各自不同的優勢和資源,以合作共贏為動力,以共同培養專業人才為核心,以校企合作為主要依托平臺,以個人、家庭、學校和企業之間各要素的優化組合和高度融合,實現產教融合系統中所有參與者各取所需、共同受益的一種經濟教育活動方式。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職業教育的改革,在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 “產教深度融合”。產教深度融合提,充分說明國家對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重視。
一、滇東北區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義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要打造最具活力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必將帶動區域經濟的轉型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在滇東北地區在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背景下,積極探討本區域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的途徑和方式。在積極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的目標指引下,滇東北區域高職院校迎來巨大的挑戰和發展機遇。滇東北區域雖然遠離粵港澳地區,地理上不占優勢,但是,云南省滇東北地區與貴州、廣西接壤,東與貴州省興義市毗鄰,南與文山州紅河州接壤,西接昆明市,北臨昭通市,素有“滇黔鎖鑰”、“云南咽喉”之稱。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泛珠三角區域合作、長江經濟帶的重點開發區之一,是滇中城市經濟圈的核心區域。必將擔負起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轉移和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二、滇東北區域高職教育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優勢分析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排名全球第三,僅在 紐約大灣區、東京大灣區之后,2017年GDP為1.58萬億美元 (10.0594萬億人民幣),發展潛力巨大,未來大灣區將是高 科技公司、熱門創業公司、頂級制造業企業和一流大學的聚集區。土地面積為5.6萬平方公里,人口有6600多萬,是中國最繁榮富庶的 區域之一,囊括了中國五大城市中的三個、六大“制造業王 國”中的兩個。根據規劃,大灣區未來將重點攻克量子技術、新一代網絡和通訊、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和器件、新型顯示技術、智能制造等新興技術,隨之而來,也必將需要大量相關專業人才。面對如此巨大的人才需求,同時也對人才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滇東北區域的高職院校,底子薄、發展滯后,軟硬件條件都很難與發達地區的高職院校媲美,要主動融入大灣區建設就必須深入剖析自身,精確找準定位,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走有特色的差異化發展之路。滇東北區域的高職院校必須依托產教深度融合,以產促教,以教促產,可以嘗試通過承接大灣區產業轉移、校企精準對接,精準育人、發揮自身特色優勢專業等方式積極融入大灣區發展建設,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積極拉動滇東北區域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滇東北區域高職院校在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效產教融合機制還沒有形成,合作深度不夠
從部門設置看,滇東北區域高職院校大多沒有設置獨立的產教融合部門,這樣造成了精力分散,職能不分,責任不明確。有個別院校雖然獨立設制了產教融合部門,但部門不獨立,沒有自主權,無法與行業、企業進行直接、高效的對接,產生滯后情況。從產教融合形式看,雖然目前與院校簽訂協議的企業較多,但校企合作關系多數是短期的、不規范的低層次合作。從合作體制機制看,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機制和有效溝通交流的平臺。滇東北區域高職院校在合作中不得不放棄部分教學硬指標,而企業在考慮利益得失中又有有所顧忌,所的整個產教融合沒有實現雙贏的合作目標。滇東北區域的高職院校,在進行管理體制改革、運行機制優化等革新中又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校企之間的合作,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進行協調,學校和企業才能找到平衡點,就目前來看,高效的產教融合的有效機制和模式還沒有形成,融合深度不夠。
(二)企業和院校對接中困難重重
從專業設置看,高職院校存在依據招生情況開設專業的現象,專業設置脫離產業。滇東北區域高職院校常以地區人產業結構、主要支柱產業和才市場作為風向標,來確定當年開設專業和招生數量,這樣的行為比較短視,嚴重與產業發展需求和產業發展向脫離,形成企業找不到需要的人才,而學生畢業后也找不到好崗位的情況。
滇東北區域部分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追求全面行,忽視精準性,無法實現產業精準對接,失去自身特色;滇東北區域中有部分高職院校,從文科到理科,什么專業都有,什么層次的學生都招,完全沒有從區域中企業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所有專業都沒有自己的特點,在專業設置中與企業的對接深度不夠,沒有實現精準化培養人才。從師資隊伍看,院校的教師大多屬于理論型教師,雖然理論功底扎實,但是沒有真實在企業工作過,缺乏實踐經驗。在實踐教學環節雖然聘請了很多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技術骨干擔任指導教師,但往往因為時間不一致等原因,無法按照教學大綱實現教學需求。雖然滇東北區域高職院校都在大力培養“雙師型”教師而且也取得不錯成效,但培養過程漫長,而且教師也具有不穩定性,短期內仍然很難解決教師隊伍力量不足的問題。站在企業的角度來說,雖然很多企業都參與了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項目,出于成本考慮,企業沒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承擔學生頂崗實習任務,普遍參與積極性不高,從學生實習情況看,實習效果也不理想。從人才培養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層次、類型與地方實體經濟產業布局和發展需求不相適應,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企業對人才實際需求沒有真正實現有效對接,表現在:企業渴求的技能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長期短缺,而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又很難達到企業要求。
參考文獻
[1] 彭芳梅 . 粵港澳大灣區及周邊城市經濟空間聯系與空間結構 [J]. 經濟地理,2017,(17).
[2] 盧文彬 . 灣區經濟:探索與實踐 [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