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苗
2019年9月份,在華師的利群書社,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初識了這樣一位熱衷于音樂公益事業的老師——趙洪嘯①。當時的他正在準備一場有關陶笛的公益性講座,而當時的我,對其印象并沒有那么深刻,只是覺得他的演奏與講解十分有趣。本以為是在外面請的演奏家,后來才從同學的口中獲知他就是我們音樂學院的老師,會演奏很多樂器。
再次看到有關趙老師的事跡報道,是去年年初疫情期間刷遍朋友圈的云合唱視頻——《有一種愛不變》,這是趙老師通過組織29位各地宅家的支教老師,利用網絡平臺共同完成的無伴奏云合唱,以這樣的形式來致敬抗疫第一線的所有英雄們??赐赀@個視頻我不禁淚目,這也越發的助推我想進一步了解趙老師以及他背后的故事與團體。
本學期開學,經導師引薦,我有幸獲得了與趙老師面對面訪談交流的機會,這自然是一件樂事。為了不浪費這難得的機會,在訪談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工作,搜集了很多有關趙老師的個人資料,如:16年的支教旅程、大學生MOOC平臺的相關課程視頻、面向社會的公益性講座報道以及參加國內電視節目的視頻影像等等,并且也整理了很多條條框框的問題想要當面向趙老師請教。
跟趙老師定好的訪談時間如約而至,我與另外一名音樂教育學的室友一同前往趙老師的辦公室。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還沒進門,我們就在電梯口聽到了一陣悅耳的電子樂器合奏音響。走進辦公室,眼前的景象讓我們開啟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這確定是辦公室?與我們所見的常規辦公室不同,這里沒有整齊的辦工桌與擺滿書本的書架,充斥進我們眼球的是一個擺滿了各式樂器,甚至可以說有幾分雜亂的小房間,房間里除了各類“稀奇古怪”樂器以外就只剩下兩臺電腦、一臺合成器以及一臺小的樂器打磨儀。趙老師熱情地招呼我們進來,沒等我們坐定,就已經開始向我們介紹了他這堆玲瑯滿目的“寶貝”。這些“寶貝”大部分都是趙老師自制而成:用石頭制成的陶笛、用華師竹林里的大竹筒制成的吹管樂器、用塑料管子制成的排簫,在他這里比比皆是。趙老師告訴這里還僅僅只是他制作樂器的極小一部分,隨后他便把我們帶到了他的樂器展覽室,這里與辦公室相比要寬敞很多,而讓我們為之驚嘆的是這里所陳列的樂器種類更為繁多,達數百種,而形制與材質也更加豐富多樣:豆莢、水管、燒烤簽、花瓶、堅果殼、碗、油漆桶、塑料水瓶……應有盡有,應接不暇,趙老師都一一給我們介紹和展示著。趙老師的講解與示范,深深的吸引著我們,所有我們丟棄的、難以將之與樂器聯系在一起的材料,在趙老師的手下都變成了一件件可以演奏出美妙音樂的鮮活樂器。原來真是“萬物皆音樂”??!趙老師用他的實踐與成就告訴了我們只要我們認真的聆聽萬物之聲,那么素材就可以來自于海量的大自然。生活到處充滿美,而趙老師正是擁有著這樣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聊天之余,趙老師還告訴我們平時他在全國MOOC平臺上上課也是在這個展覽室錄制。在這之前我也觀看過相關視頻,趙老師的課堂并不是傳統意義的課堂,它活潑、靈動,充滿了生命力,是師生交互式學習與實踐的課堂。而這樣的課堂,我認為緣起于趙老師對音樂的那份真摯的熱情。趙老師告訴我們,他是因為熱愛音樂才從事這份職業,并且去研究和發明各種別人眼里“稀奇古怪”的樂器的。是啊,熱愛真的很重要!作為一名史學方向的研究生,我們每天按圖索驥式般穿梭于各樣的音樂史料中間,尋找材料,這似乎已成為一種機械而沒有感情的操作。有時甚至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勞而無功,我們不禁反問自己,這樣做的意義究竟在何?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我們的學習方法有問題,但從趙老師的身上,我認識到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還不夠熱愛?!盁釔邸笔且粋€沉甸甸的語匯,它很難企及。但如果我們真正對自己的專業與學術研究達到了“熱愛”這個層次,我想,我們必定樂此不疲,且成效斐然。
回到辦公室,趙老師還向我們大體介紹了他16年的支教歷程,以及他背后這一支強大的團隊——洪嘯支教團。讓我很好奇的是,他們這樣一支強大的隊伍,并沒有任何經費的支持,全程所有消費,包括來回路費,衣食住行純屬自費。為什么每年還是會有來自各個階層、各個地區的志愿者愿意利用寒暑假的時間投身于此項計劃,且每年名額一旦發布,便立馬被搶定一空?我向趙老師求教,趙老師告訴我們既然選擇了音樂教師這一份職業,那我們就應該規劃好我們這份職業,同樣將它作為我們一生所要去用心經營的事業。我想,這些支教志愿者們,大概都保持著身為人師的那份初和本真吧。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所要達到的境界我想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教學、教育、布道。第一個層次比較容易達到,第二個層次——教書育人,這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第三個層次——布道,這是我們絕大多數人都難以達到的“高要求”。但我認為,趙老師和他的團隊已經在向這個方向努力了。古代圣人孔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學思想。但落實到我們現代生活中,我們離這樣的思想境界似乎還有一段距離。特別是在那些貧困而又偏遠的山區,孩子們所能接觸到的美育教育,還少之又少。趙老師和他的團隊帶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去到這樣的一些地方,為孩子們播撒音樂的種子,立足于提高每個孩子的修養,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修養的目標。當然,相對于整個大環境來說,也許他們的力量還很薄弱,但他們已經為我們這個社會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我相信,在他們的影響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投身于此項事業,給更多的孩子們帶去音樂的快樂。支教的成果并不是現在,而在未來。他們感染和影響著一群孩子,未來這群孩子將感染和影響更多的人,“蝴蝶效應”將會在這份傳遞中不斷深化與擴大。
未來不可預測,也許我們都可能站上三尺講臺,成為一名普通的音樂教師。但我相信只要我們保持著那份初心與本真,在平凡的崗位上,我們依舊可以用我們的光和熱,照亮和溫暖更多的人,這便是我采訪趙老師之后的最大感慨。
注釋
①趙洪嘯:著名的葫蘆絲、巴烏、陶笛演奏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創意樂器發明家。中國陶笛藝術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陶笛藝術研究所所長?,F任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