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
摘要:《義務教育法》規定:“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平等對待學生,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在學生發展的原則下,在實施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過程中,要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發展的不平衡性。隨著博雅教育的發展,人們的心理素質越來越受到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完善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形式和手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那么作為教師就應該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形成樂觀開朗、積極進取、堅韌不拔、勇于克服挫折等心理素質。
關鍵詞: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一、學生個體差異的表現形式
(一)智力差異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評論:有的學生很聰明,有的學生很遲鈍;有的學生記性好,有的學生記性差;有的一個學生善于邏輯思維,有的一個學生善于形象思維,這些評價和描述都是指學生智力的個體差異。學生智力類型的差異主要是指學生感知、記憶、言語和思維的差異。
在教學中,我們會發現不同的學生有著感知類型不同,部分學生對事物的概括性和整體性較強,但分析能力較差;有的學生分析能力較強,能清楚地感知事物的細節,但對事物的整體感知較差;有些學生同時具備上述兩個特點。
記憶類型的差異有四種:一是視覺識別記憶效果好,若達到。芬奇少年時就會畫畫。第二,聽覺和記憶效果好,有良好的音樂感。蔡文姬自小就能詩善文,尤好琴瑟之音。第三,運動意識記憶的效果較好,即在運動技能記憶中有較好的表現,如鄧亞萍,對乒乓球的落球點特別敏感。
言語和思維的差異:部分學生在言語和思維中具有豐富的、形象的、情感的因素,屬于生動思維的言語類型; 如:戰國時楚國人甘羅,12歲就聰明過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他從小就聰明機智,能言善辯。這些學生容易發展和發展自己的藝術活動能力;有的學生在言語和思維上善于歸納和邏輯聯系,屬于邏輯聯系思維的言語類型,有利于發展數學、哲學、語言學等學科的學習和研究能力;有些學生是這兩種類型的結合體。
(二)學生的人格差異
所謂人格就是一個人在其生活、實踐、活動中往往表現出具有一定傾向的相對穩定的人格心理特征。學生人格差異是指學生與學生在穩定特征上的差異。表現在性別、年齡、外貌、體能、能力、興趣愛好、態度觀念等多方面。內斂、情緒不穩定、心理人格較強的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和行為。
優生與差生的人格差異:優生的成就動機顯著高于差生。在學業成就歸因上,差生傾向于將學業成就與自身能力和運氣聯系起來,而優秀學生則更強調努力對學業成就的影響。與差生相比,優秀的學生有更多的自我意識(學習有目標、計劃、行為、自制力)、毅力(能夠克服外部環境的障礙和自身的殘疾)、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學習)、主動性(愿意努力工作)和獨立性(在學習行為和評價目標方面獨立于他人)。
創造性學生與非創造性學生的人格差異:創造性學生普遍具有以下人格特征:低樂性群體、高獨立性、高自律性。這是因為學生更關注發明本身,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高度的獨立性,使自己不受傳統觀念、習俗、權威觀點的束縛,敢于面對問題本身,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高度的自制力使他們對自己和事物有清晰的認識,自控程度更高。學生認知風格又稱認知風格,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偏好的信息處理方法。它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心理特征,個體之間存在較大差異。
二、營造輕松和諧的環境
當教師和家長幫助和教育有心理障礙的學生,糾正他們的心理失衡時,首先應該為他們的心理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抓住教育的機會,為他們選擇和提供一些可讀性強,又適合他們年齡特征的,課外書內容健康,結合重大節日活動更有意義。平時組織學生觀看健康視頻,參觀烈士紀念館、革命烈士紀念區,舉行歌唱會、朗誦會等,以分散和傳遞負面社會影響的心理刺激。針對這些情況,我主要從三個方面營造輕松和諧的環境,讓學生在健康的環境中慢慢糾正不良的心理,逐漸培養他們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第一,建立一個團結互助、和諧友愛的班級。通過在課堂上開展互幫互助、相互學習、相互關心的活動,使同學們充分了解彼此,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好的同學關系。以平等、真誠的態度幫助有困難和缺點的學生,使他們在學校感到快樂和放松,增強他們的信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激發他們的勇氣,勇敢地面對困難和挫折,理解、尊重、寬容他人,并在團體中扮演受歡迎的角色。
三、設置分層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在實施“因材施教”中起著指導作用;。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努力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通過交流確定學生的知識背景,并根據學習能力、學習成績和學習態度確定教學目標。在課堂上,有良好基礎和思維能力的學生應該為他們發揮才能創造條件。如:不同層次的學生交叉進入互助小組、作業、課外指導、評價等。可根據分組情況進行安排。
四、豐富課堂教學層次
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根據不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進行不同層次的課堂教學,是因材施教的關鍵,也是教師難以操作的部分。為了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活動,增強學習氛圍,教學內容可以低起點、緩坡、立體、多層次靈活設置。同時,當學生遇到困難,解決問題,老師應該要有耐心指導,關注他們的學習態度,鼓勵他們,激發他們對學習的熱情。
五、分化課后作業練習層次
作業是測試學生對學習結果的掌握程度和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為了達到不同學生鞏固知識的練習目標,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學習水平布置作業,課后習題的數量和難度應設計成由易到難的階梯分布。緩慢的學習者應該關注的基本練習,一般的學習者應該加一些難題的基本練習,好的學習者應該實踐全面和靈活的問題,學生應該正確的作業,學習慢的學生應該盡可能親自糾正,成績好的學生可以通過抽查和互相復習的方式被選中來完成作業。
總之,教學中如果發現問題,及時幫助和教導,用愛心溫暖學生,激勵、引導學生,提高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增強自信心,從而幫助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湖南:岳麓書社出版,2001.
[2]蔡元培.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3]夸美紐斯著,任鐘印譯.大教學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