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輝

在綠色經濟的倡導下,以清潔能源為代表的新能源技術有望改變現有能源結構,推動相關新興行業如水力發電、光伏發電、氫能源、新能源汽車等行業快速發展。
毫無疑問,碳達峰、碳中和是2021年最熱門的詞語,也是未來10年各產業發展的主線。 碳達峰是一個過程,碳中和是最終目的,碳中和下,哪些行業、企業是受益者?
在綠色經濟的倡導下,以清潔能源為代表的新能源技術有望改變現有能源結構,推動相關新興行業如水力發電、光伏發電、新能源汽車等行業快速發展。
四大行業有望受益
中信證券認為,實現碳中和的堅定決心將深刻影響中國的能源結構、工業生產與消費方式,四大行業有望受益。
1.電力格局:火電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光伏、風電接力增量需求。
2.工業品生產:限產或為主要方式,供給側改革再現。相關商品價格有望得到提升。
3.化石能源需求:煤、油、氣需求先后達峰,過程中價格承壓。
4.新興領域機遇:新能源車、低碳技術和清潔能源材料機遇廣闊。
碳中和相關受益產業眾多
碳達峰、碳中和大環境下必然加大碳捕獲設備及風電、水電、光伏、核能、生物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開發發電設備的使用占比,這樣可以大幅降低自身因生產產生大量溫室氣體而大幅增加的成本,風電如中材科技、金風科技等,光伏龍頭如隆基股份、通威股份等,水電工程如葛洲壩、安徽水利等,核能設備如東方電氣、保變電氣等,這些設備制造商和技術提供商及施工企業是未來的最直接受益者。
1.風力發電
中國風電產業發展較為領先,總裝機量和市場增幅位居世界第一。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新增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裝機規模分別占到世界的44%和39%,由此來看,中國風電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2.水力發電
水能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再生的清潔能源。2019年水力發電總量比2010年增長80.28%。目前,節能、環保、高效機組已成為發電設備產品的發展方向,作為水力發電設備重要組成部分的水輪機,未來也將朝著大功率和高參數方向發展。我國水輪機及輔機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3.光伏發電
光伏發電是新能源產業起步較早、發展較為成熟的細分領域之一,經過早期的無序擴張后,現已逐漸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和經營模式。隨著光伏產業劣質產能逐步淘汰,市場供需關系恢復良性發展局面。用電端進入平價上網階段,光伏將逐步成為主要能源之一,預計有望迎來高速增長期。光伏產業中游頭部企業及技術變革推動企業最有望受益。
4.氫能源
截至2020年,中國燃料電池行業仍處于理論實踐階段,業內主要以燃料電池相關理論的研究和實踐為主。隨著上游核心零部件相關研究的深入、加氫站大規模建設以及政策支持力度的加碼,燃料電池行業將逐步進入商業化階段。2020-2025年間燃料電池行業新進企業數量將顯著增加,燃料電池產量(裝機量)快速提升,下游應用市場迎來規模化應用的發展起步階段。
5.新能源汽車
在節能減排相關政策和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雙輪驅動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發展迅速并涌現出了諸多優質整車生產企業。從技術路線來看,電動汽車已經由政策補貼階段正式進入市場提速放量階段,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擁有林業資源企業最受益
碳達峰、碳中和大環境下,園林工程必然有所增加。擁有自有林地資源企業在碳達峰、碳中和大環境下受益最直接而且最快,林地資源可以直接變現且不影響原有業務。
據估算,每畝樹林每天吸收二氧化碳超過65公斤,按照每畝65公斤年吸收量計算,一畝樹林一年可以吸收23.7噸二氧化碳,國內目前碳匯價格普遍在每噸20-40元,以平均價格30元計算,1萬畝樹林一年可以產生碳匯收入約711萬元,但國際發達國家碳匯價格已遠超國內價格,歐洲目前碳匯價格甚至已達到40歐元,這就意味著,按此價格計算1萬畝樹林一年可以產生碳匯收入9000多萬元。
國內目前擁有林地較多的企業有海南橡膠(擁有橡膠林地350多萬畝)、岳陽林紙(擁有約200萬畝林地)、平潭發展(擁有林地近90萬畝)、福建金森(擁有自有林地近80萬畝)、豐林集團(擁有自營林地20萬畝),其中海南橡膠的橡膠林與其他企業林木不同,橡膠林不需要通過砍伐來獲取企業所需原料。
碳交易行業受益
能源結構優化,新的能源技術被大量采用與發展中國家能源效率低、減排空間大、成本低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直接導致同一減排量在不同國家之間存在著不同的成本,形成了價格差,從而產生了碳交易市場。
電動車企業特斯拉2020年出售碳排放額度所得的收入是14億美元,這成為支撐特斯拉業績的最大助力。誰能想到特斯拉最賺錢的不是汽車產品本身,竟然是賣碳排放額度的收入。
中國電動車企業蔚來汽車在2020年出售碳排放額度所得的收入是1億人民幣。盡管蔚來汽車在2020年表現出色,但仍凈虧損50多億人民幣,在所有業務凈虧損的情況下,賣碳排放額度竟然貢獻了近1億人民幣的收入,成為所有收入業務里最大的亮點。
在碳市場越來越活躍的情況下,碳交易將對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的所有制造業帶來變革,進一步重構全球制造業。
涉及碳交易資金交易的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也將因為資金銀行的流動及投融資、借貸而衍生出新的收入來源,但對自身龐大的業績而言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