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娜
老人的養老難題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主流話題。究其原因,首先是社會快速進入老齡化讓全社會共同承擔的養老負擔快速上升。其次是社保系統由于過去經歷了轉軌而遺留的社保欠債,始終存在社保資金不足狀況,只好在“廣覆蓋”的層面上給退休老人供給最低的生活保障但不能滿足所有個性化養老服務,原有傳統的“子女養老”家中養老模式在獨生子女狀態下照顧老人能力也在削弱,因此國內百姓開始嘗試自己計劃養老資產積累與儲備的養老資金計劃。養老資金配置與儲備對改善老人養老生活水平,對減輕社會養老壓力均有著長遠的作用。然而,由于養老資產配置與金融息息相關,且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所以養老資產配置與儲備規劃需要專業人士有效的指導。
一、養老資產規劃的重要性
社會中個體的養老既要依靠社會福利體系,又要依靠養老儲備的預定計劃。個人養老資產規劃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它既是個體養老準備的規劃,又是個體養老目標落實的主要方式。研究原先個體養老資產規劃領域中的概況會發現,個體養老資產規劃的重點基本集中在家庭理財技能的應用與家庭資產配置方面,所以養老資產的理財與資產配置的重點是家庭養老資產配置,家庭結合個人制訂有針對性的養老資產方案是養老資產規劃成功的
關鍵。
二、傳統資產規劃理論應用于實際養老資產規劃的弊端
現代資產組合體系理論作為資管行業中最經典的體系,要應用于個體養老資產規劃,需要區別于其他普通資金投資特點,所以現代資產組合體系理論需要改造后才能應用到個體養老資產規劃中。首先是該理論用期望效用作為起點,且假設投資者都是理性的,資管的目標是組合投資收益效用的最快成長。具體到養老性質上看,比起“理性人”設定,養老資產規劃個體基本符合“有限理性”設定,在養老資產規劃設定中要求的是滿足養老生活水平不降低,但綜合考慮養老目標,滿足的目標具體可以是個人養老資產組合始終滿足一個人在退休之后至去世之前所有開銷。
現代資產組合體系理論配置以收益增長率來衡量投資風險,這與養老資產規劃的目標不相符合,風險衡量方式不能表達希望低風險要求。對養老資產規劃而言,其風險就是養老生活水平不能滿足的風險。風險衡量方式也不能幫助個體理解。因為理解風險要了解一系列專業的統計學知識,所以普通人的養老資產規劃需要易于操作。負面的風險表示不便于直接將養老資產的風險態度轉化為配置方案中的風險參數。
三、以安全為標準的養老資產規劃方式
(一)養老資產規劃步驟
分析了個體養老資產規劃的目標特征,應當選擇安全準則作為養老資產規劃的合理化路線,而且在這條路線上建構起養老資產規劃組合。首先,保持退休以后正常消費水平的養老目標作為養老資產規劃實施的收益目標,并將個體可以認可的資產儲備目標不能落實的最大可能性視為養老資產風險。其次,明確目標以后,養老資產規劃的過程將分成前后兩步,第一步是尋找能在最大概率上保證收益目標實現的資產組合,那么這個最大概率達成的目標就是適合這個個體的養老資產規劃。第二步就是在保證資產規劃目標的落實可能性達到的風險目標的前提下,嘗試讓各類投資組合能夠讓儲備獲得最大化收益的養老配置
組合。
(二)養老資產規劃體現的基本思路
此類養老資產規劃方式所體現的基本思路主要為:確保個體在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最大概率優化投資風險。只有在落實這個風險的基礎上,才可以尋求更高收益的配置方式與儲備,換而言之在退休后生活的保證上,才會去追求更高質量的退休生活。養老資產規劃具體方案,應當設定的風險參數可以分為兩大塊:養老規劃的個體信息模塊和市場信息模塊。在個體信息模塊部門,投資人員可以首先計算一個養老資金缺口部分,以此來確保個人退休生活水平所需要的資產儲備,之后綜合個體在退休之前可能的養老儲蓄準備,就可以確立個體養老資產規劃所要達到的資產積累目標。個體所認可的資產目標無法落實的最低概率就是整個資產控制可能達到的風險控制目標,個體在社會金融市場風險造成的綜合投資風險可以成為對組合資產權重的制約。在市場信息模塊,需要依照資產配置方案中,各類資產歷史收益率信息來設定各資產比重,應當考慮的信息包括銀行活期的均值、股息率、債券收益率等信息,并考慮組合的收益率均需表示為正態分布。
(三)養老資產規劃與家庭收入狀態的關系
在個體考慮養老資產規劃方案時,應當充分考慮家庭收入狀態。一般按人均可支配收入將咨詢養老資產配置的家庭分為中下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中上收入家庭等五類。確定家庭收入分級后,按照養老資產目標確定開支與收入,計算可以用于投資的部分,再匹配之前計算的養老金缺口,就能設定家庭養老規劃資產目標。而資產目標的達成可能性是收入等級越高的家庭,維持退休前生活水平所對應的收益目標越低。家庭計劃需考慮的其他方面還包括考慮家庭生命周期階段。一般養老資產配置階段不需支付子女教育經費和購房還房貸,并且表現為養老資產中須留一定比例貨幣型基金。
(四)養老資產規劃與市場風險的關系
站在現實市場條件角度來思考,金融投資波動缺少穩定,要保證可以接受的資產收益且避免波動十分不易。因此社會對國家社保基金的風險也要求設置一個合理的投資范圍,以及風險資產權重的限定。參照社保基金的做法,個體養老資產規劃風險承受能力越低的家庭,個體養老資產規劃中可以投資的貨幣資產比例也就越低。在設置養老資產規劃比重時,需要充分考慮市場條件方面,家庭養老理財的收益信息,結合自身可以承受風險的收益特征和家庭可以承受的綜合風險因素,將這些因素一起納入養老資產規劃方案考慮,最終得到個性化的最適合的養老資產規劃路徑。
四、以安全為標準的養老資產規劃細化
原則
(一)風險衡量原則
個人養老資產規劃需要動態考慮風險和收入的匹配性。根據家庭目前所在周期階段,調整可選擇的資產投入策略。基于理性經濟人假定角度,可選擇的資產規劃策略應當是風險與收益,不斷根據市場信息尋找適應點的過程。動態考慮風險收益對資產配置調整,個體和家庭可以參照標普推薦的“1234”資產配置與儲備原則:用40%的資產配置比例投入穩定收益的資產,30%的資產配置比例投入可以承受的風險投資,20%的資產配置比例投入保險性投資中,10%的資產配置比例投入靈活性存款資產之中,讓養老資產更加科學合理。
(二)長短期配合原則
對于個體和家庭的生命發展階段而言,個體和家庭應當綜合考慮養老資產規劃方面,自身所處階段與可以投入的資源,并長期與短期結合適當的調整。例如,在家庭成熟周期,可以增加個體養老資產的投入。同時,還應綜合考慮各階段家庭的收入和消費所需,甚至是未來家庭需消費內容,認真處理好長短期投資及收益的關系。同時,養老資產規劃還要考慮長短期市場波動風險和銀行利率、國家整體變化狀況等。
為了讓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以最優化養老資產規劃方案,獲得退休后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希望滿足,必須設置以安全為準則的養老資產規劃方案。在這一前提下,養老資產規劃可以設置可操作性的細化原則,并且嚴格按照意見制定的資產規劃方案和原則穩妥地執行。(作者單位:天津交通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