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江
碳賬戶代表著一種生活態度,是綠色新生活的新方式,例如綠色出行、使用新能源汽車、
參與低碳公益活動、通過飲料瓶回收機實現垃圾分類等等,教大家如何低碳生活。
3月27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在2021中國實體經濟論壇上表示,為實現碳中和,可以探索建立碳賬戶,建立每一屆政府、每一個企業、每一個人在減碳方面的責任。只有如此,碳交易才會活躍起來,也才能為實現碳中和打下良好基礎。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綠色出行、垃圾分類、變廢為寶……你的每一個綠色環保行為,在碳賬戶都可以被量化,清楚地告訴你減排多少,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綠色低碳“記事本”。
碳賬戶倡導節能減排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會有三個賬戶:資金賬戶、信用賬戶和碳賬戶。這就可以看出碳賬戶的重要性所在了,每個人都要自覺地擔當起環保使命,把新技術植入日常消費之中,從擔當到自覺,人人參與,日復一日,生態環境就會變得越來越好,生活也會越來越清新。
設立個人碳賬戶有何意義?據悉,為實現減少碳排放這一目標,雖然不少國家都建立了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目前的碳市場參與方以企業為主,但個人碳賬戶被視為一個極具潛力的新興市場,包括螞蟻金服、北京環境交易所等國內企業和機構都已在布局個人碳金融,通過對個人消費及生活、交通大數據的深度挖掘,優化個人碳減排量的核算方法。
南昌:個人碳賬戶積分可借閱圖書。2020年,南昌地鐵推出乘客出行碳減排服務,大家出門乘坐地鐵會被納入個人碳減排賬戶,每次都有一定數量的碳賬戶積分,這些積分可以免費借閱電子圖書。據悉,這是全球首個將地鐵乘客碳排放管理的賬戶,也是國內首個將地鐵乘客的環保行為兌換為實質商品的公益活動。
深圳:個人碳賬戶積分可充電。深圳推出的個人碳賬戶是卡本生活卡,這里面的積分可以抵扣充電服務費。例如,市民主動申請機動車停用少用可獲得碳積分的獎勵,以此引導大家改變以往的生活習慣。卡本生活首創減排激勵,通過個人碳賬戶發放碳積分,車主可以用碳積分抵扣充電服務費。
成都:個人碳賬戶積分可兌換商品。市民通過綠色出行的方式,可以獲取個人碳賬戶積分,這些積分可以兌換成相關的商品。2019年,成都試點開通個人碳賬戶,上面有各種環保方面的積分活動,完成相應的項目,就可以獲得積分,這些積分可以兌換優惠券、商品等。
碳賬戶賦予個人碳減排量以實際的價值,有助于推動低碳成為一種時尚的選擇,推動全民減排逐漸成為社會主流。按照北京環境交易所專業人員的設計,個人的碳減排量可以變成樹、折成分、換成錢,還讓每個人都有了一個綠色標簽。可以想見,未來你的個人碳減排數值特別高,別人會認為你健康、有正能量、值得信任。公眾的碳減排行為不斷被計量、被肯定,將在居民、消費者中催生更多低碳出行的積極性,并形成規范、成熟的個人碳減量交易。
雙積分+碳交易的布局
面對今年的雙積分大考,新能源汽車積分未達標的車企炒熱了積分交易市場,積分交易價格更是從2019年的每個積分數百元漲至去年年底的約3000元,雙積分正向激勵效果凸顯。與此同時,與雙積分相似的碳交易悄然興起,已有車企試水這一新興模式。
去年6月2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商務部等5部門聯合發布了修改后的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也就是常說的雙積分管理辦法。
所謂雙積分,是指平均燃油消耗量積分和新能源汽車積分。雙積分管理,簡單地說就是,政府要求汽車企業所賣出的所有車型的平均燃油消耗量必須達到一個節能標準,如果達不到這一標準,企業就必須生產新能源汽車,以新能源汽車積分來抵消平均燃油消耗高出的部分。
隨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6月底前上線交易,車企尤其是純電動車企能否借助新能源汽車的節能減排進場交易并獲益呢?
對照國際經驗,建立碳交易市場最早的歐盟,在今年開始執行95克二氧化碳/公里的乘用車排放標準,如果車企達不到要求,超標1克就會被處于車企實際銷量乘以95歐元的罰款。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轉型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表示,如果車企納入碳交易當中,則可以視為碳交易對純電動汽車車企的一種支持,因為其碳排放本身不高,可以通過減排省出配額出售給電力、石化企業。車企進行碳交易,需要解決核定配額的問題。
在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看來,如何計算純電動汽車的減排量則是另一個難題,“電動汽車的減排數據不太好計算,因為使用的電力仍以火電為主,而且生產制造過程中也會有溫室氣體排放”。
不過,已有車企嘗試進入地方性碳交易試點市場。
國外個人碳積分的經驗
據了解,在歐盟、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發達地區和國家,早就誕生了碳稅、碳交易、碳審計等這些概念;于個人而言,碳賬戶的重要性并不亞于征信賬戶,它量化了個人對環境、對國家乃至對地球的責任與貢獻。
比如在北歐國家,騎自行車上下班之所以成為風尚,不僅因為公眾環保意識強,還因為政府和社會基本消除了車網不暢、空氣污染、自行車不能上地鐵、停自行車難等一系列“負面激勵”行為,從而讓騎車成為一件便捷、安全、輕松、健康的事情。在此基礎上,不少發達國家致力于給公眾的低碳行為以更多“正向激勵”,如日本和韓國設立了公眾碳賬戶,公眾步行、騎車上班、少開私家車等行為,都能換算成一定的碳積分,最終由環保部門或環保基金收購這些積分,公眾由此得到金錢或物質的激勵。(本文綜合自上海證券報、經濟參考報、深圳商報、成都商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