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斌
摘要:高校校園是大學生集體生活和學習的場所,在學生生活和學習中,校園食品的處理和加工、食堂公共衛生環境直接關系到師生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本文從校園食品安全現狀入手,從校園食品安全監管方式、校園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探索治理校園食品安全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校園食品;食品安全;法律監管
(一)食堂就餐布局不合理,監管短效突出
高校學生食堂規模和設施差異性較大,食堂面積規劃布局差異明顯。主要體現為:食堂建筑面積不足,現有的學生食堂面積不能和逐年增加的學生人數相匹配,高校餐飲中心項目在規劃之初所包含的衛生安全區域預審制度未落實,餐飲操作區域中對于原料清洗和生熟原料加工區域沒有嚴格劃分,操作空間中缺乏食品原料安全存放和操作人員洗漱消毒間。生熟食品原料沒有分開存放,蚊、蠅、鼠等的防護措施缺失,食堂衛生達不到要求。
(二)校園食品安全規制嚴重缺位,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高校現行規章制度中對于用餐場所以及校園食品的監管尚未到位,校園餐飲從業人員招聘缺乏統一管理。人員流動性強,就業人員門檻低。主要體現在食品人員的管理過程中缺乏相關規定。食品從業人員沒有接受過食品安全相關知識和餐飲安全操作流程的培訓,在實際監管中食品安全管理規章制度沒有落在實處、監管人員在執法和監督中走過場的現象時有發生。高校內部對于食品管理及監督機制不完善,在學校重要議事日程中沒有加入校園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在食堂的管理和運行中沒有建立食品安全負責制度,衛生管理制度和管理組織不健全,沒有專職或兼職衛生管理人員,在食品原材料采購、儲存、加工等環節不能做到有效監控。
(三)溯源機制缺失,食品安全重視程度不夠
在實際運營中高校食堂承包給個人經營。利益最大化使得私營承包者和食品操作人員在食品原料采購過程中主要考慮價格因素。在調查中發現購買食品原料油、調味品等原料時沒有正規的供貨渠道,采購人員購買的產品多為不正規的、沒有商標并散裝的來源不明的產品。在購買行為中,采購人員沒有查看購買原料的相關證明材料。缺乏采購人員的監管的現狀和食品原料的溯源機制缺失導致不合格的食品原料流入學校食堂操作間,從而引起校園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
(一)健全校園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強化從業人員培訓
強化高校監察部門對校園食堂環境和校園食品操作過程化的監督力度,對食品原料采購、食品加工過程、食品售賣過程中出現的違法違規行為要從重處罰。學校行政部門要制定出可行有效的食品安全監督流程,加強校園各職能部門之間的相互協作和信息交流,發揮教師,學生、社團的作用。在原料采購中建立食品原料采購信息資源庫,從源頭把控,預防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在食品制作和售賣過程中分時段、全過程監測校園食品安全狀況,監督人員加強對校園食堂食品安全的監管職責,對出現問題的,責令限期整改,對多次出現問題的從重處罰。健全食堂從業人員上崗考核制度,在學期開學之初,對食品相關人員從原料采購、成品驗收、食品加工、食品操作、成品出售等全過程進行培訓考核,對培訓考核不合格人員不準其從業,強化學校食堂從業人員的食品安全意識。
(二)提高監管力度,完善規章制度
在監管部門人員的管理中,提高食品安全意識、加強食品業務知識學習和相關食品法律法規培訓,在食品采購監管工作中,強化監督環節與相關單位配合監控食品原料質量安全,所采購的原料中每一批次食品的衛生許可證和批次檢驗報告都具備,監管人員需要加大對食用油、調味品等的抽檢力度確保采購原料渠道正規,質量合格。建立校園食品衛生安全責任制,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校園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食堂承包者為第二責任人,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形成職責清晰、過程公開、食品監督全過程的校園食品安全工作體系;按日執行《高校食堂食品每日留樣制度》,強制實施每日留樣制度;提前建立學校食品安全預警機制,如果發現校園食品中毒事件,可以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有力措施控制食品安全事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