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易萌 2012 年畢業于南京醫科大學康復治療專業,工作于江蘇省省級機關醫院針灸推拿科,主要方向為康復理療及言語治療。
足底筋膜炎也稱跖筋膜炎,當足底筋膜承受了超過其生理限度的作用力時,這種反復長期的超負荷將誘發炎癥,形成退變、纖維化,造成足底筋膜的急性或慢性損傷。足底筋膜炎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是導致足跟痛的主要原因,占全部足跟痛患者的80%。
足底筋膜炎發病機制未完全清楚,研究表明慢性足底筋膜炎可能與體重過快增長、高足弓、扁平足、小腿肌肉緊張、長時間站立、肥胖、年齡、外傷、過度運動和不合適的鞋子等因素有關。最常見的原因為長時間走路包括登山健身、徒步旅行、逛商店等活動造成,據統計,10% 的長跑運動員或有長跑習慣的人罹患此病。足底筋膜炎也嚴重影響運動員的訓練水平和競技水平的提高,甚至直接影響到運動員的運動生涯。

足底筋膜是位于足底脂肪層深面的帶狀結締組織,分三部分組成:中央帶、外側帶、內側帶,各部分厚薄不同,并被兩個淺溝所劃分。內側帶較薄,外側帶較厚,中間部最厚,堅韌致密,稱為足底腱膜。足底腱膜呈長三角形,尖向后附著于跟骨結節,底向前分裂成五束,至各趾的趾腱鞘,但彼此借橫纖維相連,附著于各跖趾關節囊和趾腱鞘。
傳統上將足底筋膜炎認為是局部肌肉勞損,足跟部脂肪組織消退,跟骨結節發生慢性滑囊炎,導致局部筋膜纖維化、粘連等無菌性炎癥反應,刺激跖內側神經及外側神經而引起的疼痛。實際上重復性研究表明,發生足底筋膜疼痛時少有炎癥發生,而更多是組織發生了退行性改變。有研究報道,炎癥其實并不是足底筋膜炎的主要特征。
足底筋膜炎常隱匿起病,患者一般無創傷史,緩慢發病,少數因過度運動而發病,急性損傷多為足跟著力處疼痛,恐懼行走,檢查見足跟腫脹,按壓痛,跛行。慢性患者起病緩慢,典型癥狀為“first-step pain”, 即晨起下床邁出第一步開始感覺疼痛或者長時間靜止不動后邁出第一步疼痛,行走數步后疼痛有所緩解,但隨著步行時間增長或站立時間增加,疼痛又加劇。
這主要是休息時足底筋膜不負重,處于一種放松的縮短狀態,當踩地邁步時,足底筋膜負重,會使筋膜受到較大較快牽拉,進而出現疼痛。活動后有所緩解是因為運動后足底筋膜會變得較松,但若過度行走或劇烈活動時,足底筋膜被牽拉的次數逐漸增加,癥狀又會再現。隨著病程的發展,任何負重活動都會引起疼痛,患者不能進行跑跳動作,長期站立的患者疼痛可放射至足弓。疼痛多位于足跟處,壓痛較為明顯。疼痛可以表現為抽動痛、灼燒痛、刺痛、刀割樣疼痛,嚴重者可以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并反復發作。
如果患者因為足底的疼痛來就診,醫生首先會觀察他的足部力線:通常會讓患者站立和行走,觀察足部活動的姿勢。觀察重點在于足弓,是否存在高足弓,扁平足,過度旋前或過度旋后。然后會通過觸摸足底、足弓部來確定是否有疼痛的部位等。如果疼痛出現在足跟部或足弓部,常可提示為足底筋膜炎。
同時,足底筋膜炎的患者踝關節活動度通常會有一定程度下降。醫生會讓患者背伸踝關節(腳背往上抬),如果與對側對比,活動度下降,表明小腿后群腓腸肌緊張,此時如果足底部疼痛,基本可以判斷是足底筋膜炎。
當然,一些影像學檢查也是不可少的。在B超圖像上,可以發現病變的足底筋膜水腫、增厚。通過X 線片,如果患者存在足底筋膜炎, 大概率可發現骨刺,也是一種輔助評價方法 。
足底筋膜炎的治療相對成熟,比如理療方法,冷療、脈沖磁療、超聲波、中頻電療等,都能起到不錯的效果。同時,可以應用消炎止痛藥和局部封閉法。很多時候也可以讓患者貼上肌內效貼布,或是使用沖擊波療法。矯形鞋墊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如果患者存在足部的異常,可以通過特制的鞋墊去矯形。針灸治療在部分患者身上也能顯示不錯的療效。
往往科學的康復鍛煉能夠更好地保留運動能力,促進恢復。患者主動學習并參與康復訓練更有助于康復 ,我們推薦如下訓練:
前后來回滾動網球、泡沫軸,動作要慢,讓筋膜和肌肉充分舒展。每組每次3~5 分鐘,重復2~3 組。

該訓練針對足底筋膜進行牽拉,無論在損傷期和康復后都有必要進行,可以作為長期的訓練。訓練方法:伸展時,坐在地面或椅子上,用手抓住腳趾向上向后牽拉,直到感覺足底牽開感到舒服,維持該姿勢約15~30 秒鐘,然后放松。重復該動作5 次為一組,每天進行3 組訓練。

面墻站立,將患腿盡量向后伸,雙臂向前扶墻至肩水平。前腿膝蓋彎曲,身體前傾。過程中保持后腿伸直,腳跟盡量不離地。當感到小腿后有牽拉感時,維持20~30 秒鐘。當沒有緊張牽拉感時,可以增加前傾程度,直到小腿后緊張感出現為止。每天3~5 組,每組3 次。
將一塊毛巾放在地上,腳平放在毛巾上,足跟著地,用足趾不斷地抓住毛巾,然后放開,每組10~20 次。
站在地面或臺階邊緣,兩腿伸直,腳跟抬起離地,然后再將腳跟慢慢放下,直至低于臺階平面,然后再次踮起腳抬高。在臺階上訓練效果較好,但要確保身邊有可以扶住的支撐物保護。剛開始訓練時,在無任何不適的情況下,每天兩組,每組10 次。以后逐漸增加至每天3 組,每組20次
取坐位,兩手于體后支撐,患側下肢伸直,另一側下肢屈膝,彈力帶做成環形,一端固定,另一端套在腳背處,踝關節用力背屈,慢慢還原,反復進行。每天2 組,每組10 次。以后逐漸增加至每天3 組,每組20 次。
1. 應減少跳、跑、長時間行走等足部負擔較大的運動,避免足跟做反復碾踩動作,避免長時間在不平路面上行走。
2. 糾正不良力線,必須了解足部是否存在力線不良,咨詢專業的醫生進行生物力學分析,如有問題須及時矯正,以確保足部的正常功能。
3. 控制體重,避免過胖加重足部負擔。
4. 選擇合適的鞋子,磨損嚴重、過緊、支持不夠的鞋子須及時更換。一般的鞋子,超過640 公里的行走量,就會出現嚴重磨損;如果用時間來換算,累計穿著超過六個月的鞋子,一般都需要更換 。

5. 多做伸展和肌力訓練,特別是針對足底筋膜和小腿肌肉的訓練 。
6. 每晚用溫水泡腳,促進血液循環,松解肌肉及筋膜 。
(編輯 車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