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軼

人文紀錄片《人生第一次》聚焦生命中的一個個重要節點,展現普通中國人的順境和逆境、拼搏與堅持、夢想和期望,以平凡個體的生命微光折射時代向善向上的精神樣貌,在創作和傳播上都收獲了諸多好評。這部紀錄片的成功,展現出當下中國紀錄片創作語態和受眾結構的變化,為行業持續輸出優質內容、提升制作水平提供了借鑒。
質樸真摯的敘事表達,
講述普通百姓的平凡偉大
打破傳統樣態,拓展選題維度
該片打破了傳統的人文紀錄片把切入點固定在某個主題、某個人物身上的常規做法,每期主題有一到多個拍攝對象,整部紀錄片在時間維度上貫穿了不同人生階段,空間上則涵蓋了多個人生場景,立體呈現了十二個意義重大的人生“第一次”,既有宏觀群像的展現,也有微觀個體故事的講述,每集講述幾個完整獨立的故事,增強了單集可看性。時間上,貫穿出生、上學、成家、立業、養老等人生重要節點,以一生的時間線,極大延伸了紀錄片的長度。空間上,涵蓋家庭、醫院、學校、軍營、養老院等城鄉生活場景,借助十二個故事,構建了觀察中國現實生活的重要場域,極大地拓展了紀錄片的寬度。話題上,探討了二胎政策、進城務工、買房置業、殘疾人就業、社會養老、遺體捐贈等社會焦點問題,極大地增強了紀錄片的厚度。人物上,既聚焦了新生兒、留守兒童、年輕父母、中老年人等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也展示了醫生、教師、殘疾人、房產中介等不同職業人群的狀態,刻畫了當代中國人的時代群像,極大地豐富了紀錄片的深度。
立足平民視角,記錄煙火生活
該片如同一幅畫卷,匯集了各種各樣的喜怒哀愁、悲歡離合,以真切的生活畫面和鮮活的人生故事,溫暖人心,傳遞力量。首先,對白真實。在《長大》一集中,山里的孩子采風后寫下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首詩歌,質樸的話語讓人動容;其次,讓人共情。《出生》中患有心臟病的雙胞胎孕婦無法等到胎兒足月,必須馬上手術,一人三命考驗著醫生、孕婦和家人,生死攸關的生育場景讓觀眾的心也跟著提到了嗓子眼,得知母子平安后,丈夫那句“我今后就守著她們三個過了”的肺腑之言讓無數觀眾潸然淚下,生命之重、親情之偉,頃刻間得以詮釋;再次,鏡頭充滿設計感。《上班》這一集,殘疾人就業培訓基地屋子里的光線和彩色鍵盤的光影交織在一起,從忙碌的客服場景開場,到引入特殊群體的工作生活狀態,鏡頭的設計感讓人們對生命的韌勁充滿敬佩。
創新內容結構,延伸觀眾審美
從影片開頭使用皮影動畫,到片尾主題曲《推開世界的門》的感動和治愈,從使用字幕風格的“小清新范”到片中人物的各種方言,短小精悍的風格,形成了《人生第一次》獨特的形式美感,賦予了作品有別于同類型創作的美學風格。除此之外,在每集的片頭,導演都會邀請一名知名嘉賓作為“講述人”,他們用各自的感觸,將故事的旁白進行情感詮釋,無形中也代入了觀眾的感悟和共鳴,團隊后續也將把“故事講述人”分享的故事剪輯成短片在線上與觀眾分享,從而呈現更為全面的情感視角。在記錄之外,《人生第一次》還會圍繞基本的“故事議題”展開延伸補畫,風格頗為歡快的《退休》一集就得益于前期的策劃,為了達到幽默感,導演團隊選擇在東北和四川拍攝,使得風格更為輕松。
細致入微的情感抒發,
凝練詩情畫意的人生哲學
現實題材尋找哲理詩意
人文紀錄片最常見的拍攝和制作方法,是在特殊的人群或者事件中,放大矛盾和戲劇沖突,給人感官上的刺激和思考。而該片則不走尋常路,沒有孤守一人一事一地,而是縱向解剖人生的橫截面,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娓娓道來。生活之中的詩意,讓紀錄片擁有了詩性的品格。作品搭建起的時光隧道,讓所有的觀眾都有機會成為生命歷程的體驗者和觀察者,在回顧昨天或前瞻未來中,透過別人別處的生活,獲得感悟生命、洞徹哲理的智慧啟迪。
客觀記錄,挖掘人間真情
該紀錄片中有貧窮里的浪漫,有潦倒中的堅持,有困頓下的勇敢,故事中交錯著深深的親情、友情、愛情,到處都是淚點。雙胞胎降生后崩潰抽泣的父親、不遠萬里跋涉軍營看望孩子的母親、陪在患病妻子床前不離不棄的好丈夫、留守兒童收到打工媽媽的信和詩、殘疾人用手掌支撐上臺的堅韌……一個個動人的場景,頻頻讓觀眾留下淚水。拍攝中,導演組并沒有刻意制造矛盾,也沒有過度粉飾客觀真實的人生,并毫不回避拍攝中存在的復雜問題,對垃圾分類、醫療糾紛、弱勢群體保障等現實狀況也有所折射,正是在那些看起來“并不理想化”的生活中,人間真情旺盛地生長開來。溫暖、堅持,勇敢、追求生命的意義,是整個紀錄片蘊含的價值內涵和主張。
立意高遠,講好中國故事
本片十二個“第一次”的記錄,是對每一個普通中國人生活狀態的生動闡述,也是對當代中國人獲得感和理想追求的叩問,這十二個角度的立意,充分展現了導演組的情懷與匠心。當王銀花頂住身邊的反對,出現在前往上海的列車上時,展示的是中國人骨子里的不屈和倔強;當小索放牛突然有感而發,寫下讓大人都感嘆的詩句,體現的是中國人埋在心底的浪漫;當王翔坐立不安在醫院走廊上焦灼,聽到母子平安喊出“此生我就守著他們三個人過”,這是中國人永遠不能忘的責任擔當……人生就像江河一樣滾滾向前,正是一個個影片中一樣的的個體,托舉起了中國新時代的夢想。十二期節目中,有悲有喜、有苦有甜,它在微觀的個體中,發掘中國人在各種挑戰面前的人生狀態,表達中國人堅毅、智慧的力量感和信念感。
臺網聯動的受眾破圈,
融合傳統現代的傳播力量
臺網并重的受眾引流
該片除了在央視影音客戶端、央視網PC端等平臺上線,還在中央電視臺、東方衛視、騰訊、嗶哩嗶哩、優酷等臺網合作渠道同時開播。節目播出后,豆瓣評分穩定在9.2,B站評分高達9.8,在豆瓣華語口碑劇集榜連續霸榜超5周,“紀錄片人生第一次”話題閱讀總量超10億,官方抖音短視頻總獲贊超400萬,節目在中央電視臺首播當天,取得了同時段收視率全國第一的佳績。這樣的合作消除了臺網、大小屏的界限,彰顯出立足“大視頻時代”聚合受眾、做強傳播的開闊格局,吸收了大量年輕觀眾群體,也充分展示了優質紀錄片對于促進國家與地方、傳統媒體與新興網絡媒體融合的獨特效能。
互動營銷的話題引導
該片在傳播模式上進行了大膽創新,節目除了在網絡平臺同步播出,在微博、抖音等平臺同步開設“紀錄片人生第一次”官方帳號,以短視頻推送和話題討論引發裂變傳播。這一點,通過作品在B站的彈幕就能感受到:在《出生》中患有心臟病的母親經歷種種磨難,最終順利分娩出一對雙胞胎時,彈幕瞬間被“恭喜”霸屏;在《當兵》中,當傘降新兵縱身一躍時,“致敬”霸屏;在《告別》中,當經典對白“生的對立面不是死亡,而是遺忘”響起時,“淚目”霸屏……作品得到了互聯網受眾的積極回應,加深了國產紀錄片在互聯網傳播上的內容、渠道、受眾融合,促進推動了主流平臺、主流內容、主流受眾在優質作品上的有效對接。
百姓IP的價值引領
除了在互聯網上取得巨大成功,讓業界人士點贊的還有該片圍繞原創IP在融合創新上的積極作為。在平凡中發現不凡,為14億百姓打造人生IP,是作品設置的初衷。而將“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相互融合,打造多元化、接地氣、有引導的優質內容,展現主流媒體內容深耕、傳播破圈的開闊格局,則是央視網在這部紀錄片傳播探索中最成功的地方。IP推廣上,聯合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集結了東方衛視、騰訊視頻、嗶哩嗶哩、優酷視頻等多家平臺優勢資源,在宣傳的方式、廣度、范圍和影響力上,創下了多個“之最”,留下了有溫度的百姓生活樣本,記錄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該片獲得了多家中央主流媒體的肯定,《人民日報》稱其“凝結著平凡人生的意義,見證著歷經考驗的成長,指向著充滿光明的希望”。《光明日報》評論說“《人生第一次》無疑是會讓觀眾反復咀嚼的佳作,因為它在溫暖的筆觸之下,娓娓道來向死而生的哲學命題,更用心標注了幸福人生的終極密碼”。